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編研是根據(jù)館藏檔案和社會需求,對檔案信息進行 研究和加工,具有很大的公正性。本文通過對中國政法大學郭世佑教授在浙江人文大講堂上就《辛亥革命的真實性和復雜性》的闡述,引發(fā)了對檔案的真實性和復雜性的思考,提出要做好檔案編研工作,應繼續(xù)解放思想,打破線性思維,對歷史要遵循“平心而論”、“客觀公正”,全面地、歷史地、發(fā)展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
關鍵詞:檔案;真實性;復雜性
紀念辛亥革命運動100周年時,中國政法大學郭世佑教授曾在浙江人文大講堂上講述《辛亥革命的真實性和復雜性》,其中有一段話講的很有見解:“……其實,不僅僅是辛亥革命,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我們平時都把它過于簡單化了,這導致我們的真實就成了選擇性的真實,選擇性的真實就是片面的真實?!?/p>
為什么作者這樣說?再引用他的一段話:辛亥革命的成功由多種因素促成,不是革命黨人包場的。革命陣營當然很重要,但還有很多省份的君主立憲黨人和地方士紳,還有北洋統(tǒng)帥袁世凱的臨門一腳,都起了作用,才把清朝推翻。歷史的發(fā)展不是單一的,是多因多果,不是一因一果,至少是多因一果。我們要打破線性的思維。
下面就“辛亥革命”,說一說檔案編研也要打破線性思維。
檔案編研是根據(jù)館藏檔案和社會需求,對檔案信息進行研究和加工,分為兩類編研成果。一是“一次文獻編研成果”,也就是檔案文獻的原文匯集,特點是高度忠實于檔案原文原意,向讀者提供真實、準確、可靠的檔案原文,例如各類匯編等。再一個是“二次文獻編研成果”,是將分散的、原始的檔案信息進行提煉,特點是把檔案信息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的語言編寫成的各類讀物,例如“大事記”、“組織沿革”等。
今天,檔案編研的目的十分廣泛,為歷史研究服務、為當前中心工作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等等。
歷代統(tǒng)治者在奪取政權(quán)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將官方檔案保存下來,參照前朝史官的記述和檔案寫前朝史,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從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記》至最后一部《明史》,系統(tǒng)地、完整地記錄了有文字可考的幾千年歷史。
我們的先人就曾以孔子作《春秋》一書說明了檔案編研的目的——“使亂臣賊子懼”。《史記》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引董仲舒說,《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孔子對周天子和魯君違背仁義,廢棄禮制的行為,也是予以貶討。
中國古代檔案編研者提倡“史德”,即“著書者之心術”。 他們十分崇尚“太史簡,董狐筆”,認為他們“善善而惡惡,褒正而嫉邪”。正如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很悲壯,劉邦卻多少有些市井流氓樣,并不因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而避諱。
二十四史是由古代的檔案編研者完成的,以今天的角度看,二十四史中除去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外,其余的多多少少按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愿刪減、隱諱了一些不利于“本朝”的史實。但是,著書者還是基于“存史資政”、為朝廷“負責”的態(tài)度去直筆歷史,他們“心術”是正的,體現(xiàn)了編研者的公道,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我們知道,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檔案編研者無論是基于“使亂臣賊子懼”,還是 “存史資政”、為朝廷“負責”,都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從根本上說,這些“編研成果”是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工具。 “實錄”、“直筆”,都不能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所以,封建社會時期的檔案編研者提倡的“史德”與維護封建禮教并不矛盾。當然,我們決不能苛求先人有今天的立場。
這些出于原始檔案,并經(jīng)過歷代皇帝批準,喻為正史的二十四史,是我們?nèi)媪私庾约鹤嫦葰v史最好的教科書。所謂的“全面去了解”歷史,就要以客觀的,甚至是推倒重來的態(tài)度重新解讀。對一個人、一件事的評判必須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去,才能或多或少地認識和理解。
古代編研者為封建禮教意識形態(tài)束縛著他們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的檔案編研者卻讓“線性思維”方式束縛著?!熬€性思維”在我們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對檔案編研,包括檔案展覽帶來的影響是什么?線性思維的解釋是這樣的——“它是以一種直線的、單向的、單維的、缺乏變化的思維方式或方法來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一定意義上說屬于靜態(tài)思維。它的特點是思維從某一個點開始,沿著直線向前,就只能得出一個最終的思維結(jié)果,思維結(jié)果難免會出現(xiàn)片面性。”
對待歷史人物和事件,我們單純地用黑和白看待世界,簡單地以好和壞區(qū)分?,F(xiàn)在雖然加入了一些灰色,但還是沒有擺脫線性思維的慣性。就是說,我們還是多多少少以老電影的思路或框架來進行檔案編研。嚴重的臉譜化,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一看即知。
不管承認與否,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線性思維,都和“真假”、“善惡”、“主觀客觀”、 “現(xiàn)象本質(zhì)”之類的二元性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本身是復雜的,但我們卻不得不相對簡單地去理解為童話世界里的好和壞。
為什么我們有“線性思維”?這是問題的關鍵。例如2011年《法制晚報》曾就大陸、臺灣學校的歷史教材進行了對比,最后就產(chǎn)生差異的根源找到了答案——兩岸“立場不同、政治視角不同?!?/p>
我們不對兩岸立場的差異進行孰是孰非的辯論,只是說,以“政治”作為意識形態(tài)進行檔案編研,編研成果皆為“政治宣傳”的需要,即為政治服務,不論人與事,就應有好和壞之分,由此產(chǎn)生“線性思維”。
我們都知道,檔案編研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事求是,對任何事物應該用唯物辯證的眼光來審視,對歷史要遵循“平心而論”、“客觀公正”,全面地、歷史地、發(fā)展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在編研成果中能夠突破更多的現(xiàn)有的話語禁忌,能夠挑戰(zhàn)更多的既定的真理意志。可是,在工作中不自覺地還是陷入線性思維的怪圈。
擺脫線性思維的糾纏,是很難的,需要的是勇氣和毅力。
還是回到辛亥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涉及到諸多黨派和人物。近年來,在史學界和檔案界的共同努力下,袁世凱、康有為、梁啟超等逐漸褪去了以往著重加在他們身上的“反人民”的一面。我們在籌備展覽和編研工作反映歷史人物上,線性思維多少也在影響著我們。
檔案編研,即研究歷史性質(zhì)的工作,必涉及三個方面——歷史自身、歷史資料、歷史研究者。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編研的目標就是把曾經(jīng)存在又已經(jīng)消失的歷史再現(xiàn)出來,加入編研者的客觀公正思想,以“科學、全面、發(fā)展”地看待問題。
檔案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利用者和編研者的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帶給我們的沉重枷鎖,反映在工作中就是遮遮掩掩,報喜不報憂。其實,超越意識形態(tài),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有助于人們對于昨天與今天的正確理解。
北京市檔案館保存的檔案內(nèi)容都是具有真實性的,都是歷史的記錄,里面記載著北京市每一天發(fā)生的事件和人物活動,因此,北京市檔案館是了解北京地區(qū)歷史的最重要場所,是開展市情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的重要課堂。檔案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利用豐富的檔案資源,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全面的、發(fā)展的北京。我們以發(fā)散性思維,籌備展覽和和做好編研工作,把北京市所走的每一步,包括正確的、失誤的,都如實告訴參觀者和讀者,這樣,會避免許多在教育中帶給我們的尷尬。
任何事情不是孤立的,是有關聯(lián)的。為什么會館大多會集中在原宣武區(qū),為什么北京的高等學府院校大多集中在海淀區(qū)等,這些在館藏檔案中,我們都會找到答案的。歷史的必然賜予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財富,作為檔案編研工作者,我們要履行好神圣職責,為黨守史,為國存檔,為后人記錄好人類的文明歷史。
作者簡介
王小偉(1976-),女,北京,現(xiàn)職稱:館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館藏檔案的編研與利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