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虹
一、在設計過程中轉(zhuǎn)變自己
在傳統(tǒng)的備課中,我們往往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牽,如何引,如何把知識點講清、講明、講透。它的一大特點是“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因此,在講的設計上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而缺乏考慮學生的興趣、動機、積極性、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備課時很少在激發(fā)學生情感上做文章,“備課”實際上成了“背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只關(guān)注知識學習,忽視了知識的運用,關(guān)注了“教”,忽視了學生的“學”;關(guān)注“知識的記憶”,忽視了“建構(gòu)知識的過程”;關(guān)注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關(guān)注智力的發(fā)展,忽視了情感的發(fā)展。我們大家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成了各種參考教學治療的“搬運工”。
在新型教學設計中我們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任務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chuàng)造。不僅是為了眼前的現(xiàn)實,更多的是為了以后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設計任務時就必須考慮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作為,有所發(fā)展。這個“空間”就是學生的自由度,不要捆住學生的手腳,更不要束縛他們的思想,是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交往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我們常說,英語是說會的,不是聽會和看會的。這就要求學習者在課堂上除認真聽講、積極地跟著老師思維外,還要不失時機地大膽舉手發(fā)言,勇敢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抓住一切能鍛煉自己口語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要“我”字當先,而不是“怕”字當頭。
二、在實施過程中轉(zhuǎn)變自己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上,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占據(jù)了課堂的主動權(quán)。整個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控制者,知識的仲裁者,課堂上的權(quán)威者,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形成了“教師死教,學生死學”的學習模式,忽視和壓抑了學生的能動性,學生的智慧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他們是語言交流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任務型教學模式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實踐性和體驗性原則,著眼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讓知識性的課堂教學變?yōu)榘l(fā)展性的課堂教學。以師生互動為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獨裁”,而轉(zhuǎn)變?yōu)檎n堂的“促進者”“組織者”“設計者”“合作者”和“評估者”。
1.促進者。促進者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角色,對課堂的控制權(quán)基本已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鼓勵”和“促進”學生學習。在教學中,我首先組織學生整體學習詞匯,然后在學習完詞匯的一個月里天天默寫單詞。在很多情況下,我將英文單詞的漢語譯文事先打好,上課時發(fā)給學生,這樣學生在課堂的前幾分鐘里,就能默寫好單詞。在默寫單詞的同時,我還要限時限速,這就使得學生不僅要有書寫質(zhì)量,還得有書寫速度。久而久之,記憶與實踐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2.組織者。在新型型教學法中,教師通過對組織與實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言的興趣,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進步。因此,在任務實施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組織作用。其作用表現(xiàn)在三方面:首先,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并幫助他們發(fā)展、進步。不僅了解語言目標,還了解語言學習的過程。這使他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任務,并在實施時可做的調(diào)整。其次,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有大量的互動。教師不能單方面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學生應積極參與,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第三,強調(diào)交互作用,即學生對教師教學意圖的反饋作用。
3.設計者。在新型型教學中,教師有相當大的自由度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而并非完全照搬課程教學計劃。在課程設計中事先安排好的任務只能為教學活動提供內(nèi)容,但任務的具體操作需要師生的協(xié)商來實現(xiàn)。可以根據(jù)學生對該任務的評價以及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在實施任務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活動。
4.合作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雙向的或多項的信息交流互動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必然要求,因此,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也是教師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站在講臺上觀望,而應走下去積極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探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分享交流,與學生一起學習。
5.評估者。在教學中,教學評價設計主要指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的設計,它包括考慮如何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如何對學生的報告結(jié)果進行評價,應設計一些具體的評價方法,如編制表格、調(diào)查報告等,可以引導學生先對“任務”完成的情況做出自我評價,再由小組互相評價,最后由教師提出一些總結(jié)性的意見及建議。
三、在反思過程中轉(zhuǎn)變自己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我們的反思是單一的、不全面的,更多的放在了教師的“教”上,忽略了學生的“學”。在新型型教學模式下,教師不但反思對任務的設計和實施,而且還要對整個任務活動進行反思,會對教材提出建議和評價。反思可以有多種類型,可以對一堂課進行反思,也可以對一個單元進行反思;可以對相同的活動進行反思,也可以對不同的活動取得不同的效果進行反思。反思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升華。這與新課程提倡的教師應從“教書匠”轉(zhuǎn)變?yōu)椤敖逃摇钡挠^點是不謀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