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公司決議瑕疵訴訟中的股東知情權瑕疵研究

        2014-06-09 18:36:57丁勇
        東方法學 2014年3期

        丁勇

        內(nèi)容摘要:我國現(xiàn)有股東知情權訴訟由于實為“股東查閱權之訴”,無法對股東質(zhì)詢權等與形成股東(大)會決議有直接關系的股東知情權提供充分救濟,而我國公司決議瑕疵訴訟由于對程序瑕疵列舉的局限性又難以成為侵害股東知情權的救濟手段。應將決議瑕疵訴訟中的程序瑕疵拓展至知情權瑕疵,決議是否應撤銷不應取決于大股東、受侵害股東自身抑或“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在得知該信息時可能的表決行為,而應借鑒德國法上的“相關性理論”,只要公司所隱瞞的信息對于股東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需的,即構成對作為決議合法性基礎的股東參與權的侵犯而應撤銷決議。此外,應減輕起訴股東的舉證責任,排除與估值相關以及因網(wǎng)絡技術故障發(fā)生的知情權瑕疵。

        關鍵詞:股東知情權 決議瑕疵訴訟 程序瑕疵 相關性理論 舉證責任

        股東知情權是股東參與公司經(jīng)營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權利。我國2005年《公司法》修訂尤其加強了對股東知情權的保護,總體看來,股東知情權在權利構造上由查閱權和質(zhì)詢權兩個層面的權利構成。股東查閱權方面,《公司法》分別在第34和第98條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對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等公司文件的查閱權,尤其是第34條第2款還特別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查閱權拓展至公司會計賬簿并對其程序作了細致規(guī)定。股東質(zhì)詢權方面,《公司法》第151條重點規(guī)定了股東可以向列席股東(大)會的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質(zhì)詢;第98條還規(guī)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可以對公司的經(jīng)營提出建議或者質(zhì)詢。另一方面,2005年《公司法》修訂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大大加強了公司法的可訴性,對于股東知情權受侵犯的情況,股東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中專門設置了“股東知情權糾紛”這個二級案由,股東知情權訴訟逐漸發(fā)展成為司法實踐中一種非?;钴S但也存在諸多爭議點的公司訴訟類型。然而,現(xiàn)有討論和研究關注的重點多限于股東知情權訴訟本身,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我國股東知情權救濟方面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有必要予以反思。

        一、存在的問題

        (一)現(xiàn)有股東知情權訴訟實僅為“股東查閱權之訴”

        考察我國股東知情權訴訟的司法實踐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此類案件的原告訴請都是要求查閱公司文件,法院的判決內(nèi)容一般也是限定被告公司在判決生效后一定期間內(nèi)向股東提供公司資料供其查閱、復制;某些裁決生效后被告公司不予配合的,原告得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法院指派法官協(xié)助股東到公司查閱、復制相關資料。因此,我國現(xiàn)行股東知情權訴訟在救濟對象和救濟方式上其實均只涉及股東知情權當中的查閱權,股東知情權訴訟在學術研究中甚至也被直接稱為“股東查閱權之訴”?!? 〕

        這意味著,我國現(xiàn)有的股東知情權訴訟無法對股東質(zhì)詢權受侵犯的情形提供司法救濟。股東質(zhì)詢權這一與股東參加股東(大)會密切相關的知情權類別實際上處于訴訟救濟的“真空地帶”??紤]到股東(大)會是股東行使權利的重要場所,這種救濟真空就更顯得難以接受。究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法》本身對股東質(zhì)詢權的規(guī)定相當簡單粗糙,第151條僅以簡單的一句話原則上規(guī)定了股東對列席股東大會的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以下簡稱“董監(jiān)高人員”)的質(zhì)詢權,而對于股東質(zhì)詢權的行使范圍和方式、董監(jiān)高人員的回答義務、標準、拒絕權以及救濟方式等都缺乏詳細的規(guī)定,這導致股東質(zhì)詢權本身在運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從而大大影響了股東行使該權利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的股東質(zhì)詢權的行使場合主要為公司的股東大會上,由于受股東大會的時間約束,質(zhì)詢權受侵犯的股東不可能通過提起訴訟的方式強制要求董監(jiān)高人員回答其質(zhì)詢,通常只能忍受董監(jiān)高人員以保密為由的“無可奉告”式回答或者不充分甚至是錯誤的回答。這導致實踐中不少中小股東由于強烈反感而中途退席,反而喪失了對決議投反對票的機會,而即便中小股東由于質(zhì)詢權受侵犯對決議投反對票,但由于持股懸殊,通常也無力阻止大股東通過其想要的股東大會決議。

        (二)強制公司提供信息救濟股東質(zhì)詢權的局限性

        誠然,理論上完全可以考慮以現(xiàn)有股東知情權(查閱權)訴訟的思路對股東質(zhì)詢權提供救濟,通過拓展現(xiàn)有股東知情權訴訟的救濟范圍或者針對股東質(zhì)詢權單獨設立訴訟或非訟程序,由質(zhì)詢權受侵害的股東事后請求法院判決公司提供其在股東(大)會上所拒絕提供的信息。比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51b條和《股份法》第132條均規(guī)定質(zhì)詢權受侵害的股東可以在所謂的“信息強制提供程序”這一非訟程序中向法院申請裁定公司應當向其提供股東大會上所拒絕提供的信息。然而,這種事后由法院強制公司提供信息的做法只是滿足了股東個體的知情權,其并不能改變已經(jīng)作出的股東(大)會決議本身。對于行使質(zhì)詢權的股東來說,其在股東(大)會上提問董監(jiān)高人員獲得信息的目的是為了基于這些信息來決定其可能的表決行為,決議作出后再獲得這些信息已經(jīng)無法為其表決行為提供參考,對于股東的價值和意義顯然小了許多。

        更有價值的也許是股東能夠在其質(zhì)詢要求在股東(大)會上被拒絕的當時就能強制公司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隨著我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引入行為保全制度,理論上可以考慮股東在質(zhì)詢被拒絕時立即向法院提出行為保全的申請,股東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01條的規(guī)定向公司所在地法院主張因情況緊急,如果不立即采取強制公司提供信息的保全方式,一旦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后將對股東質(zhì)詢權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然而,考慮到申請保全尤其是法院作出裁定所需要的時間等客觀因素,盡管法院必須在接受申請后四十八小時內(nèi)作出裁定,但想要在股東(大)會結束前獲得法院的保全裁定仍然是十分不現(xiàn)實的。因此,這種救濟途徑也只是徒具理論上的可能性而已。

        總之,理論上盡管有強制公司向質(zhì)詢股東提供相關信息的可能性,但其要么現(xiàn)實操作性極低,要么由于信息的滯后性而無法對股東作出表決決定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對于質(zhì)詢權受侵害的股東來說,其似乎只能忍受權利被侵犯卻無法改變股東大會決議被通過的事實。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以侵犯股東質(zhì)詢權為基礎所通過的股東大會決議真的不影響其效力嗎?質(zhì)詢權受損害的股東可否以此為由要求否定相關股東(大)會決議的效力呢?

        (三)應將公司決議瑕疵訴訟中的瑕疵范圍擴展至股東知情權瑕疵

        我國2005年修訂后的《公司法》除了加強了對股東知情權的保護和司法救濟外,也參照大陸法系國家立法 〔2 〕在《公司法》第22條引入了公司決議瑕疵訴訟制度,賦予股東及相關當事人就內(nèi)容或程序上存在瑕疵的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決議提起訴訟的權利。然而,仔細考察該條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公司決議瑕疵訴訟并不存在保護股東知情權的空間。

        首先可以肯定,董監(jiān)高人員在股東大會上拒絕回答股東所提出的質(zhì)詢,其行為本身并不屬于決議內(nèi)容部分,顯然不構成決議內(nèi)容瑕疵,股東不可能以決議侵害其知情權為由主張決議內(nèi)容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者章程規(guī)定。那么,侵害股東知情權是否構成決議程序瑕疵呢?對于程序上有瑕疵的決議,我國《公司法》一律作為可撤銷決議處理。但是,《公司法》第22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程序瑕疵卻是有特定范圍的,該款規(guī)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nèi)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nèi),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公司法上的決議程序瑕疵只包括召集程序和表決方式瑕疵,公司拒絕回答股東質(zhì)詢顯然不屬于召集程序瑕疵,而從文字解釋可能達到的范圍來看,其也不屬于表決方式瑕疵。表決方式瑕疵應當只是指那些與股東表決行為直接相關的瑕疵,如有學者認為表決方式瑕疵主要包括無表決權人參加表決、主持人無主持權、表決事項瑕疵、表決權數(shù)計算有誤以及個別股東行使表決權的意思表示瑕疵?!? 〕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表決方式瑕疵包括:(1)會議出席股東所代表的股份總數(shù),不足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所定最低法定出席數(shù);(2)表決時其同意數(shù)不足法律或章程所定的數(shù)額;(3)允許有特別利害關系的股東和董事參與表決;(4)代理人欠缺委托書和委托書授權不明等?!? 〕可見,多數(shù)觀點并不認為表決方式瑕疵包括知情權瑕疵。個別學者將表決方式瑕疵作擴大解釋,將股東(大)會舉行中的所有程序瑕疵(包括股東質(zhì)詢權受侵害)囊括進來,〔5 〕這種解釋嚴格來講超出了文字解釋所能達到的極限,其用意雖好,但還是需要立法者自身的主動作為??傊?,鑒于第22條第2款的規(guī)定所列舉的這兩類程序瑕疵是周延式的列舉,并未使用“等”這樣的概括性詞語,只能認為,股東知情權受侵害并不屬于我國《公司法》第22條第2款意義上的程序瑕疵,股東以此為由主張撤銷相關決議的,由于欠缺公司法上的請求權基礎而難以獲得法院支持。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股東知情權受侵犯難以作為決議可撤銷事由只是從一個方面凸顯了《公司法》第22條第2款對程序瑕疵列舉周延性上的不足。從股東大會召集和舉行的過程來看,其包括召集、開會、表決以及決議認定和形成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而召集程序和表決方式粗略來說頂多只涉及會議的一頭和一尾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作為對決議形成最重要、同時也是程序瑕疵頻發(fā)的會議進行環(huán)節(jié)卻完全未能體現(xiàn)在決議可撤銷事由中,這顯然是立法的一個重大不足。在這種立法條件下,大股東只需在召集和表決環(huán)節(jié)注意遵守法律法規(guī)或章程的規(guī)定,而在會議進行中通過限制或者剝奪中小股東質(zhì)詢權和發(fā)言權、隱瞞對決議事項至關重要的信息甚至以干擾會場秩序為由將個別可能對其造成不利的小股東排除出會場等方式肆意侵犯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而使股東大會的召開徒具形式并操控股東大會的表決結果,卻完全不用擔心決議被撤銷的法律后果。這顯然不是立法者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通行立法將決議程序瑕疵覆蓋到?jīng)Q議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德國《公司法》中,決議程序瑕疵包括了股東大會各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瑕疵,一般包括決議召集瑕疵、會議過程瑕疵、知情權瑕疵、表決程序瑕疵以及決議認定瑕疵等,而知情權瑕疵恰恰是程序瑕疵中極為重要的一類瑕疵,從德國司法實踐來看,決議瑕疵訴訟中以知情權瑕疵為撤銷事由提起的訴訟甚至占到了極大部分?!? 〕同樣,日本立法也將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質(zhì)詢權作為一項股東參與股東大會會議的權利,因此董事等懈怠履行說明義務將首先造成股東大會決議方法的瑕疵,構成股東大會決議撤銷事由,而違反該義務的董事等的責任問題在法律效果上是處于第二位的。因此,我國有必要在將來對決議瑕疵訴訟的立法完善中將程序瑕疵拓展到重點包括知情權瑕疵的決議各個環(huán)節(jié)。唯有使決議瑕疵訴訟真正成為全面保證股東大會各環(huán)節(jié)依法進行的法律武器和救濟手段,股東大會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而真正成為股東了解公司狀況并審議和表決相關重大決議的場所。下文將就知情權瑕疵作為程序瑕疵的一些問題作出探討。

        二、股東知情權瑕疵作為決議程序瑕疵的法理基礎

        股東個體的知情權受侵犯何以能夠作為決議程序瑕疵以及可撤銷事由否定公司整體決議的效力,這是在理論上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誠然,如上所述,就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所行使的質(zhì)詢權而言,其通過質(zhì)詢所獲得的信息是其合理判斷決議事項并作出表決所必要的前提條件,但這只是揭示了股東質(zhì)詢權對股東個體的意義,將個體的知情權受侵害上升為程序瑕疵進而否定公司整體決議的效力必然是基于知情權超越個體權利的意義和價值。

        一個容易想到的解釋是,股東質(zhì)詢權不僅是自益權,更帶有共益權的性質(zhì),公司對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質(zhì)詢所作出的回答以及提供的信息對所有股東合理判斷決議事項并作出表決都是必要和有意義的。因此,對某個股東質(zhì)詢權的侵害就是對所有股東知情權的侵害,所有股東在缺乏必要信息下所作出的表決顯然不能成為決議合法性的基礎。在此意義上,個體股東質(zhì)詢權受侵犯才應當成為否定公司整體決議的正當理由。這種解釋看似合理,股東質(zhì)詢權也的確兼具自益權與共益權的雙重屬性,但按此解釋,大股東完全可以以其知道所隱瞞的信息、對小股東的知情權侵害不會影響其投票行為為由否認這種侵害構成決議的可撤銷事由。因此,將個體股東知情權受侵害作為否定整體決議效力的程序瑕疵應當還有更為深刻的理由。

        事實上,一直以來,公司法側重于從股東大會與公司的其他兩個機構即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間權限劃分的角度將股東大會定位為形成公司意思的機構,其遵循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這種理解更多的是從股東大會形成公司意思(股東大會決議)的結果意義上而言的,但股東大會首先是作為“股東民主之地” 〔7 〕而存在的,是股東行使其參加權、質(zhì)詢權、發(fā)言權、表決權等一系列股東權利的重要場所,這些參與公司意思形成的權利是與股東成員身份相連的,原則上不受限制。這些權利的充分行使正是股東大會最后以資本多數(shù)決形成決議而少數(shù)股東必須服從多數(shù)決的合法性基礎。形式上,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體現(xiàn)的是在個體成員的決定自由和集體的行動能力間的妥協(xié),決議過程中(每個)股東的充分參與正是在結果上適用多數(shù)決原則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8 〕實質(zhì)上,每個股東的充分參與也是決議結果的“正確性保障”,股東原則上以企業(yè)利益為指導對于不同的決議事項形成經(jīng)常變換的多數(shù)意思,從而在公司內(nèi)部實現(xiàn)適當?shù)睦嫫胶??!? 〕即便是對于存在固定的多數(shù)(控股)股東的公司來說,每一個中小股東的充分參與都是決議合法性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此意義上,對個體股東知情權的侵犯就是對其民主參與權利的侵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數(shù)決議僅僅是形式上的多數(shù)意思而非實質(zhì)上正當合法的多數(shù)意思。因此,對個體股東知情權的侵犯本身就足以使最終形成的決議欠缺合法性基礎,而無需考慮其質(zhì)詢及相關信息對于其他股東可能的意義。

        此外,從中小股東保護的角度來說,個體股東知情權也有超越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盡管任何股東都平等享有知情權,因此其并不屬于形式意義上的針對少數(shù)股東的保護性權利,但在現(xiàn)實中知情權通常都是作為少數(shù)股東保護的工具出現(xiàn)的,因而其甚至不能通過章程加以限制?!?0 〕盡管小股東無法阻止大股東通過其所支持的決議,但通過參與股東大會了解相關信息,小股東可以發(fā)現(xiàn)大股東的決議是否在內(nèi)容上違法并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從而為行使其他權利(如提起決議撤銷訴訟、損害賠償訴訟、股東派生訴訟等等)提供條件,必要時甚至可以選擇出售股份離開。因此,參與股東大會了解公司發(fā)展、管理層履行義務情況是少數(shù)股東控制多數(shù)股東濫用權利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決議瑕疵訴訟為手段強化股東知情權保護、督促公司更好地滿足股東的知情權,更有其超越?jīng)Q議瑕疵訴訟本身的制度價值和意義。

        三、股東知情權瑕疵中知情權的范圍

        對于構成決議撤銷事由的知情權瑕疵中知情權的范圍,應當明確的是,其并不限于上文主要提及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行使的質(zhì)詢權,股東在股東(大)會之外知情權受到侵害的同樣可以構成決議可撤銷事由。這是因為股東無論是在股東大會之上還是在股東大會之外行使知情權所獲得的信息均可以成為其判斷決議事項所必須的信息,因此均可以作為程序瑕疵構成決議可撤銷事由。

        當然,知情權瑕疵作為決議程序瑕疵,其必然以公司違反法律法規(guī)對股東知情權的相關規(guī)定為前提,因此,知情權瑕疵必然是和法律法規(guī)對公司所規(guī)定的廣泛的信息提供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德國《公司法》為例,對于股份公司來說,構成《股份法》第243條第1款意義上可撤銷事由的知情權瑕疵不僅包括對該法第131條所規(guī)定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質(zhì)詢權的侵害,也包括對公司在股東大會之外違反其對特定事項的信息提供義務而對股東知情權所造成的侵害:一方面,德國《股份法》第131條規(guī)定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上要求董事會提供對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所必需的信息,該條還對信息的范圍、詳細程度、董事會的拒絕權及其理由等作了細致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股份法》和《改組法》對公司的一些重要措施還規(guī)定了許多管理層的報告義務?!?1 〕而對于有限責任公司來說,《有限責任公司法》第51a條基于股東與經(jīng)理之間不存在秘密的立法理念賦予了股東比股份公司中廣泛得多的質(zhì)詢權和查閱權:股東質(zhì)詢權不再限于股東會上對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所必需的信息而拓展至公司的任何信息,且隨時可以向公司經(jīng)理提出,股東查閱權更是涵蓋了公司所有的賬冊和文本并可謄寫和復制。對股東質(zhì)詢權和查閱權的侵犯均可構成決議可撤銷事由。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股東知情權瑕疵成為近些年來德國決議撤銷訴訟中的熱點是與法律對公司規(guī)定了廣泛且詳細的信息義務緊密相連的。

        因此,鑒于我國《公司法》中有關股東知情權的規(guī)定仍較為原則和簡陋,要想通過公司決議瑕疵訴訟的方式加強對股東知情權的保護,首先就必須細化和豐富對股東知情權及公司信息提供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一方面,《公司法》應當對第151條所規(guī)定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質(zhì)詢權作出細化,對質(zhì)詢權的行使方式、詢問范圍、公司信息義務的提供標準及拒絕提供信息的條件等作出細化規(guī)定,尤其要結合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結構特征作出區(qū)分安排。比如,《公司法》第98條中提及了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在股東大會之外有對公司提出質(zhì)詢的權利,但對有限責任公司卻未作規(guī)定,這恰恰與理論上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應當享有更寬松的質(zhì)詢權的觀念相反,有必要從區(qū)分兩類公司不同的利益格局以及股東和公司利益平衡的角度加以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尤其應當具體結合決議所涉及的不同的公司重大結構變更行為如合并分立、增減資本、形式變更等對公司及董事會詳細規(guī)定不同的報告和說明義務,此外還應當豐富和加強公司日常在股東大會之外(如公司經(jīng)營場所以及網(wǎng)站等)提供所謂的標準信息的義務,這些都有利于減輕公司及管理層在股東大會上的信息負擔。

        限于篇幅和主旨,筆者在此不對股東知情權本身的完善和豐富作出詳細探討,而重在指出可構成決議瑕疵的知情權瑕疵應包括股東(大)會內(nèi)外各種對股東知情權的侵害。同時還應指出,在侵害股東知情權的決議應否定其效力這一問題上,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并無差別,因此,筆者的分析和結論如未特別標明則同等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四、股東知情權瑕疵構成決議可撤銷事由的標準

        更關鍵問題在于,股東知情權受侵害應達到何種程度或者說滿足何種標準才構成決議撤銷的理由,這是股東知情權瑕疵在具體適用上的最核心問題。當然,股東知情權瑕疵作為決議程序瑕疵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其反映的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其實是程序瑕疵與決議之間應存在何種關系才可撤銷決議,這同樣是一個曾長期困擾德國公司法的難點問題。在決議瑕疵訴訟制度起源并堪稱立法典范的德國,相關理論及立法和司法標準在該制度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史上經(jīng)歷了深刻的變遷,深入研究和探討德國的標準變遷并總結其經(jīng)驗無疑對我國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一)德國法上知情權瑕疵與決議撤銷之間關系標準的變遷

        1.因果關系理論。

        對于股東大會的程序瑕疵與股東大會決議間存在何種關系時才應當撤銷股東大會決議,學術界早期的主流觀點堅持所謂的“因果關系理論”,要求程序瑕疵和決議結果間必須存在嚴格的因果關系,即如果沒有該程序瑕疵將會導致不同的決議結果,則在該程序瑕疵下形成的決議應當被撤銷?!?2 〕不過,對于這種因果關系的存在一般要求較高。首先,只有在程序瑕疵毫無疑問的對決議結果沒有影響時才應當維持決議。只要程序瑕疵有可能影響到股東的表決行為并影響到?jīng)Q議結果,那么決議仍然應當被撤銷,在此意義上該理論也被稱為“潛在的因果關系”理論。其次,通過舉證責任倒置應當由被訴公司證明程序瑕疵對決議結果沒有影響,不存在因果關系構成對股東撤銷要求的抗辯,在有疑問時將由被訴公司承擔不利后果。因果關系理論長期主宰了司法判決,程序瑕疵和決議結果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為撤銷決議的條件?!?3 〕當然,對因果關系的較高要求同樣也體現(xiàn)在司法判決中,比如法院只有在完全可以肯定決議并非基于程序瑕疵時才拒絕撤銷決議,只要有可能存在因果聯(lián)系,則其仍然會支持撤銷要求。在訴訟中也是由公司對程序瑕疵對于決議結果無影響承擔舉證責任。

        對于知情權瑕疵來說,因果關系理論要求知情權瑕疵和決議結果間必須存在嚴格的因果關系,即如果公司提供了所隱瞞的信息將會導致不同的決議結果,則決議應當被撤銷。當然,對此同樣應由公司舉證證明即便之前告知了相關信息也不會影響決議結果。然而,大股東通?;谄涔镜匚槐緛砭土私馑[瞞的信息,如果其主張無論告不告知小股東該信息都不會影響大股東自己的表決行為,此時按“因果關系理論”在知情權瑕疵和決議結果之間顯然就不存在因果關系了,這無疑將導致大股東可以肆無忌憚地隱瞞或拒絕提供信息而不必擔心決議被撤銷,股東知情權將被徹底架空。事實上,這也正反映出“因果關系理論”的重大缺陷,即控股股東或者多數(shù)股東可以對任何程序瑕疵主張,即便沒有該程序瑕疵其也會作出相同的表決行為從而得出相同的決議結果,從而使股東大會的程序性規(guī)定被架空而處于多數(shù)股東的隨意支配之下。因此,這一曾長期主宰學術界和司法界的“因果關系理論”逐漸遭到了質(zhì)疑和批評。

        2.排除多數(shù)股東意思表示的證明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司法判決也注意到了“因果關系理論”的缺陷,并試圖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正。為了避免對少數(shù)股東尤其是股東知情權保護的落空,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1961年的一個關于侵犯股東知情權的判決中表示,多數(shù)股東即便表示在告知原告所要求的信息時其自身也會作出同樣的表決,這對于判斷因果關系并沒有影響,多數(shù)股東事后對于表決的主觀想法對于舉證沒有決定意義。〔14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1965年《股份法》立法者的支持,該法在第243條第4款規(guī)定:對于以拒絕告知信息為理由提起的撤銷訴訟,股東大會或者股東表示或者曾經(jīng)表示拒絕告知信息對其作出決議沒有影響的,該表示不予考慮。不過,司法界和學術界對該條規(guī)定的理解是其并不意味著不可反駁的因果關系推定,而僅僅是排除了股東大會或者股東通過作出拒絕告知信息不影響其表決行為的意思表示來否定違法行為與決議結果存在因果關系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因果關系理論”原則上仍然適用,被訴公司仍然可以通過其他舉證方式來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15 〕

        3.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可能的表決行為為標準。

        同樣是在上述提及的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中,法院認為探討正確告知信息時多數(shù)股東可能的表決行為是不對的,多數(shù)股東對事實的了解雖然應當考慮,但有決定意義的應當只是一個客觀判斷者的可能的表決行為?!?6 〕因此,對于決議是否是基于拒絕告知信息有決定意義的只能是一個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在得知其要求的信息時是否會作出與實際情況不同的表決行為。這一觀點在之后的司法判決中不斷被重復和確認從而成為一個固定的標準?!?7 〕但是,反對者認為,在“因果關系理論”中引入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視角雖然改善了“因果關系理論”,但這一改變也僅僅適用于知情權瑕疵,而且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視角并不容易確定。尤其有疑問的是,如果公司作出的決定根據(jù)當時的情況來說客觀上是正確的,那么此時對于侵犯股東知情權的行為將無任何懲罰,因為被隱瞞的信息客觀上總是無法推翻正確的決定。〔18 〕

        4.相關性理論。

        在反思和批判先前理論的基礎上,以Z?llner教授為代表的學術界提出了所謂的“相關性理論”。他認為,有決定意義的不應當是程序瑕疵和決議結果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程序性規(guī)定的目的。一方面,大部分的程序規(guī)定不僅僅是為了探明多數(shù)股東的真實意思,因此決議的可撤銷性不會因為多數(shù)股東在無程序瑕疵時也會作出同樣的表決而消失;另一方面,程序性規(guī)定的目的也不在于其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被機械的遵守,否則將導致決議被撤銷。程序性規(guī)定的真正目的在于保證各個股東能夠公平的參與多數(shù)意思的形成以及獲取對此所需的信息。相應地,程序性瑕疵只要沒有具體侵犯股東的參與權和信息權就不應當因此而撤銷決議?!?9 〕可見,“相關性理論”緊緊圍繞住股東大會的程序性所要保護的股東的參與利益,并以該參與利益及其所體現(xiàn)的股東的參與權與知情權是否被侵犯作為標準來判斷其是否構成與撤銷決議相關的程序違法行為。該理論也逐漸獲得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支持并成為目前的主流觀點。

        在數(shù)十年堅持上述“客觀判斷股東”標準之后,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最終在2001年的一個原則性判決中放棄了該標準并明確轉(zhuǎn)而接受“相關性理論”?!?0 〕在該判決中,法院指出了以往在“因果關系理論”下關于董事會報告義務的相關判決對股東知情權保護的不足,同時援引了審判庭對于公司提交有瑕疵的合并報告的論證,即由于合并報告對于股東的重要性使得任何隱瞞信息的行為原則上都是不合法的。法院認為在這兩種情形下撤銷成立的原因均在于所隱瞞的信息對于股東參與作出決議是必要的,從而該隱瞞信息的行為在根本上侵犯了股東的參加權和參與權。法院認為,有決定意義的只能是從衡量的視角判斷程序瑕疵是否可能或者不可能對決議結果產(chǎn)生影響,從而與決議結果存在“相關性”?!?1 〕不過,盡管這一判決被視為聯(lián)邦最高法院向“相關性理論”作根本性轉(zhuǎn)變的標志并被之后的司法判決不斷確認,但從其表述來看顯然還帶有“因果關系理論”的殘余,這一點也被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之后的一個判決所承認,同時該判決也更清楚地表述了“相關性理論”的觀點?!?2 〕法院的判決主旨中寫道:“如果股東在股東大會上被隱瞞了信息,而該信息從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視角看來在《股份法》第131條第1款第1句意義上對于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須的,那就同時構成了對股東參加權和參與權的‘相關的侵犯。對于這種侵犯應當撤銷決議,而不取決于股東大會上被拒絕告知的而可能在之后的撤銷訴訟中告知的信息的真實內(nèi)容是否會阻止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對決議提案表示贊同”。因此,“有決定性的是在決議合法性缺陷的意義上程序違法對于股東成員權和參與權的‘相關性,該合法性缺陷在考量被違反的規(guī)定的保護目的時應當導致決議按照《股份法》第243條第1款被撤銷”?!?3 〕

        司法判決的這一根本轉(zhuǎn)變也反映在了立法上。2005年年底的《股份法》修改刪除了上文提到的1965年《股份法》引入的第243條第4款,并將該款第1句重新表述為“對于不正確、不完整或者拒絕提供信息,只有在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將提供信息視為合理行使其參與權和成員權的重要條件時才能撤銷決議”。從該句的表述中突出對股東參與權和成員權的保護來看,其顯然是受到了“相關性理論”的影響,而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也認為該句是對“相關性理論”的明確立法規(guī)定?!?4 〕不過,這也許并不完全是立法者本意,立法理由書中提到該條新規(guī)定是公司治理政府委員會的建議,而后者恰恰是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可能的表決行為為標準的?!?5 〕立法理由書在解釋何為“重要”條件時也認為要達到在客觀判斷標準下受影響股東如果沒有正確提供信息就不會同意決議提案的標準。很明顯,這一解釋是受到了之前司法判決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可能的表決行為為標準的影響,而沒有完全反映出司法判決已經(jīng)脫離對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可能的表決行為的探討、轉(zhuǎn)而關注違法行為與侵犯股東參與權和成員權之間的相關性。因此,上述立法理由被學者合理地批評為“已經(jīng)正確地被放棄了的因果關系考慮的殘余”,〔26 〕而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認為這是誤解地運用了“相關性理論”。〔27 〕

        總之,德國目前的主流觀點只是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視角來衡量被隱瞞的信息是否對于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需的,而不考慮其具體內(nèi)容是否會對股東的表決行為產(chǎn)生影響。換句話說,只要從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視角來看所隱瞞的信息對于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須的,即達到法條所要求的“重要條件”標準,該隱瞞行為也就構成了對股東參與權和成員權的侵害,從而使決議由于其合法性缺陷應當被撤銷?!?8 〕按照立法理由書,“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是指那些理性地以企業(yè)利益行動的股東,其不追求短期目標而是關注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和競爭力?!?9 〕可以說,經(jīng)過長期的標準變遷和發(fā)展,“相關性理論”已經(jīng)在學界和實務界成為一致的共識。原則上,這一標準適用于包括股東知情權瑕疵在內(nèi)的、與股東大會相關的各個階段所發(fā)生的程序瑕疵。

        (二)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1.德國經(jīng)驗總結與剖析。

        德國公司法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最終以“相關性理論”為標準來判斷程序瑕疵和撤銷決議間的關系是值得贊同的,程序瑕疵只要侵犯了作為決議合法性基礎的股東參與權就應構成“相關”的瑕疵及決議撤銷的理由。從上述德國法中的標準變遷中可以發(fā)現(xiàn),知情權瑕疵構成了推動標準變遷的最主要的程序瑕疵類別,這也恰恰反映出保證股東知情權從而使其獲得判斷決議事項所必須的信息是保證其參與權的基礎和關鍵所在。因此,對于侵犯股東知情權這類程序瑕疵,應當明確以所侵犯的股東知情權對于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須的為標準,即只要公司所拒絕提供的信息對于股東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須的,股東即可以侵犯其知情權為由要求撤銷決議。結合德國法上的標準變遷,有必要從反面對幾種錯誤的標準作一剖析。

        知情權瑕疵決不能以“因果關系理論”為決議撤銷標準,即要求所隱瞞的信息只有在正常告知該信息能改變決議結果時才構成決議撤銷的理由。推測信息被告知時可能的決議結果本身就是極不可靠的事情,其所帶來的法律不確定性可想而知。然而,這種反駁還是以承認因果關系理論為前提的。在“相關性理論”看來,因果關系標準最明顯的不足在于忽視了作為股東大會及其決議本質(zhì)的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參與的意義,而只滿足于形式上的多數(shù)意思,即便采取了嚴格的因果關系要求和舉證責任倒置乃至排除多數(shù)股東事后意思表示的證明力,其要求因果關系的內(nèi)核并無改變。將本應著眼的程序違法對股東參與權的侵犯并由此造成的股東大會(決議)的合法性缺陷偷換成了程序違法對決議結果有無影響這一標準,是對程序性規(guī)定以及股東大會決議形式主義的理解,這種理解無異于取消了程序性規(guī)定和股東大會的實質(zhì)意義。

        一個似是而非的標準是所謂的“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可能的表決行為”標準,其是對“因果關系理論”下以整體結果犧牲個體權利的重要修正,而將標準正確地放在了股東個體身上。不僅如此,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可能的表決行為”為標準還解決了知情權受侵害的股東在得知被隱瞞的信息時可能的投票行為難以確定的問題。這意味著,知情權瑕疵是否應當撤銷決議不取決于知情權受侵害的股東自身在得知被隱瞞信息時的可能的表決行為,而應當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視角進行判斷,只要一個“以企業(yè)利益行動、不追求短期目標而是關注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的股東”在得知該信息時仍會作出同意決議的表決,則知情權瑕疵不構成決議撤銷的理由。然而,引入“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視角實際上又是在脫離對股東個體權利的關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回歸到了“因果關系理論”下以整體犧牲個體的思路。這是因為,如果“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是指那些理性地以企業(yè)利益行動、不追求短期目標而是關注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的股東,那么只有公司在所保留或者隱瞞的信息確實違背企業(yè)利益因而會改變“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表決行為時才能否決決議的效力,這無疑是要求所有股東必須按照符合企業(yè)利益或發(fā)展的行為進行表決,股東大會民主下股東個體的參與和表決自由完全被取消了。事實上,某一決策是否符合企業(yè)利益正是通過股東大會的民主表決決定的,以前者來限制后者顛倒了兩者關系,這與“因果關系理論”通過固定的多數(shù)股東的存在來否定中小股東的參與在本質(zhì)上并無不同。

        2.我國現(xiàn)有探討的總結與啟示。

        如筆者開篇所述,我國公司決議瑕疵訴訟所規(guī)定的程序瑕疵并不包括股東知情權瑕疵,因此學界和司法實踐中也尚無專門針對侵犯股東知情權與決議之間應存在何種關系才應撤銷決議的討論。然而,對于程序瑕疵與決議間究竟應當是何種關系才應撤銷決議這一更為基本且重要的問題,學術界對此展開了一定程度的探討,其結論毫無疑問也可以適用于知情權瑕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德國法上的不同觀點和標準同樣在我國學者中能找到類似的觀點,有必要在此作一番總結和分析。

        我國學界和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少觀點從維護決議安定性和公司整體利益出發(fā),明確要求程序違法重大且與決議結果和股東利益受損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比如召集瑕疵案件中小股東即便參加會議也不影響決議結果的,則不應支持其撤銷決議的請求?!?0 〕這無疑與德國早期的“因果關系理論”如出一轍。更多的觀點則試圖對“因果關系理論”做柔化處理,主張借鑒日韓的“裁量駁回制度”由法官考慮瑕疵的性質(zhì)及程度,將股東大會程序的正當性要求與公司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性要求進行利益平衡,裁量決定是否駁回撤銷?!?1 〕法院自由裁量衡看似公允,但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會造成極大的不確定性,而實際上股東大會決議所涉及的事項通常對公司而言都有重要意義,自由裁量的結果往往總是以公司利益為重而犧牲中小股東權益,而仔細考察持上述觀點的作者的論證也會發(fā)現(xiàn),其最后的分析結果幾乎均是以股東會程序瑕疵不至于最終影響股東會最后決議結果及避免增加公司成本并提高公司運行效率等作為裁量駁回小股東撤銷要求的理由,因此,這其實是以“裁量駁回”為名行“因果關系理論”之實,其弊端在此不再贅述。

        同樣,也有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因果關系理論”下難以確定程序權利受侵犯的股東在沒有該瑕疵時會作出何種表決行為的問題,提出法官在進行自由裁量時應采用“假設交易模型理論”,即假設交易者擁有完整信息、不會面對高額交易成本并對交易履行充滿信心時會進行什么交易,其包括“個人化的”和“一般化的”兩個基本版本,前者重在考察某些公司參與者之間的特殊關系,后者所作的探詢本質(zhì)上更抽象,其重點不在某些個人,而在于某一類型的大多數(shù)公司參與者會如何處理影響他們的事項,法官不但往往從主觀方面來評估訴訟當事人的行為,而且經(jīng)常會依靠諸如一個理性的人的行為等外部標準來處理案件。〔32 〕可見,這里所用的“理性的人的行為”標準其實已經(jīng)和德國“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的行為”十分類似,但正如前文所述,股東的表決行為只需遵循其自身利益和判斷,并不需要符合所謂的理性或者符合公司整體利益要求,正是通過所有股東的個體自由決定和表決行為最后所得出的決議結果及公司意思才體現(xiàn)和代表了公司利益本身,而不能以所謂“理性人“或者“進行客觀判斷的人”視角所臆想出的公司利益反過來決定個體股東的表決行為。因此,這種試圖用“理性人”或者“進行客觀判斷的人”視角對“因果關系理論”的“客觀化”處理違背了股東大會表決機制的本質(zhì),同樣是行不通的。

        最終,學界也有觀點開始對“因果關系理論”的缺陷和不足作出反思,指出對團體關系穩(wěn)定及公司效率的維護不能以對中小股東合法參與公司股東會權利的損害及公司團體公正程序的違反為前提,應限制法官在此情形下的自由裁量?!?3 〕司法實踐中同樣有觀點認為,有撤銷權的股東即便在合法程序下參與會議也不影響表決結果的,股東有權行使撤銷權也應予以支持.因為法院裁判有商事指引的效果,一方面參會與否未必都與結果無關,另一方面參會是股東的法定權利,權利的行使和行使結果是兩個問題,應尊重其權利?!?4 〕這些觀點已經(jīng)把關注點放在了對股東參與權及以此為基礎的決議合法程序的維護上,這就已經(jīng)接近于德國目前的主流觀點“相關性理論”。

        因此,我國《公司法》在程序違法與撤銷決議關系上應當摒棄因果關系標準,而以“相關性理論”作為明確的標準,原則上只要程序違法在考慮所違反的程序性規(guī)定的目的和意義時構成了對股東的參與權和成員權的侵犯,就應當認定由此而產(chǎn)生的股東大會決議由于存在合法性缺陷應被撤銷。這也意味著,對于侵犯股東知情權的行為,無論該侵犯行為是在股東大會之上還是之外發(fā)生的,只要相關信息對于股東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需的,則拒絕提供信息的行為就構成了對股東參與權的侵犯,從而破壞了決議合法性的基礎,就應構成否定決議效力的理由。至于大股東表示該信息不會影響其自身的表決行為,或者受侵害股東自身亦或“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在得知該信息時可能的表決行為,均不得作為考察知情權瑕疵是否構成決議撤銷事由的標準。

        五、決議瑕疵訴訟中知情權瑕疵的主張及限制

        (一)決議撤銷之訴中知情權瑕疵的主張

        1.舉證責任的減輕

        如筆者開篇所述,由于我國《公司法》對決議程序瑕疵的有限列舉,股東要想在決議撤銷之訴中主張知情權瑕疵并無法律上的請求權基礎,只有通過將來的立法完善明確程序瑕疵涵蓋知情權瑕疵在內(nèi)的決議各環(huán)節(jié)瑕疵,股東才可以在決議撤銷之訴中主張知情權瑕疵。股東在決議撤銷之訴中主張知情權瑕疵和主張其他程序瑕疵一樣要符合法律有關撤銷權和撤銷期限的規(guī)定。對于舉證責任而言,盡管決議瑕疵訴訟客觀上具有少數(shù)股東權利保護的功能,但這并不足以構成舉證責任倒置的理由,因此對于決議瑕疵訴訟原則上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性的舉證規(guī)則,起訴股東需要對其具有撤銷權、符合撤銷期限以及存在其所主張的瑕疵承擔舉證責任。但對于知情權瑕疵,一般認為,由于公司作為信息的掌握者屬于更接近事實的一方,因而應減輕對股東證明責任的要求。〔35 〕股東只需闡明并讓法院有理由認為可能發(fā)生了公司侵害其知情權的事實,這包括股東曾向公司提出相關的質(zhì)詢或者查詢信息請求、公司違反相關規(guī)定拒絕提供相關信息以及所要求撤銷的決議事項系在缺乏上述信息的情況下作出等,而公司則必須證明其完全履行了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信息提供義務。同樣,對于上文詳細論述的知情權瑕疵符合決議撤銷的標準也應當由公司承擔舉證責任,即應由公司證明股東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并非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所必需。

        2.與股東知情權訴訟的關系。

        與股東主張知情權瑕疵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同為主張知情權瑕疵,決議撤銷之訴和股東知情權訴訟之間是何種關系。首先,股東均可通過兩類訴訟主張公司對其知情權的侵犯,但側重點顯然不同,股東知情權訴訟側重于對股東個體信息需求的滿足,旨在通過司法手段為股東提供其曾被公司拒絕提供的相關信息,如上文所述,我國目前的知情權訴訟實為“查閱權訴訟”,主要為股東提供對公司相關文件信息的查詢,而國外立法還包括針對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質(zhì)詢權被侵害情形通過訴訟強制公司提供相關信息(如德國的“信息強制提供程序”),但宗旨均為滿足股東個體的信息需求,因而判決也只對起訴股東生效,訴訟性質(zhì)為給付之訴。而決議瑕疵訴訟并不能直接滿足起訴股東的信息需求,股東只是以知情權受侵害為途徑和理由否定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決議的效力。因為對于已經(jīng)作出的決議來說事后提供相關信息已經(jīng)于事無補,只有通過否定決議效力才是正確的懲罰機制,撤銷決議的判決效力也不局限于公司與起訴股東之間,而是對公司所有股東一體生效,訴訟性質(zhì)為形成之訴。

        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兩種訴訟不同的側重點和宗旨,股東以知情權瑕疵為由提起決議撤銷之訴否定決議效力并不以提起知情權訴訟為前提。如果股東僅提起了決議撤銷之訴,訴訟本身并不能為股東提供公司當時拒絕提供的信息,決議撤銷之訴的審理和判決甚至也不得要求公司直接向股東提供該信息,股東要想獲得該信息必須另外提起知情權訴訟。不過,由于撤銷決議需以認定公司違法侵害股東知情權為前提(尤其比如判定公司拒絕提供查閱或回答質(zhì)詢是否符合法定條件等),股東事先已經(jīng)提起知情權訴訟的,出于裁判結果統(tǒng)一的考慮可以中止決議撤銷之訴的審理,等待知情權訴訟的結果。當然,鑒于兩類訴訟的原被告及訴訟管轄相同,原告股東同時提出查詢相關信息及撤銷決議的訴訟請求的,也可以考慮合并訴訟進行審理。

        (二)決議瑕疵訴訟中知情權瑕疵的限制

        在德國,隨著決議瑕疵訴訟中股東大量主張知情權瑕疵,決議瑕疵訴訟日益膨脹,立法者不得不對決議瑕疵訴訟中主張知情權瑕疵作出一定限制,在此作一簡單介紹,或許同樣對我國將來的立法完善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1.估值相關的知情權瑕疵的排除。

        對于公司許多重大結構性變更行為比如合并分立、資產(chǎn)轉(zhuǎn)讓、形式變更、企業(yè)合同以及公司加入等,德國《改組法》和《股份法》規(guī)定少數(shù)股東有要求公司進行合理補償?shù)恼埱髾啵蓶|對于補償數(shù)額不滿意的,不能以此為由提起決議撤銷之訴,而只能在法律對此專門規(guī)定的裁判程序中解決。立法者在此排除決議撤銷之訴適用的理由主要在于在這些與估值相關的糾紛中,股東只是對于補償數(shù)額不滿,對決議所涉及的合并分立、資產(chǎn)轉(zhuǎn)讓、企業(yè)合同、公司加入等行為本身并無異議,況且否定決議效力也無法解決股東要求更高的補償?shù)膯栴},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維持決議本身的效力以保證公司整體利益和相關重大行為的及時實施,而將有爭議的補償部分單獨交由專門的程序加以解決。然而,不少股東卻以公司拒絕提供與補償和估值相關的信息構成知情權瑕疵為由提起決議撤銷之訴,這無疑規(guī)避了立法者將估值瑕疵排除在撤銷事由之外的規(guī)定,使其維護決議效力及公司整體利益而以專門程序維護股東補償利益的區(qū)分性保護的目的落空,立法者不得不在2005年的《公司法》改革中將與估值相關的知情權瑕疵也排除在決議撤銷事由之外。

        德國《股份法》第243條第4款第2句規(guī)定:不得基于股東大會上對補償、一次性補償、加付款項或者其他補償?shù)拇_定、額度或者適當性的信息不正確、不完整或者不充分而提起撤銷訴訟,如果法律對針對這些價值評估的申訴規(guī)定了裁判程序。這樣,對于所涉及的有關價值評估的知情權瑕疵將和價值評估瑕疵一樣在專門的裁判程序中由法院來審查,不再構成決議撤銷事由。值得注意的是,該句的適用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限制。首先,該句中排除撤銷權的規(guī)定只限于所提供的信息“不正確、不完整或者不充分”的情形,即只是在所提供信息的某些部分有錯誤、不足或者不全面,而對于“完全拒絕提供信息”的情況則不適用撤銷權的排除,以保證在這種極端情形下決議撤銷之訴仍能發(fā)揮額外的保護作用,不至于造成故意嚴重地違反信息義務。其次,排除撤銷權的做法涉及的僅是“股東大會上”的信息,不包括所有法律規(guī)定的股東大會之前和之后的報告義務,以保證未到場的股東的信息權。

        可見,對于與估值相關的知情權瑕疵排除決議撤銷之訴的前提應當是估值瑕疵本身由專門的程序加以確定從而排除撤銷權的適用。但在我國,股東對于公司進行合并分立等重大結構變更行為時決議所確定和依據(jù)的企業(yè)價值評估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對股東的現(xiàn)金或股份補償或換股比例等事后有異議的,是否可以以此為由要求撤銷決議理論上目前并不明確且缺乏探討,實踐中雖可考慮以損害賠償?shù)冉o付訴訟形式實現(xiàn)對受損股東的救濟,但由于判決效力僅及于起訴股東,難以成為對所有受損股東統(tǒng)一救濟的渠道,有必要借鑒德國立法,引入專門的估值裁判程序糾正估值瑕疵并將判決統(tǒng)一適用于所有股東,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將估值瑕疵及相關聯(lián)的知情權(信息)瑕疵排除于決議撤銷事由之外。

        2.網(wǎng)絡參與股東大會發(fā)生技術故障時知情權瑕疵的排除。

        德國《股份法》第243條第3款第1項規(guī)定,按照《股份法》第118條第1款第2句、第2款以及第134條第3款規(guī)定以電子手段行使的權利如果由于技術故障受到侵害不得要求撤銷決議,除非公司負有重大過失或者故意;章程可以規(guī)定更嚴格的過失標準。《股份法》第118條第1款第2句、第2款主要是規(guī)定公司章程可以賦予股東以電子通訊方式(網(wǎng)絡)參與股東大會并行使全部或部分股東權利及進行投票。這些以網(wǎng)絡方式行使股東權利的規(guī)定系立法者于2009年《公司法》修改時引入,在擴大股東行使權利的方式的同時,立法者也限制了股東以網(wǎng)絡技術故障造成權利受損為由而行使決議撤銷權的可能,這是考慮到網(wǎng)絡技術故障并非總在公司的可控范圍內(nèi),一律讓其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并不公平,只有在公司對技術故障負有重大過失或故意時才應歸咎于公司并讓其承擔決議被撤銷的法律后果,但起訴股東對此應當承擔舉證責任。因此,如果以網(wǎng)絡方式參與股東大會行使質(zhì)詢權等知情權而由于技術故障未能得到滿足,股東不得以此為知情權瑕疵提起決議撤銷之訴。

        對于網(wǎng)絡參與股東大會,我國目前的立法和實踐主要雖局限于網(wǎng)絡投票領域,〔36 〕但上市公司視頻股東大會的實踐也已經(jīng)開始展開?!?7 〕對于將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的因網(wǎng)絡技術故障而對股東知情權等權利的損害,德國立法將其排除出決議撤銷事由的做法同樣值得借鑒。不過,以公司過錯程度為標準區(qū)分是否應當撤銷決議并不符合決議撤銷僅以客觀違法而不考慮公司過錯的一般做法,建議我國將來的立法選擇“網(wǎng)絡故障發(fā)生領域”這一客觀標準作為區(qū)分標準,網(wǎng)絡故障發(fā)生在公司可控領域和范圍內(nèi)的,無論公司是否有過錯均可構成決議撤銷理由,而在股東、交易所或網(wǎng)絡服務商控制領域發(fā)生的技術故障所導致的權利瑕疵不應構成決議可撤銷事由。

        六、結 論

        筆者的分析表明,我國現(xiàn)有的股東知情權訴訟由于實為“股東查閱權之訴”無法對股東知情權提供全面的保護,對于股東質(zhì)詢權等與形成股東(大)會決議有直接關系的知情權保護,相關信息的事后提供無法改變已經(jīng)作出的決議事實,對知情權受侵犯的股東的保護甚為有限,而我國公司決議瑕疵訴訟由于現(xiàn)行立法對程序瑕疵列舉的局限性又難以成為股東知情權保護的手段。因此,筆者建議我國借鑒國外立法將決議瑕疵訴訟中的程序瑕疵拓展至知情權瑕疵,其應包括股東(大)會內(nèi)外一切對股東知情權的侵犯行為。在撤銷標準上,決議撤銷不應取決于大股東表示所隱瞞的信息不會影響其自身的表決行為,或者受侵害股東自身亦或“進行客觀判斷的股東”在得知該信息時可能的表決行為,而應采納“相關性理論”,即只要公司所隱瞞或保留的信息對于股東合理判斷決議事項是必需的,即構成對作為決議合法性基礎的股東參與權的侵犯而應撤銷該決議。

        對于股東主張知情權瑕疵,應考慮公司作為信息的掌握者屬于更接近事實的一方而減輕對股東證明責任的要求。股東以知情權瑕疵為由提起決議撤銷之訴否定決議效力并不以提起知情權訴訟為前提,決議撤銷之訴本身并不能為股東提供公司當時拒絕提供的信息,股東要想獲得該信息必須另外提起知情權訴訟。在前提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我國將來立法可考慮在決議程序瑕疵中排除與估值相關及網(wǎng)絡技術故障造成的知情權瑕疵。

        〔1〕參見李建偉:《股東知情權訴訟研究》,《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

        〔2〕由于決議瑕疵訴訟制度建立在將公司決議作為團體法律行為并對瑕疵決議比照適用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理論的基礎上,該制度一直都是大陸法系國家如德、日、韓等國公司法的特色,而在英美法系并不發(fā)達,這當然也和兩大法系不同的公司結構和治理機制有關(典型的包括德國在內(nèi)的歐洲大陸股份公司的結構是以存在大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對立為特征的,因此公司控制機制上主要是通過股東提起決議瑕疵訴訟及康采恩法,而在英美法系國家股權普遍高度分散的公司結構下,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對立這一主要矛盾主要是通過股東直接和派生訴訟、公司收購等解決)。因此,筆者以決議瑕疵訴訟起源和堪稱立法典范的德國法為主要借鑒對象,其同樣深刻的影響了日韓及我國的決議瑕疵立法和理論。

        〔3〕參見李建偉:《公司決議效力瑕疵類型及其救濟體系再構建—以股東大會決議可撤銷為中心》,載王保樹主編:《商事法論集》(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3頁。

        〔4〕參見褚紅軍主編:《公司訴訟原理與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頁。

        〔5〕參見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chuàng)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292頁。

        〔6〕按照Baums教授等2007年對德國決議瑕疵訴訟的實證研究,在51個訴訟程序中所主張的256個決議瑕疵中,知情權瑕疵占了67個,這還是立法者在2005年以后對決議瑕疵訴訟中主張知情權瑕疵做了限制的情況下的結果。參見Baums/Keinath/Gajek, Fortschritte bei Klagen gegen Hauptversammlungsbeschlüsse Eine empirische Studie, ZIP 2007, 1629, 1641。對知情權瑕疵的限制參見本文五(二)。

        〔7〕K. Schmidt, Gesellschaftsrecht, 4. Aufl., K?ln u. a. 2002, S. 837.

        〔8〕參見前引〔7〕,K. Schmidt書,S. 451f.

        〔9〕Wiedemann, Gesellschaftsrecht I, München 1980, S. 406.

        〔10〕參見前引〔7〕,K. Schmidt書, S. 468f., “通過一般性成員權對少數(shù)股東的保護”。

        〔11〕比如排除配股權時董事會的報告義務(《股份法》第186條第4款第2句)、存在控制合同時從屬企業(yè)董事會董事會的報告義務(《股份法》第312條)以及企業(yè)合并時參與合并企業(yè)的代表機構提交合并報告的義務(《改組法》第8條)等。此外還有其他個別的信息提供義務,比如進行利潤分配決議時管理層的解釋義務(《股份法》第175條第2款第1句),作出對管理層的免責決議時提交相關報告的義務(《股份法》第120條第3款),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提出決議建議的義務(《股份法》第124條第3款第1句),訂立轉(zhuǎn)讓公司全部財產(chǎn)的合同時提交合同的義務(《股份法》第179a條第2款)等。

        〔12〕Baumbach/Hueck, Aktiengesetz, 12 Aufl., § 243 Anm. 8; Schilling, in: Gro?kommentar zum Aktiengesetz, 3. Aufl., § 243 Anm. 10.

        〔13〕RG, 65, 242; 90, 208; 103, 6; 108, 322; 110, 194; 167, 151, 165; BGHZ 14, 267; 36, 121, 139; 122, 211, 239.

        〔14〕BGHZ 36, 121,139;同樣的判決參見BGHZ 107, 296, 306。

        〔15〕LG Wuppertal BB 1966, 1362; OLG Düsseldorf AG 1968, 19, 21; BGHZ 107, 296, 306; Schilling, in: Gro?kommentar zum Aktiengesetz, 3. Aufl., § 243 Anm. 11; Baumbach/Hueck, Aktiengesetz, 12 Aufl., § 243 Anm. 9.

        〔16〕BGHZ 36, 121, 140f.

        〔17〕BGHZ 86, 1, 3; 103, 184, 186; 107, 296, 306; 119, 1, 18 f.; 122, 211, 238 ff.; BGH AG 1995, 462; BGH NJW 1995, 3115 f.

        〔18〕Z?llner, in: Baumbach/Hueck, GmbHG, 17 Aufl., Anh § 47, Rn. 68a.

        〔19〕Z?llner, in: K?lner Kommentar zum Aktiengesetz, §243 Rn. 95ff.; ders., AG 2000, 145, 148; ders., in: Baumbach/Hueck, GmbHG, Anh § 47 Rn. 125ff.

        〔20〕該案中,原告作為被告股東起訴要求撤銷被告于1996年11月28日股東大會所作的決議,對于這些決議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均曾提出過表決建議。原告認為,由于董事會提出建議時的組成不符合章程的規(guī)定,因此提出表決建議違反了法律。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本案中的情況類似于違法拒絕提供信息的情形。法院認為幾乎無法判斷,如果決議建議是由符合法律和章程規(guī)定組成的董事會提出的,進行理性判斷的股東是否會同樣作出其基于由違法組成的董事會提出的決議建議而作出的決定。在這種情形下有決定意義的只能是從價值衡量的視角判斷程序瑕疵是否可能對決議結果產(chǎn)生影響。

        〔21〕BGHZ 149, 158, 163ff.

        〔22〕該案中,兩名原告系被告股東,被告通過T股份有限公司和K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設合并成立。合并于1999年3月17日在商事登記薄中登記。被告2000年5月24日的第一次普通股東大會上以99%的多數(shù)作出了對于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的免責決議。原告要求撤銷該決議,認為被告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的成員(很大程度上與原參與合并的企業(yè)的機構成員相同)在有瑕疵的企業(yè)合并中違反了了注意義務,尤其是將K公司過分高估從而損害了T公司股東的利益。為證明應當合并提出的設想也被證明是完全不現(xiàn)實的。在股東大會上原告要求解釋清楚事實的詢問請求遭到違法拒絕是為了掩蓋其錯誤及欺騙行為。

        〔23〕BGHZ 160, 385, 392.

        〔24〕Hüffer, in: Aktiengesetz, 8. Aufl., § 243 Rn. 46a; Würthwein, in: Spindler/Stilz Aktiengesetz, § 243 Rn. 89; Kersting, ZGR, 2007, 319, 323; Schwab, in: K. Schmidt/Lutter Aktiengesetz, § 243 Rn. 26ff.

        〔25〕Begründung Regierungsentwurf zum UMAG, BT-Drucks. 15/5092, S. 26; Baums, Bericht der Regierungskommiss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K?ln 2001, Rn. 140.

        〔26〕參見前引〔24〕,Hüffer書,§ 243 Rn. 46b; R?hricht, Die aktuelle h?chstrichterliche Rechtsprechung zum Gesellschaftsrecht, in: Gesellschaftsrecht in der Diskussion 2004, K?ln 2005, Jahrestagung der Gesellschaftsrechtlichen Vereinigung (VGR), S.3.

        〔27〕BGHZ 160, 385, 392.

        〔28〕Schwab, in: K. Schmidt/Lutter Aktiengesetz, § 243 Rn. 27; Kersting, ZGR, 2007, 319, 323; Wilsing, DB 2005, 35f.

        〔29〕Begründung Regierungsentwurf zum UMAG, BT-Drucks. 15/5092, S. 26.

        〔30〕參見《修訂后〈公司法〉適用中的疑難問題與解決路徑 江蘇省法院系統(tǒng)公司法疑難案例研討》,《法律適用》2007年第4期;黃學武、葛文:《股東會召集程序瑕疵與撤銷——則申請撤銷股東會決議糾紛案評析》,《法學》2007年第9期。

        〔31〕參見錢玉林:《論可撤銷的股東大會決議》,《法學》2006年第11期。

        〔32〕參見丁紹寬:《股東會瑕疵決議的效力研究》,《法學》 2009年第6期。

        〔33〕參見姚濤:《股東會決議程序瑕疵情形效力探析——以科斯法律經(jīng)濟學分析為視角》,《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S1期。

        〔34〕參見《修訂后〈公司法〉適用中的疑難問題與解決路徑 江蘇省法院系統(tǒng)公司法疑難案例研討》,《法律適用》2007年第4期。

        〔35〕參見前引〔24〕,Hüffer書,§ 243 Rn. 62。

        〔36〕目前國內(nèi)關于網(wǎng)絡投票的法規(guī)主要來自交易所層面,包括上交所2012年修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網(wǎng)絡投票實施細則》以及深交所2010 年修訂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網(wǎng)絡投票實施細則》。

        〔37〕參見劉偉:《深交所首推上市公司視頻股東大會》,《上海證券報》2013年2月19日,F(xiàn)4版。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成人无码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av中文| 黄色影院不卡一区二区|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真实露脸4p视频|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亚洲国产另类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99久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吃奶还摸下面动态图gif| 噜噜噜色97| 美艳善良的丝袜高跟美腿|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9|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99| 亚洲AV无码日韩综合欧亚|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夜夜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三级精品车模| 国产av久久久久精东av|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观看国产| 国产影院一区二区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视频无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香蕉| 国产女优一区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天堂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