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麗
摘 要:根據(jù)歷史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歸類比較、分析比較、程度比較三方面著手,實施綜合比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過程;歸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教師必須在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發(fā)展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事件進行綜合比較。通過綜合比較,可以防止學生混淆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事件。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這種綜合比較呢?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歸類比較
就是把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人物、歷史事件、科技成就等按專題分類進行比較,通過歸類比較,使學生有一個簡明扼要的了解,這對歷史練習題中列舉題的解答很有幫助。眾所周知,歷史題目要求學生對歷史上的同類或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事件進行綜合羅列,實際上就是考查學生歸類比較能力。
二、分析比較
1.正反兩方面的比較
如:講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可以啟發(fā)學生從目的,內容和結果等方面把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推行的抗戰(zhàn)路線作比較。
2.表現(xiàn)相同而實質不同的比較
如:講近代和現(xiàn)代史時,可以從目標、結果等方面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工業(yè)與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工業(yè)作比較。
3.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比較
如:講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問題時,對各個性質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特點作比較。
4.時代不同但有密切聯(lián)系的比較
如:把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作比較等。
分析比較不僅內容廣,而且難度也比較大,有的分析比較題實際上就是一道綜合問答題。比如,“試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這道題目,學生就很難獨立進行比較完整的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從時代背景,改革派在政治經濟上的力量強弱,人民群眾所起的作用,運動進行時的方式和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從中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逐漸掌握分析比較的方法,這樣,解決其他類型的題目時也就得心應手了。
三、程度比較
在歷史課本中,編者對史實的闡述中每一個提法都是很注意分寸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比較、鑒別。如:在敘述民族關系時,課本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進一步”“加深”“惡化”等字眼,這就是說明事態(tài)發(fā)展程度的,在評價每一次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時,課本有時用“推翻”或“摧毀”,某一朝代的統(tǒng)治有時用“瓦解”“動搖”,有時則用“削弱”等詞語,以及區(qū)別其不同的成就。
參考文獻:
李玉淑.初中歷史探究教學法的個案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建平鎮(zhèn)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