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文
新課程理念下中學作文教學的改進策略
■徐義文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镀胀ㄖ袑W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地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新課程理念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主體、有規(guī)劃、有發(fā)展的作文教學前景,使作文教學不再僅僅是課程要求或者教學任務,而是真正走進學生個體,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實施行之有效的對策,改進中學作文教學,是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方向。
語文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指導,更需要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內外閱讀,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此可見,增加中學生的閱讀量是擴充他們寫作素材、激發(fā)寫作靈感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當教育學生明晰向課外拓展的重要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在課內,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讀,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能力讀懂課文或課外書,讓他們學會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熏陶、情感激發(fā),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更會使他們終身受益。一方面,可在閱讀訓練中進行寫作教學。寫作教學不是孤立的存在,豐富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寫作的感染力。引導學生閱讀各種文體材料,能為學生的寫作技能訓練提供重要的模板,從而起到橋梁的作用。學生在寫作文,特別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往往覺得沒有什么內容可寫。這除了缺乏生活積累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面太狹窄,知識貧乏,擁有的寫作資料太少。根據這種情況,在講讀課中,教師可將范文中的內容告訴學生作為寫作材料加以積累。譬如,教師可以把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屈原的《離騷》、魯迅的《拿來主義》等課文中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英雄事跡、理論闡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紹給學生;對《季氏將伐顓臾》《鴻門宴》中的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頌揚或批判,這樣就為學生寫作以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為內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也可以豐富作文的情感、內容,使文章不再空洞枯燥。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注重建構科學的作文教學體系和序列,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集中到開放、由寫實到想象、由寫有章法到寫無定法的寫作練習計劃,對學生寫作的發(fā)展很有益處。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全面深入地觀察思考,廣泛地進行閱讀、積累,使寫作過程中的模仿寫作、超越寫作、創(chuàng)造寫作既呈現一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而改變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無序狀態(tài),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因此,中學作文教學需要建構“序列化”“網絡化”的教學體系,需要分解目標、分步實施,避免因高考應試而帶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镀胀ㄖ袑W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閱讀與鑒賞”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新課標考試大綱明確提出的高考作文的要求為“能寫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文章”。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可以采用“文體三分”法,將中學階段作文教學的文體大致分為論述類文體、實用類文體和文學類文體三類。這樣,寫作文體的框架就顯得比較清晰。
我們可以依據“生活——思考——對話——修飾——情懷”五個關鍵詞來設計教學步驟:必修一重點訓練記敘文,突出對生活的觀察和表現。必修二重點訓練議論文,突出對生活獨立的思考并提煉觀點。這兩個階段都重點突出要素訓練、片段訓練,而非全篇訓練。必修三在突出“對話”的基礎上,根據文章寫作的假定“聽眾”,重點訓練文章材料的選擇與詳略的確定,前半階段以記敘文為主,后半階段以議論文為主,引導學生嘗試全篇訓練。必修四則在“修飾”的總目標下,進一步要求文體規(guī)范。必修五則根據自己寫作的需要和能力特點自由選擇文體,自由寫作。
此外,我們還要注重課外練筆的具體有序,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和寫作提高寫作水平。每一次課外練筆都要有主題和具體要求,力求構成作文課堂教學和課外練筆指導的有效目標序列,構建一套完整、有序、科學的作文訓練目標體系,課內、課外兩條腿走路,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問題,使作文訓練序列化、完整化、科學化。同時,我們也要積極研究新課改下的作文課型,如例文指點課、說寫訓練課、評議例文課等,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高效寫作。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提倡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經歷社會,將社會、生活作為作文的源頭活水。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溪水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彪x開了生活,寫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文教學也就成了搜腸刮肚的苦差事。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協助學生構思、建構作文,使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激情。
寫作本身是一項極富情感的心智活動,作者只有在寫作時懷著積極的思想情感,才能寫出真正的好作文。然而,縱觀現在的中學生,不少人缺乏同情心,社會責任感薄弱,將寫作當成一項任務去完成,隨便地敷衍了事。面對這一現象,中學語文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留意身邊瑣事,關心同學,互相幫助,培養(yǎng)自身的高尚情操。我們的身邊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只是缺少了發(fā)現美好事物的眼睛。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同學們用心體驗生活,感受身邊美好的事物,為自己的寫作搜集素材,進而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
傳統(tǒng)的作文批改,全是教師自己的事。這種批改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批改的精細度也不會很高。其實,在作文批改的過程中,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想優(yōu)化作文教學,作文批改的方式必須改革。其實,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全班批改,或輪流批改,或教師批改,或學生批改。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大膽地打破學生作文教師改的桎梏,教師給一些適當的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考慮、決定。其次,也要教育學生轉變“我寫你改”的舊觀念,要懂得好文章往往是改出來的。改,是整個寫作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只能指導你怎么改,而不能代替你改。一個不懂改作文的人,將永遠不知道如何寫好作文,培養(yǎng)學生改作文的能力,也會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依靠積極的評價機制創(chuàng)造學生發(fā)展的條件,發(fā)揮寫作評價的激勵功能。以往的中小學作文講評以尋找問題為主,尤其關注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強調共性多,強調個性少,使學生覺得作文講評是老生常談,沒有意義。再加上學生多、教師少,教師工作量大,作文評改更是容易流于形式,學生很難在作文評改中獲得益處。新課程提倡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教師講評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寫作教學的改革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組織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由此可見,中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文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有真切的體驗,這樣才能為寫作積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此外,為了響應新課標的這一號召,中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等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暢所欲言。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們辦??⒊鰤?,鼓勵學生向雜志社投稿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將自己所學知識的應用到實踐中,學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主動性。
與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相比,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加強了寫作同聽、讀、說的聯系,使其在綜合的語文實踐中,在聽說讀寫協同發(fā)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呂叔湘先生說:“撇開語言教文字,這是一種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聽說訓練耗時少、成效好,課前的演講、隨機的故事會、小型辯論會等,都可以為寫打基礎。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如果能單憑有聲語言表情達意,思維邏輯嚴密,而且語言運用規(guī)范準確,那么作文就不再是問題。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還提倡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促進寫作的個性化發(fā)展。作文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的獨特個性,即修辭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坝梦业淖杂芍P”“抒我的自然之情”是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顯著特點。如此,作文才能彰顯出其語言的魅力,表現心靈世界的豐盈。而當下學生作文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痼疾已是不爭的事實,表面看到的語言匱乏、膚淺、呆板、無味,實則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混亂、思想的蒼白、想象力的枯槁。個性化作文教學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介入人生,以藝術的方式體驗生活,從而使創(chuàng)作在內容和思想上更加充盈。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然而,如果中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過分的強調“文以載道”,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的選題以及構思。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不得不在寫作時回避現實,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寫作中“造假”。例如,有的同學對有些教師的行為并不滿意,然而在以教師為題進行教師題目的寫作中,卻一味地對其歌功頌德,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試想,這樣的作文如何能夠寫好?寫作,應該是作者對生活有真實感受,然后將這種感受通過文字呈現給大家。縱觀新課改實行后的歷年高考作文成績,那些敢于寫真話,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作文往往要比那些“造假”的作文得分要高。只有讓學生們充分意識到真情實感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性,他們才能夠勇敢的沖破傳統(tǒng)寫作教育模式下“左”的禁區(qū),張揚自己的個性,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
新課程語文作文教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語文作文教學的另一片風景,但風景雖然秀麗,卻依然有一段距離,并非觸手可及。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從基礎著手,不可好高騖遠、急于求成,把新課程作文教學的成功案例當做萬能的營養(yǎng)快餐,凡作文教學必用之。那樣,作文教學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作為一線教師,因材施教在作文教學改革中十分必要,班級整體的作文氛圍、學生個體的語言積累、寫作興趣等問題都是教師的著眼點。一次即興片段練習、一場激烈對抗辯論、一堂實戰(zhàn)作文課、一次精巧的作文點評,都是作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作文訓練需要量的積累,但質的保證同樣不可或缺,數量、速度絕對不是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既要有改革的熱情,還要有改革的韌性,踏踏實實地把工作落實到日常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實現新課標下中學寫作教學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武漢市武昌區(qū)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