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雪蓮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認為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簡潔、高效,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我也一直努力將該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試圖讓“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英語教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于是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來研究“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先學”,就是我們上課時先把自學指導,它包括學習內容,有時還有重點、難點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帶著思考去讀書,去學習,去解疑?!跋葘W”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為通過“先學”,學生至少要將本書的內容看一遍,先熟悉,然后才能要求掌握。
第二步是“后教”,也就是老師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按照自學指導看例題,找規(guī)律,以達到理解應用?!昂蠼獭钡挠欣诶蠋煱l(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有利于老師點撥。
第三步是當堂訓練,就是當堂完成練習,完成作業(yè),通過先學后教掌握知識必須要通過訓練去強化,通過運用去鞏固和提高,這樣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形成學生的能力。“當堂訓練”首先促使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起來,使學生自學、聽課都認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其次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動手訓練的機會。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和文化滲透。英語的教學也必然有其獨特的一面,與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有所不同。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主體性
學生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者,活動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尊重、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探究的習慣;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讓他們自主地、獨立地活動。只有學生自愿地參與活動,發(fā)揮主動性,所取得的經驗才能長久。例如,有教師在教學“Is this your...?”時,請全班學生每人拿出一把尺子(做上記號),教師把它們收集在一起,重新發(fā)給每個人,讓學生去尋找尺子的主人,由此激發(fā)學生用“Is this your...?”來互相詢問。在此活動中,交際雙方具有信息差,所以學生有說的欲望。這種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Is this your...?”的使用場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形成積極掌握新知的心理傾向,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英語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恰好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中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學,老師只是引導者”的理念相吻合。
二、思考性
活動是思維發(fā)展的有效載體,既包括外部的物質活動,又包括內部的思維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這兩種活動方式相互作用,使人的認識得到不斷深化和提高。學生外部活動的目的在于促進內部認知結構的形成,它的方向是向“內”的,內部活動是針對外部活動而言的,是指學生的內部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在英語教學中,在“玩”的同時,必須將語言知識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蔡林森在《教學革命》中也提到,一定要讓學生緊張的學習,只有積極思考問題的時候才能調動起緊張的學習氣氛。所以讓學生思考問題是英語課上必須的內容。我們的課堂給學生出示學習目標,給出自學指導,然后學生投入到緊張的自學,自學過程也就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這無形中也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交際性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交際。活動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較之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整理和重組知識的能力,有利于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在表情達意過程中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和變通性。例如,教師在教完了“Whose...is it?”后,把學生帶到本班自行車車棚前,看到五顏六色的自行車,有自己認識的,有自己不認識的,學生脫口而出:“Whose bike is it?/Im sorry. I dont know./ Its my bike./Its××s bike./ Is this your bike? Yes./ No. its××s bike.這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活動的語境和條件,學生則獲得了運用所學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的成功體驗。這不僅使學生完成了對學習對象的了解,而且使學生實現(xiàn)了知、情、意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fā)展的基礎,是學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英語教學從本質上講是英語活動的教學。尤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好學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靈活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英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
英語的特性之一是交際性。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學了不用就等于沒學?!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將所學知識利用當堂訓練在當時就讓學生掌握,不僅節(jié)省了學生的課外時間,減輕了作業(yè)負擔,而且當堂訓練讓學生及時掌握所學知識,記憶更加深刻,有利于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
四、活動性
活動性表現(xiàn)為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活動,認識是從活動開始的?;顒釉趯W生的認知情感和個性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說唱、猜迷、傳話、表演、競賽等活動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提高其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語言,理解語言,使用語言。
總之,“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應用于英語教學,有相輔相成之處,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在我看來,學習新事物就是要取長補短,不能完全顛覆過去,也不能流于形式,不改變實質。學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希望老師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切不可生搬硬套,邯鄲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