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福州晚報,福建 福州 350000)
史學類報道常見問題與解決對策
□劉琳
(福州晚報,福建 福州 350000)
本文從分析報媒史學類報道存在的六大常見問題入手,提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解決對策:設立雙機制——在崗培養(yǎng)記者型史家;融合三領域——開展史學報道理論研究;實施雙線控——建立質量檢測與控制復合體系。
報媒 史學類報道 記者型史家
骨干內容呈現歷史往事的史學類報道,以其獨家性,越來越多出現在報媒上。值得注意的是,與史學類報道興起成正比的是史學類報道受到學界、業(yè)界的批評率也在上升。分析問題,對癥下藥,不但能進一步提升史學類報道質量,使之成為報媒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利器,而且還能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獨特貢獻。
筆者分析了20份報紙700余篇史學類報道,發(fā)現有六類錯誤帶有普遍性:
價值判斷偏差
一是對眾所周知的史實、史料等,誤以為是受眾所不知的,進行報道。二是對史實分析與評述不準,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三是對被采訪者所言沒有再進行考證,將沒有任何新聞價值的內容直接入文。價值判斷偏差,不但影響史學報道質量,還極易遭到讀者和學界批評,降低報媒公信力。
呈現形式呆板
有些文章表現形式過于單一,通篇為純論文形式,從文章結構、到標題、再到小標題皆采用規(guī)范性論文體例,只能吸引極小的一部分受眾。而受眾吸引力的覆蓋率,是媒體發(fā)行效益的基礎。
敘述語言艱澀
有些文章用不具備普適性的所謂學術語言,喜歡用看似深奧的語詞,特別是大量引用古籍,又囿于版面所限無法做詳盡解讀,造成一些讀者閱讀障礙。
內容故事性不足
有些文章依循論文寫作規(guī)范,強調論從史出,偏重引用古籍說明論點,忽視了對故事情節(jié)鋪陳,降低了可讀性。而“新聞學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和學問?!盵1]故事性能增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是傳播效益的保證。
頻出常識性錯誤
一是歷史專業(yè)術語弄混;二是時間弄混,出現“關公戰(zhàn)秦瓊”式錯誤,如施瑯率隊統(tǒng)一臺灣在后、鄭經病逝在前,有媒體將二者寫成同一時間;三是歷史人物“張冠李戴”,如有媒體記者將中共早期領導人王荷波說成是“華僑領袖”;四是歷史事件“移花接木”,如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福州曾有兩次淪陷,有媒體將發(fā)生在第二次淪陷中的事移至第一次淪陷。這些錯誤影響了受眾對歷史的正確認識與把握。
嚴重失實
史學類報道的歷時性特點,使之現場大多無法勘探,有些當事人也已故去,主要憑借留下的史料和當代的口述完成。目前史學類報道呈現方式主要有記者采訪、民眾口述史、歷史學考證三種,其中以口述史失實率最高,一是因口述者記憶偏差,二是有些口述者為了個人原因歪曲真相,或避重就輕,或無限拔高,或虛擬內容。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就曾說:“記人言語最難。不得其意,則往往‘以己意出之’?!盵2]
診斷出報媒史學類報道六大“常見病”,也就有了對癥下藥的基礎。筆者根據多年實踐和思考,提出三點建議:
設立雙機制——在崗培養(yǎng)記者型史家
被譽為“中國新聞記者之父”的王韜在《論所談洋務終難坐言起行》中說:“天下事在乎得人而已。得其人則治,不得其人則雖有良法美意,多敗于奉行故事之手。”[3]因此,要提升史學報道質量,就必須加快培養(yǎng)記者型史家。
記者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yè),純粹的課堂教育很難直接產生優(yōu)秀記者。報媒在市場競爭中,越來越講究成本核算,也難以將擁有一定史學研究興趣的記者送進高校歷史院系深造,更何況這種深造并不能保證能為媒體制造出源源不斷采寫出高質量史學類報道的記者型史家。
筆者以為培養(yǎng)優(yōu)秀記者型史家的關鍵是設計并實施激勵機制,激發(fā)記者的職業(yè)神圣感,樹立做名記者的理想,從而調動記者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促使記者成長。
動態(tài)性的史學報道專項稿酬機制。在史學報道專項稿費標準略高(高于5%—10%)于其他類報道的基礎上,根據記者采寫的史學類報道的獨家性、可讀性、影響力與工作強度設置不同層次的稿費標準,激勵記者寫出高質量的稿件,并通過不斷為社會提供高質量史學報道而成為受到社會認可的記者型史家。
記者型史家推介培養(yǎng)機制。這個機制的目的是充分激發(fā)記者的榮譽感和強化記者的職業(yè)理想,至少有三項內容組成:一是為記者開設專欄,鼓勵記者珍惜自己名聲,從而鞭策記者認真寫稿、寫出好稿;二是為記者舉辦個人作品研討會,激勵記者爭做新聞名家的職業(yè)理想和挖掘、傳承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促使記者不斷寫出新聞精品;三是出資幫助記者結集出版優(yōu)秀史學類報道,這一方面是激勵記者繼續(xù)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對報紙新聞作品價值的再開發(fā)。
融合三領域——開展史學報道理論研究
新聞理論對新聞實踐的作用不能低估。目前,史學類報道理論研究難點在于,它橫跨新聞、歷史雙界,從事這方面理論研究的專門人才相對較少,而且研究者多缺乏新聞實踐經歷、特別是親自采寫史學類報道的經歷,而且與媒體一線的結合也相對較少,呈現出“學術內卷化”趨勢,研究成果難以直接服務于史學類報道。
筆者以為,報媒集團或從事新聞理論研究的科教機構,可以舉辦專題研討會,集合歷史學、新聞學研究者與新聞采編人員共同進行學術探討。新聞理論研究機構還可在較為重視史學類報道的報媒設置研究基地,定期派研究者來進行短期研究,以提升理論研究的服務能力。
實施雙線控——建立質量檢測與控制復合體系
應當承認,報媒目前不但缺記者型史家,也十分缺乏擁有一定史學素養(yǎng)的編輯,媒體也不可能等到采編人員史學素養(yǎng)共同提升后才推出史學類報道。
也正因如此,筆者以為可以通過借力,在報社內建立專供史學報道的質量檢測與控制的復合體系。
設立特約編審制。報媒可以聘請當地院校和研究機構史學研究者作為特約編審,來為史學類報道的準確性把關。
設置兩道質量控制線。第一道質量控制線,指的是記者在成稿前,由記者以口述的方式將主要內容提供給特約編審,由之協(xié)助再一次評判新聞價值;第二道質量控制線,指的是下午報題會后,由編輯將記者所寫的稿件主要內容以郵件或口述形式提供給特約編審,由其進行快速專業(yè)過濾,剔除錯誤。
注釋:
[1]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10頁。
[2]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頁。
(本欄編輯: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