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
(武陵都市報,重慶 黔江 409000)
肩負媒體責任踐行群眾路線
——《武陵都市報》系列民生欄目的探索與實踐
□雷平
(武陵都市報,重慶 黔江 409000)
近年來,武陵都市報緊緊圍繞民生主題開展新聞宣傳,精心策劃了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圓夢行動、百萬助殘·光明行動、大愛武陵·敬老孝老行動等系列民生宣傳活動。幾年來,通過愛心平臺的打造,為武陵山區(qū)1270名學子圓了大學夢,使近300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推出了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敬老模范,引起了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廣泛關注。開通民生熱線,解決了一系列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民生 群眾路線 武陵都市報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為此,作為新聞媒體要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牢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去宣傳群眾,以滿腔熱忱去服務群眾,才能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工作者,更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的生活條件、生存狀況、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了解他們的期盼,真心實意為他們解決困難,才能做到以民為本、以人為本。
“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既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更是凸顯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武陵都市報緊緊圍繞“上學難”、“看病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當前的重大民生關切進行宣傳策劃,開展對應的主題活動,為群眾解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困難。
上學難,上大學更難。武陵山區(qū)是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考上大學、上不起大學的城鄉(xiāng)貧困學子不在少數。每年高考過后,都有不少貧困學子收到讓人心動的錄取通知書卻沒有上學的費用,眼看著十年寒窗苦讀闖過獨木橋的學子就要失去邁入象牙塔的機會,武陵都市報沒有選擇漠視。從被動接受同學們的求助,通過零星地報道以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到主動出擊,深入貧困山區(qū)了解考上大學、上不起大學的個案,呼吁有識之士伸援手。從單一的新聞援助,到整體策劃活動,聯動各界力量,打造愛心助學品牌。我們不但把“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圓夢行動”辦成了一個讓讀者稱贊的民生新聞欄目,而且成為當地資助金額最大的助學項目。
看病難、看病貴,是老百姓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對困難群眾來說,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顯得尤其突出。武陵都市報派出精干力量,深入基層,了解他們的疾苦,辟出合適的版面,報道他們的困難和疾苦,呼吁各界向他們伸出援手,聯系醫(yī)療機構為他們減免費用。最成功的案例就是,2011年武陵都市報與重慶民族醫(yī)院聯合開展的“光明行動”,該醫(yī)院出資120萬元,使武陵山區(qū)300余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打工潮的興起,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成了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對此,武陵都市報先后開設了“關注留守兒童”、“陪讀家長”、“大愛武陵”等新聞欄目。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鼓與呼,謳歌關愛他們的愛心人士和群體。推出的8歲撐起一個家的女孩倪東艷,扎根高山、關愛留守兒童的村校教師劉紅廷,先后被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推出的20多年資助300多名貧困生的水泥廠工人鄭書明獲得重慶道德模范獎。通過“孝心兒女”、“敬老模范”等評選活動的開展,引起了全社會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廣泛關注,在武陵山區(qū)形成了良好的孝老愛親氛圍。
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是媒體應盡的職責,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武陵都市報對當地群眾反映的問題,從不回避。而是從群眾的期盼入手,本著解決問題的原則,回應群眾關切。為此,武陵都市報開通了24小時民生熱線。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公開見報的及時報道;對不能公開見報,但又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采取輿情信息、內部參考等形式向政府及有關門反映,力促問題的解決,矛盾的消化;對群眾誤解的問題,做好解釋疏導。真正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此類報道中,最成功的一個新聞欄目是“新聞啄木鳥”。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只要調查屬實,我們排除各種干擾,讓其公開見諸報端。這個欄目的開辦,有力地助推當地黨委政府對違法違規(guī)建房、黨員干部請客斂財、城市環(huán)境臟亂差等當地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的整治,回應了民生關切。
媒體自身的能量畢竟是有限的,要更多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回應民生關切,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媒體自身優(yōu)勢,通過搭建互動平臺,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到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中去,才能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
搭建互動平臺是我們在“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這個民生宣傳活動中逐漸摸索出來的路子。起初幾年,我們將求助者的現狀報道出來后,等待好心人前來資助。由于沒有形成整體性策劃,難以整合社會助學資源,導致資助的學生有限,社會影響力不大。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從2007年起,武陵都市報社決定創(chuàng)建“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愛心平臺。高考過后,報社把申請資助的貧困大學生進行統(tǒng)計核實并公示,再通過組織準大學生義賣報紙,聯系愛心企業(yè)義賣商品,舉辦募捐晚會,組織明星義演,征集冠名權建立助學基金等方式為貧困學生募集善款。最后將募集善款金額和分配情況進行公示,使整個活動公開透明,讓捐款者感覺到愛心獻到點子上,使整個品牌越來響亮。
為學生募到了善款,活動并沒結束。武陵都市報還開設了“感恩”欄目,對受助學生回報愛心人士、回饋社會的事跡進行長期跟蹤報道。有的學子畢業(yè)后,還回到了愛心企業(yè)工作。
后來,我們把這種打造互動平臺的模式“復制”到醫(yī)療救助、“孝心兒女”、“敬老模范”評選與獎勵等許多民生關愛的活動中。2011年,武陵都市報與重慶民族醫(yī)院聯合開展的“光明行動”,該醫(yī)院出資120萬元,使武陵山區(qū)300余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2013年,征集愛心企業(yè)冠名,成功舉辦了“大愛武陵”評選活動。
在民生熱線的運行過程中,我們不但接受群眾投訴,同時,對每個投訴都通過報紙、網絡平臺或直接解答等方式進行回復,實現了雙向互動。
選準了民生題材,搭建互動平臺,成效自然是明顯的。但要長期堅持下去,形成一種機制,還需要取得政府部門的支持,聯動他們發(fā)力。
在第一屆“武陵都市報助我上大學”活動中,我們僅僅通過本單位組織學生義賣報紙,自己聯系商家義賣商品,募集的資金僅10多萬元。第二屆開始,我們得到了當地黨委和宣傳部的支持,邀請他們作為牽頭單位,并將有教委、扶貧、工會、團委、婦聯、民委等部門作為活動組委會成員單位,聯動他們發(fā)力。每次活動還邀請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參加,使活動規(guī)模一年比一年大,捐資金額和資助面也逐年增大。從第一屆募集10多萬元,資助32名學生,到2013年第七屆時,募集190多萬元,資助400多名學生。
在“關注留守兒童”、“陪讀家長”等欄目的宣傳過程中,我們不是僅僅將他們的狀況在報紙上羅列出來就完事,而是聯系婦聯、團委一起,對打工潮興起后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研討,引起這些部門的重視,和他們一起制訂對策,使留守兒童得到實實在在的關愛。
在“大愛武陵”的宣傳和評選過程中,我們聯動武陵山區(qū)地、市、州的民政部門作為聯辦單位,讓他們參與典型人物的資料搜集、宣傳策劃、活動評選等過程中,不但使活動規(guī)模擴大,而且因為有政府部門的參與,其影響力也不斷增強。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們的做法是和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聯動?!靶侣勛哪绝B”開辦以后,當地紀檢監(jiān)察部門高度重視,為報紙配置了針孔攝像機,同時派出專從和記者一同暗訪,對暗訪的結果視情況決定是否公開曝光或立案處理。對涉及群眾衣食住行方面的具體問題,我們邀請相關職能部門與群眾“面對面”,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及時解決的,給群眾列出“輕重緩急”的步驟,力求讓群眾滿意。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劉云山.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關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幾點思考
3.柳斌杰、蔣建國.新聞記者培訓教材
4.沈世緯.關于社會熱點問題報道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