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老年精神病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62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實施舒適護理干預措施),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93.5%)明顯高于對照組(64.5%),觀察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轉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精神??;舒適護理;護理效果;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8-0187-02
隨著人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壽命延長,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老年精神病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1]。老年精神病患者在行為、動作、意志、情感以及認知方面都有一定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為患者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造成很大的負擔[2]。臨床護理工作可有效排解患者的心理障礙,緩解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我院近年來對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服務,均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62例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3例;患者年齡介于57-82歲,平均(65.9±1.5)歲;病程1.2-6.9年,平均(2.5±0.4)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4例;患者年齡介于58-81歲,平均(65.4±1.9)歲;病程1.3-6.7年,平均(2.7±0.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對比較小,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guī)精神病科護理模式實施相關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按照舒適護理模式實施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疏導患者的心理障礙。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應抱著熱情、尊重、真誠的態(tài)度,給予患者多一點理解、關心和支持,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在護理過程中,應盡可能維持患者平時正常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盡量滿足老年患者提出的一切合理要求,盡可能不惹怒、刺激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
1.2.2環(huán)境護理。應為患者營造一種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室內(nèi)經(jīng)常通風,保持新鮮的空氣,有利于促進患者的睡眠。
1.2.3用藥護理。在臨床用藥前應反復確認藥物品種和類別,確保給藥劑量以及給藥途徑正確。若患者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應指派專人照看患者用藥。
1.2.4安全護理。很多患者過度抑郁、煩躁,極易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行為及動作變化,詳細掌握患者的生活活動規(guī)律,加強病房巡視,避免患者出現(xiàn)自殘或者自殺舉動。在喂食時,應指導患者細嚼慢咽,不要進食一些危險食物,避免嗆食、噎食導致窒息。
1.2.5飲食護理。應指導患者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高熱量、低脂、低糖、高蛋白、易消化等清淡食物,若患者拒絕進食,可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或者經(jīng)鼻飼加強營養(yǎng)。督促患者合理運動,有助于促進消化,增加食欲,預防其他疾病。
1.2.6生活無法自理者的專門護理。應避免和精神比較興奮患者同住,定時指導患者如廁,及時清理患者弄臟的衣褲。必須身邊要有專門的陪護人員或者家屬,避免患者不慎跌倒或發(fā)生其他意外事故。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恢復正常精神狀態(tài),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社交。有效: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基本上生活可以自理。無效: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并未好轉,在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障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檢驗,χ2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93.5%)明顯高于對照組(64.5%),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轉以及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轉時間(14.39±1.75)d,住院時間(6.09±1.72)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7.79±1.53)d、(9.00±1.45)d,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對比(n,%)
組別 例數(shù) 治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31 12(38.7) 17(54.8) 2(6.5) 29(93.5)
對照組 31 8(25.8) 12(38.7) 11(35.5) 20(64.5)
3.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相對其他疾病而言,自知能力低下,并沒有治療的想法,需要長期堅持用藥控制治療,對患者會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很多患者并沒有明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必須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3]。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主要是憑借護理人員多年來的經(jīng)驗,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舒適護理突破了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弊端,任何一項護理工作都有據(jù)可循,以科學為基礎,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方案,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和自我預防意識和能力,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本組研究顯示,經(jīng)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環(huán)境護理、安全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及專項護理,觀察組護理有效率提高了29%,住院時間以及精神狀態(tài)改善時間明顯縮短(P<0.05),與黃坤鵬等研究基本一致。
因此,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坤鵬,李鳳麗,聶利梅.長期滯留住院無主精神病患者87例護理體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24):3198.
[2]李海虹,徐小勇,郭麗華.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0(2B):334.
[3]姚敏杰,李秀蘭,李桂錦,等.語言藝術是勝任護理工作的必備條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1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