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路路
摘要:高校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最后的一個階段,高校中開設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種類不盡相同,鍛煉動機也是因人而異。本文就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參與體育公共選修課做調查統(tǒng)計,分析及產生的原因,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做鋪墊,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
關鍵詞:西安某高校;普系學生;體育公共選修課;終身體育
前言
高校體育教學是一項以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為基本目標的教學活動,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擁有較強的抵抗力,才能抵御各種疾病的感染,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另外,高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24歲之間,正處于身體鍛煉的最好時期,我們不能忽視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狀況,只有讓大學生的體質加強,體、心、智等各方面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才能促使學校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從學生個人角度出發(fā)去研究探討學生的興趣愛好,把興趣愛好融入體育課教學中,使學生很好的鍛煉,形成正確的鍛煉動機,是本研究的重點。本文就對非體育專業(yè)學生公共選修課選擇項目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學生選擇項目的原因及鍛煉的動機,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和訓練任務,全面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西安某高校大一、大二隨機抽取的9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jù)本研究的目的擬訂問卷,然后通過隨機抽樣方法對西安某高校大一、大二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共計100份,回收問卷9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92份,有效率96.8%。
1.2.3訪談法。對近20位學生進行實地訪談,就與本研究相關的一些深層問題做進一步了解。制定訪談提綱,訪問公共體育部部分教師,進一步了解學校體育選修課的情況。
1.2.4統(tǒng)計分析法。運用spss13.0軟件對所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依據(jù)需要對定量資料依據(jù)需要進行統(tǒng)計處理,對定性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1.2.5邏輯分析法。定量資料進行統(tǒng)計處理,對定性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2.結果與分析
綜合統(tǒng)計結果,顯示出男女學生在選擇體育鍛煉項目、鍛煉動機以及掌握運動技能能力存在著差異。
2.1男女選擇體育項目分類
一般來說,比較激烈的、容易在肢體上產生碰撞的、很是消耗體力和需要進行復雜思考、要求精準度較高的體育運動,或者有身高、體重需求的體育運動,男生選擇參與人數(shù)較多,而女生選擇參與人數(shù)就相對較少。對于要求身體柔韌性、平衡性的體育項目,女生參與人數(shù)要多于男生。
2.2參與鍛煉的動機
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有很大的差異性,排在最靠前的是學校要求和學校組織,這表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時大部分是在學校管轄范圍內進行的,在這前提下,學校還有一定的強制性,實行學分制,必須要求學生體育這一門學科過線,這使一部分學生在被迫情況下去選擇參與體育鍛煉,導致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從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動機去形成終身體育觀念。
2.3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體育課的重心偏離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正常軌道,導致學校的教學系統(tǒng)整體性失誤,間接的影響了學生在學習掌握運動中的技術動作。另外體育觀念淡薄,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繁重的體力、腦力勞動導致體質急劇下架,身體的健康狀況都會影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
2.4提高學生體育公共選修課興趣的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析了在體育選修課中學生所遭遇到的問題,這需要學校做出進一步努力,要積極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時地把一些非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增設到體育選修課當中,改善高校體育的硬件設施,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
2.4.1增加體育方面教材,通過教材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體育的正確認識。教材的欠缺使學生只能掌握一些表面的體育動作技能現(xiàn)象,而這些表面的現(xiàn)象還是從教師那里獲得的,對于一些復雜的技能并不能深入了解。
2.4.2標準過高。無論學生的身體素質怎么樣,體育運動水平的高低,學校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要求與考核標準,致使一些先天條件比較差的學生望而卻步,很難培養(yǎng)起興趣愛好,不利于發(fā)揮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和課外鍛煉的自覺性。
2.4.3體育場地不夠。大學課程的安排相對于高中之前的課程安排要相對輕松的多,課余時間也就相對很充足,學生認為在課外活動時間場地少人多,大多數(shù)女生和一些運動技能差的學生因不好意思而難以參與到其中進行鍛煉。建議適時地增加場地,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場地進行鍛煉。
2.4.4思想方面重視不夠。在體育教學中,應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和愉悅感,避免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考各種各樣的“證”上,培養(yǎng)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調節(jié)心態(tài)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和創(chuàng)造力。
2.4.5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在教學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特點以及個人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把興趣愛好和該項體育項目的特點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對體育鍛煉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
2.4.6把更多非傳統(tǒng)教育引進學生課堂中。在學生所選擇的體育公共課上,傳統(tǒng)體育科目占的比例較大,應該適量增加一些棋術、毽球一類的項目供學生選擇,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對體育更廣泛的認識。
2.4.7轉變教學方式,啟發(fā)性進行教學。我們要由“填鴨式”轉向“啟發(fā)式”,逐步建立以發(fā)現(xiàn)式、學到式、情景式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從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3.結論與建議
體育項目種類的多樣性致學生在選課上出現(xiàn)了明確的分工,一般來說,有一定危險的、對抗性強的體育項目男生參與的居多,而女生則往往出于娛樂目的去參加體育鍛煉。參與體育運動項目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大多數(shù)是“被迫”去參與,缺少了一定的興趣度,導致學生在鍛煉過程中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有所降低。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嘗試開展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采取“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個性,適時穿插一些非傳統(tǒng)體育項目教學進而增加學生對體育項目有更廣泛的認識,避免“一刀切”,把全面發(fā)展和一般發(fā)展與特殊發(fā)展相結合,逐漸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這對今后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有深刻的影響。這也是開設體育課的意義所在。(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
[1]紹偉德.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J]體育學刊,2003(1).17-18.
[2]彭杰.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趨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1).25-26.
[3]吳忠義,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反思與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3).154-155.
[4]謝天斌.體育興趣對大學生選擇鍛煉項目影響的調查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2):167-168.
[5]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通知,2008年,13-14.
[6]賴天德.試論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M].中國學校體育,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