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認識到:教育的本義是讓孩子擁有美好的人性;并且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諧的教育,就是讓孩子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最能發(fā)展的、最可能成功的事業(yè),找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并為之做好基本的準備。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努力的做到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發(fā)展!而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就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高效的課堂是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構建高效課堂兩個核心因素是學生和教師。課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學生和教師是否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是高效課堂的核心目標,而教師的發(fā)展是學生發(fā)展的有力保障。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實現高效的核心所在。課堂中的流程優(yōu)化、時間操控、學生主體的發(fā)揮等是我們能否實現高效的依托。
在我局關于小學高效課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高效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現在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作為教師首先就是要對學生有一定的認識。備課首先要做的就是備學生。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了解你的學生。俗語云:知己知彼,百勝不殆。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層面和知識層面,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才能與之更好的交流。2.愛你的學生,要懷著一顆愛心走進教室。愛是一切的源泉,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他才會愛你,才會愛上你的課。3.尊重你的學生。一切事情都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這樣就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他才會勇于表現自己,學生就會與你交朋友,向你訴說他的想法。4.相信你的學生。只有你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信任感,才能培養(yǎng)他的自主能力,使其產生主觀能動力?!l(fā)現孩子最適合的,支持孩子從事他最熱愛的,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實現自我的最大空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關注孩子是否獲得幸福與快樂。這樣才是上好一堂高效課的前提。
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就為高效課堂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F在要做的就是要為高效課堂打下理論基礎。首先就是要重視教材,教材是教學的基礎,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都不能離開教材。教師必須要重視教材,研究透教材以及上下單元和課時的聯(lián)系。把握好了要教什么才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其次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的前提,是具體實施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節(jié)課的成與敗、得與失,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全面、準確、具體、切合實際。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和學情,三者缺一不可。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到“隱”“顯”兼顧,“近期”和“遠期”結合,使目標體現“三維”,這樣制定出的教學目標才具有科學性、全面性、準確性和針對性。教學設計的每一步都要有相應的目標,在完成這節(jié)課教學的時候要看看是否達成了預期的目標。而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度要用好過渡語,這樣可以再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在新課標中指出各學科教學都強調不能簡單傳授知識,而要注重能力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滲透,在教學價值定位上一個突出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關系。就數學這一學科而言,在這三個目標制定上要注意:(1)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要隨時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驟,使其緊緊圍繞目標,能及時、清醒地判斷每一項目標的達成度。切忌“寫歸寫,做歸做”。(2)教師要善于把教的目標轉化為學的目標。(3)教師要講究教學目標呈現技巧。課時教學目標展示的方法、方式和時機,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做好了前面一系列的準備,才可能達到有效教學,進而達到高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以豐富的情感去表達教材所要傳遞的正確情感,先去感染學生,然后經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加上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較為自動去探究知識點。我們上每一堂課時都會有一些教學情境,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促進課堂目標的達成。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從教學目標下手。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沒有達成,因此設計這節(jié)課就要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情境就要達到這個目標。2、盡量與孩子的生活貼近。只有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覺得學習這個可以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用到。3、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情境導入。例如圖像情境 (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語言的描述都非常感興趣,思維很容易被激活。) 問題情境( 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這樣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造。)故事情境(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并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4、關注知識上的連貫性,可以用知識情境也就是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是老師的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因為舊知識是兒童學習的重要資源,舊知識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必要的復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再去搜集相聯(lián)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把問題延伸到進一步思考的領域,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求異。同時教師可視時機來引領學生進行針對性、不同角度交流和探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把知識面拓寬。在做拓展是要盡量還原到生活中,在完成了解決問題后也一定要將結論在回到這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