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榕
摘 要: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chǎn)物,更是在信息的傳輸和轉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危機時代同時也代表著形象管理的時代,媒體通過直接報道危機處理全過程中的政府行為來塑造政府勤政愛民的形象;媒體通過真實、公開、迅速的報道方式來塑造開放的國家形象;媒體通過真實、公開、迅速的報道方式來塑造國家形象;媒體通過多元而客觀地報道危機事件的全過程,塑造自信的大國政府形象。
關鍵詞:媒體;公共危機;國家;形象塑造
美國政治學家Boulding,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chǎn)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這個定義說明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chǎn)物,更是在信息的傳輸和轉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與國家形象相近的還有政府形象,所謂的政府形象是“政府主體的行為作用于群眾時產(chǎn)生,并留在群眾心目中的綜合印象。政府進行形象塑造,目的是通過形象塑造,提升政府公信力,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政府形象從靜態(tài)可劃分為國家形象、城市形象、領導人形象三個層次?!?/p>
危機時代同時也代表著形象管理的時代,一個國家的政府機構是否具有高度的應變能力與危機溝通能力,決定了公眾是否給予它們信任與支持。能化險為夷度過危機者,國家形象在國內(nèi)外的公眾心中將因此大受肯定;反之,危機溝通失敗者,極有可能賠上形象,甚至危及政府統(tǒng)治的合法性。公共危機發(fā)生后,政府希望通過媒介恢復和建設國家與政府的形象,鞏固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的期待。
本研究認為,新聞媒體在公共危機的環(huán)境下,扮演國家政府形象塑造者的角色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報道危機處理全過程中的政府行為來塑造勤政愛民的政府形象
這些行為具體包括政府處理危機行為,以及在危機結束后回顧政府危機處理過程和危機問責來直觀地呈現(xiàn)國家政府恢復社會秩序的努力以及重建自身形象的決心。
在2008年1月的南方雪災里,中央電視臺在2008年除夕之夜的《新聞聯(lián)播》中,以頭條新聞關注了胡錦濤在廣西桂林雪災災區(qū)的考察,并且在新聞頻道進行了雪災直播;溫家寶總理和胡錦濤總書記親赴抗災第一線的行動,經(jīng)媒體傳遞給公眾后,感動和鼓舞了全中國的人民。雪災期間,溫家寶親自到廣州火車站和長沙火車站,向滯留的旅客致歉和問候。在長沙火車站時,溫總理的一句:“一定要送大家回家過年”溫暖了幾十萬滯留旅客的心;許多人對“溫家寶總理專機離京時不知何處可降落”相關報道津津樂道,新浪網(wǎng)上對于這則新聞的留言數(shù)一天就達到5700余條;胡錦濤總書記深入400多米的礦井,看望一線礦工,到秦皇島關心北煤南運,并指出“百姓的事是最大的事”。
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報》報道議題的歸納可以看出,其報道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震救災的經(jīng)過,塑造了積極、負責的國家政府形象。比如僅僅從5月12日到5月15日間的4天時間里,中央電視臺通過《新聞聯(lián)播》和“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直播特別節(jié)目,對溫家寶總理到四川受災最嚴重的地方,現(xiàn)場指揮救災的新聞播出了100余條次;對胡錦濤總書記兩次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的新聞,播發(fā)200余條次,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新時期領導人勤政愛民的形象。
2 通過真實、公開、迅速的報道方式來塑造開放的國家形象
過去,我們因為沒有真實公開迅速地報道公共危機事件,在世界公眾的心目中留下了新聞不自由,封閉的國家政府形象。要使這種國家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必須尊重新聞的真實性。
汶川地震14 時28分發(fā)生,18分鐘后,新華社在國家地震臺網(wǎng)公布監(jiān)測結果之前發(fā)布了第一條地震確認消息:“12 日14 時35 分左右,北京地區(qū)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fā)生”;32分鐘后,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開始了直播;新聞網(wǎng)絡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開辟汶川大地震的專門頻道;災后不到兩小時,溫總理已經(jīng)乘直升飛機到達了災區(qū)。在這次地震發(fā)生之后,中國的領導人在世界公眾面前展現(xiàn)實了令人刮目的活力和高效率,在全世界面前塑造了一個勤政愛民的國家政府形象。這種及時的報道使得中國媒體贏得了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在西方媒體最初發(fā)出的報道幾乎都來源于中國媒體,包括對中國媒體有成見的CNN和BBC。
3 多元而客觀地報道塑造自信的大國政府形象
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對于事件的解讀是多視角的,對價值的判斷也是多元的。真正自信和政府的國家政府應該客觀地對待不同的聲音和正負面的問題,因此對于公共危機事件中出現(xiàn)的一些負面的現(xiàn)象,媒體也應該客觀進行報道。過去,我們習慣于報喜不報憂,將負面的東西全部捂起來,結果并沒有如愿塑造優(yōu)秀的國家政府形象,相反遭到國際公眾對我國國家政府公信力的質疑。
在南方雪災期間,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電視專題中,對于本土發(fā)生的災難事件不加剪輯、同步播報的方式,是我國電視領域的首次嘗試。例如,中央電視臺在5月13日的直播電話連線中,無助而又焦急的阿壩州應急辦主任何飚身處受災最嚴重的震中映秀鎮(zhèn)地區(qū),通過直播救助的聲音展現(xiàn)在億萬觀眾耳邊:“這里兩萬人的大鎮(zhèn),周圍的基礎設施道路橋梁、通電徹底崩潰了,我們老百姓在那里苦等,等待救援,現(xiàn)在一支救援隊沒有,現(xiàn)在急需藥品、食品、水?!边@種在大災以后,受災群眾心急如焚的聲音破天荒地不加修飾地出現(xiàn)在了中央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胡百精:《危機傳播管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 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胡寧生:《中國政府形象戰(zhàn)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版。
[4] 鮑勇劍、陳百助:《危機管理—當最壞的情況發(fā)生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