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一個小女孩跑到我身邊,滿臉笑容地說了聲“老師好!”,便開心地轉(zhuǎn)瞬離開了。剛準備回應(yīng)她,驀地,只看見了她身后和她一樣蹦跳的馬尾辮。 “老師好!”在課間操時間再次聽到了似曾熟識的聲音。是她,二班的一個小女孩,笑靨如花,一臉陽光。
兩次的相遇讓我突然想起,這是我們家訪小組所家訪到的一個學生。那天過后,她的笑臉多次撲入我的眼簾。
我心釋然。不禁重拾起了這段家訪的記憶。
你和我有多遠,用腳步可以丈量
家訪是教育這門永恒藝術(shù)當中的一朵“奇葩”?,F(xiàn)代通信再發(fā)達,電話、電腦及網(wǎng)絡(luò)再普及,家訪還是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在當今時代,單線式的學校教育已經(jīng)暴露出了明顯的不足,采用多種形式的家訪方式,進行家校立體化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在周六我們家訪小組一行九人,開始了實地家訪。
家訪的路線是在磨市村四、五、六組,因為學生住所分散,我們決定不借用任何交通工具,完全步行。在覃老師那兒集合之后,相互打量,笑聲連連:今天娘子軍著裝遠離高跟鞋和飄逸的衣裙,統(tǒng)一為平底鞋、休閑衣,便于跋山涉水,鄉(xiāng)間穿行。
就這樣,在交替的腳步、閃動的背影中開始了家訪。
小溪泛盡卻山行,柳暗花明又一村
觀山嫵媚,看水流長。在一次次峰回路轉(zhuǎn)中,我們體驗著校園內(nèi)所沒有的驚奇和變化,不必一一勾畫對每一個學生家訪的細節(jié)和詳情,在出發(fā)與到達的交替循環(huán)中,收獲了太多的感動與幸福。時至今日回想家訪活動,我仍然被學生及家長的質(zhì)樸感動著:有在晚上就打電話詢問時間的;有在家門口做事便于及時回家的;有時時聆聽電話聲音迎接家訪的……也許,每日忙碌的生活往往讓我們變得浮躁。然而,一杯綠茶,一句家常話,一次握手,無論是進門家訪還是臨走告別,他們質(zhì)樸本色的生命及生活狀態(tài),讓我感動,他們的質(zhì)樸將與蔚藍的天空、開闊的田野、起伏的群山一起美好地存在于我的心里。
時至中午十二點,柳家院橋頭以上的學生家訪結(jié)束。吃過午飯后,我們又開始了下一站家訪。
隨溪流而上,左轉(zhuǎn),再走;再右轉(zhuǎn),逆流而上,應(yīng)該是下一個家訪學生的家了??墒?,問問熱情的村民,他們卻不認識這個孩子。只得再往里走。記不清幾次蜿蜒曲折,小溪泛盡,總算到了學生陽的家。陽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頗受師生歡迎,老師曾和家長有過電話聯(lián)系。落座、喝茶、寒暄,發(fā)現(xiàn)客廳里幾件普通的家電中,最顯眼的是那一臺電腦。就學生使用電腦尺度的把握,陽的家長讓我們心生敬意:本是高中畢業(yè)的他,不想孩子在知識面上就此與他人落下距離,家住地不能使用有線寬帶,他就采用無線寬帶上網(wǎng)。廣泛地涉獵信息,初步掌握電腦的相關(guān)知識是他買電腦的初衷,為防止孩子沉迷于電腦游戲,他在孩子可玩游戲時,設(shè)置了時間限制,聽他一番話,覺得關(guān)于教育疏與堵的問題他更具有話語權(quán)。更讓我們驚訝的是,為孩子有健康的體魄,他特地開辟了天然運動場,每天一千米的跑步,長期堅持,從不中斷。離開他家,倦意少了許多,陽和他的弟弟堅持給我們做向?qū)?,看著他們嫻熟地騎著自行車,如風兒般在山間小道上穿行,一旁的小覃老師好生羨慕:“要是我的孩子能這樣,該多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庭教育顯空白
近年來,隨著國家給予農(nóng)民的許多優(yōu)惠政策,農(nóng)民外出打工的熱潮不斷上升。毋庸置疑,農(nóng)民進城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但是從子女的教育方面看,農(nóng)民外出打工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
諾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隨婆婆生活在家。去她家里時,說起孩子的教育,老人家一臉的無奈。諾跟婆婆生活,雖然不會缺衣少食,但是隔代的情感交流難以融洽,和父母的溝通就是每周的一次電話。婆婆說到,打電話成了例行公事,第一次有點興奮,后來孩子竟然不知說什么好了。的確,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長期失去直接監(jiān)護人,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會因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失落、孤獨,家庭教育則變成一片空白。雙休時間,婆婆在農(nóng)田勞動時,諾就自由地玩耍,有時五六個孩子扎堆玩,作業(yè)、娛樂難以合理安排,甚至受同伴的影響而不做作業(yè)。在我們與婆婆、諾談話時,諾明確了自身的優(yōu)點與努力方向:思維活躍、積極性高,但要嚴于自律。如果父母在家,我相信,諾會更加出色??墒?,身為老師的我們,又能怎樣去改變她家庭的現(xiàn)狀呢?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愿成為你生活中的朋友
在幾十名家訪的同學中,冰和蘭是兩個特殊的孩子。冰因小時候患病,聽力減弱,只能坐在第一排,正因為這樣,她平時很少與人接觸,即便是和爸爸媽媽一起,也不愿多言,有時爸爸媽媽說話時,她嫌聲音大,脾氣浮躁。說到孩子的性格,家長一臉擔憂——過于內(nèi)向的她不能再封閉自己了。我想到她放學時向我提出的換同桌的申請,一般情況下,沒有正當?shù)睦碛墒遣辉试S的,但是,對她破例了,興許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樂意和我交流,希望我們以后是真正的朋友。
蘭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去世,與爸爸、爺爺生活在一起。所到之處,養(yǎng)育女兒的家長一臉喜悅,女孩細心、貼心,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齊齊。在蘭的臥室,我們看到了一屋凌亂,她的爸爸面露愧意,平時這些都沒有教過她。覃蘋書記彎腰拾起被子,抹平床單,告訴她如何又快又好地疊被子,并要求她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
因為那份責任,我們義無反顧
從頭頂烈日到暮色降臨,忽然發(fā)現(xiàn),簡單、從容的生活也因為這樣的家訪變得更加充實和燦爛。原來,浮云太遠,幸福很近。
回想這些家訪活動,讓我們零距離見證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感受家長在教育子女中真切的心境,使我們的心與學生更近了,學生的心與教師更近了,學生的心中期盼更多了。在參與這次家訪活動的人員中,有一年之后就退休的汪老師,有大手牽小手帶著兒子家訪的楊老師……看著他們,我的靈魂和覺悟得到了提升;面對學生的企盼,我感覺身上的擔子、責任更重了;面對家長的囑托,我心里更增添了一份責任與使命感。
走進學生家庭,帶去學校的重視、老師的關(guān)愛。學校和家庭兩個教育主體的對話和交流,必然激起學生心里的浪花。心靈的距離,有時就等同于腳下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