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紅
摘要: 隨著腦卒中患者的不斷增多,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也逐漸提上了醫(yī)學日程,當前通過臨床研究顯示,科學的體味護理治療有助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通過對患者進行正確的體位護理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增強患者的患側感知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本文采用了對腦卒中患者的分組治療方式,研究了體位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影響。
關鍵詞: 腦卒中患者;康復;體位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5-0184-02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展,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多,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是更多的腦卒中患者能夠完全康復是當前醫(yī)務工作者研究的課題。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體位護理可以有效的保護患者的肩關節(jié),防治出現
半脫位癥狀,同時也可以防止骨盆后傾和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緩解痙攣模式及繼發(fā)性關節(jié)攣縮、畸形及肌萎縮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增強患者對患側的感知能力以及向大腦傳入正常沖動。通過本文,筆者希望能夠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 腦卒中概述
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其中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60%一80%,同時其繼發(fā)障礙如肌萎縮、關節(jié)痙攣、足下垂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治療及護理極為重要而體位護理是腦卒中患者早期功能康復的重要內容。
2 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體位護理臨床試驗
2.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了一定階段的50個臨床病例,并把患者隨機的分成兩組,一組是體位護理實驗組,一組是參照組,通過兩組護理方式的不同來驗證體味護理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2.2 患者康復方法:
對于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康復治療方式,對于對照的患者要,待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之后,進行臨床的常規(guī)處理康復方式,并予以被動活動關節(jié)、橋式運動等治療。對于實驗組的患者,在進行被動活動關節(jié)的同時再進行各種體位護理,同時定期進行各種體位的變換,對于早期的腦卒中患者以3小時為周期進行體位的變化,同時鼓勵患者的患側臥位,減少減少仰臥位,避免半臥位并提倡早期由臥位-坐位過度。
3 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體位護理方式
3.1 仰臥位:
腦卒中急性患者要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移動,以減少對于身體的傷害,同時在臥床的過程中,要把床頭進行太高,有助于患者的靜脈回流,減輕患者的腦水腫癥狀,降低其腦顱內的壓力,保證供血的順暢性,對于床頭的抬高度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常要太高床頭15°-30°。由 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其身體局部受到較大的壓力,容易造成氣血的虧虛,其血液循環(huán)不通暢,很容易生成壓瘡,故應做好壓瘡的預防。要經常變換體位,每 2 h~3 h 翻身 1 次,翻身時應注意勿使頭部屈曲及過伸,在骨突處用紅花酒精按摩,并用氣圈、海綿墊托扶,防止因壓迫出現瘀血,而發(fā)生壓瘡。要經常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干燥;當患者出現抽搐時,應立即使其平臥,頭轉向一側,解開衣領,給予吸氧,且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暢通。發(fā)作時痰不易咳出,可叩擊胸背,幫助咳出,或用吸痰器將咽部痰液吸凈。為防止患者咬傷口舌,可用裹紗布的牙墊或壓舌板墊入上下臼齒之間,醫(yī)護人員應守護在患者身旁,防止碰傷、墜床。
腦卒中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要重點防止出現肢體的痙攣和癱瘓,因此患者應到采用仰臥位,同時要主要頸部的保護,防治出現異常反射活動,要避免避免患者仰臥位的時間。在躺臥的恢復過程中,患者的頭部要偏向患側,并把肩胛部至于外側,在下面墊軟枕,同時肩關節(jié)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頭防上肢內收,肘后上方可墊一卷墊以保持肱三頭肌腱受到一定壓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痙攣期要避免抓握硬質物體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患者上肢高度略高于心臟,以防止水腫。
3.2 患側臥位:
這是患者護理過程中最重要的臥位姿勢,可以增加癱瘓冊關節(jié)的壓力,增加患者的本體感覺輸入,有利減輕患者的肌肉痙攣的發(fā)生,或者及時的抑制痙攣。同時指導患者保持患側在下,患側的上肢前伸時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關節(jié)受壓和后縮,肘關節(jié)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側下肢屈髖屈膝,患側髖關節(jié)微后伸,膝關節(jié)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髖屈膝,下面放一大枕頭,這種體位可以使患髖伸直,而其他體位時患髖總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髖后伸受限。
3.3 健側臥位:
患者應當保持健康一側在下面,患側在上,同時在患者的胸前可以平放一個枕頭,使患者側的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放在軟枕上,注意不要出現身體的內旋,肘關節(jié)要保持伸展狀態(tài),或者保持微曲的狀態(tài),患者的手指要伸直,不要出現屈指、垂腕?;颊咄认乱喾乓徽眍^,使髖部處于內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盡量背屈,頭下可不放枕頭或低枕為宜,目的是使軀干向健側伸展,抑制緊張性頸反射。
3.4 半俯臥位:
采用俯臥位可以預防髖、膝屈曲,避免攣縮。患側身體俯臥于一長枕上,頭偏向患側,患側上肢呈上舉位,肩關節(jié)呈前屈、外展位,肘關節(jié)輕屈,腕關節(jié)微背屈,各指微屈,患側髖、膝關節(jié)輕屈,踝關節(jié)保持中立位。此外視病情尚可以將上述體位稍加變更,變?yōu)榻劝胙雠P位,患側半仰臥位、臥位,上下肢各關節(jié)放置原則不變。
3.5 坐位:
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昏迷狀態(tài),已經具有的明確的意識,或者只是意識出現了輕微的障礙,為了提高患者的恢復效果,可以讓患者進行坐位練習,一般患者的坐位聯系要從發(fā)病后的3天之后,并保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wěn)定。在坐位訓練的初期,可以借助折疊病床,采用半坐位45°,每次的坐位時間為5分鐘,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逐漸的增加坐位時間,如果患者的病情稍重,可以減小坐位角度,保持30°即可,每次坐5 min。訓練應循序漸進,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時間。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 10°為宜,坐起時間以每次增加5 min~10 min 為宜。除少數患者因體位性低血壓需采取半臥位短時過度外,多數患者可直接從臥位進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輪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于床面,髖關節(jié)保持近于直角。雙足分離,膝部垂直,雙足平放于地板上。輪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過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軀干直立、髖關節(jié)屈曲。
3.6 站立位:
當患者具備了站立條件之后,協助患者進行站立訓練,讓患者的雙足平置與地面,同時兩腿分開一定的角度,盡量和兩肩寬保持一直,患者的雙手相應交叉在身體前面,低頭、彎腰、收腹、重心漸移向雙下肢,護士可一手放在其患側肩胛骨處,引導肩盡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當膝前移時沿著脛骨下壓膝部,使足充分著地。為了提高站立位的安全性,可以讓患者把雙手放置在陪護者的腰部上,以便于患者可以輕松站立,但是患者要防治自己跌倒,同時要注意站立姿勢,教患者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腹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
3.7 步行:
指導患者先用健腿邁步,陪護者站在患者身后,穩(wěn)定其雙上臂。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可給予一定口令,讓患者有節(jié)奏地行走,同時要觀察分析患者的對線,找出問題,改善其行走的姿勢,注意安全。
4 結果
通過對50例患者的臨床試驗顯示,體位護理組患者相對于對比組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同時發(fā)現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現象,在腦卒中早期階段,通過正確的體位護理,患者有顯著的恢復效果。其中沒有一個患者出現了壓瘡現象,同時其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提高,步行功能恢復率為 83%。
5 總結
腦卒中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通過適宜的護理可以恢復部分神經的功能,因此在患者康復過程中,要進行正確的體位護理,同時要采取近期與遠期目標相結合的原則,先緩后快,循序漸進。運動功能康復包括被動按摩,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坐、站、走和生活活動訓練。其中主動運動可提高神經系統(tǒng)緊張度,活躍各系統(tǒng)生理功能,有效預防并發(fā)癥及改善全身狀況。在臨床中,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結合功能障礙的不同
時期,采取適當的體位護理,被動運動、主動運動,配合按摩、針刺等療法,可以提高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處,還望各位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 齊 莉;淺談腦卒中患者康復期體位護理體會[J];康復與護理,2010,(14).
[2] 趙立梅;李慧聰;淺談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體位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年9月.
[3] 王麗,謝文香;腦卒中患者早期功能康復的體位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年11月.
[4] 劉學紅,苗秀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現代護理,2011年4月.
[5] 張志娟;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體位護理;河南省老年患者多元需求與持續(xù)護理服務研討會論文集;2013-06-13.
[6] 司愛兵;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體位護理;2011年河南省內科護理新業(yè)務、新技術及康復護理新進展研討會論文集;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