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麗
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交流日益頻繁,在促進各領域間往來的同時也因文化背景差異導致了一些溝通障礙,甚至矛盾。了解這些差異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誤會或不適。本文著重分析中西語言行為所表現出的差異,及其文化背景特征。這不僅有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對外語教學也有一定啟示作用,語言教學不僅要注重語法、詞匯,更需關注語言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語言思維模式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8--01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國間的往來溝通不斷深入,因文化背景差異所引起的交際障礙甚至失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對成功地進行跨國間合作,商務活動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跨文化交際涉及文化和交際兩個方面的概念。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產物,傳達其獨特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交際,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指通過語言、行為等表達方式交流思想、情感、信息的過程。因此可以說交際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習慣深受文化的影響,它最直觀地反映出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而由此引起的不適甚至矛盾也就顯得尤為突出。下面主要從三個方面就中西語言行為的差異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
稱呼是人們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種語言的稱呼形式反映出稱呼者與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及親疏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提倡尊師重教,在中國“老師”是表示尊敬的一種稱謂。而在沒有此文化傳統(tǒng)的西方文化中使用 “Mr.”或 “Ms”加上姓名來稱呼老師身份的人, “teacher”在英語文化中不做為一種稱謂,而被理解為引起對方注意的一種形式,對方常反應為 “Yes? What is your question?”。如果不了解這種差異,在實際交流中出現“答非所問” 的情況就在所難免了。另外,在中國文化中像“警察叔叔”,“冰心奶奶”,“鞠萍姐姐”這樣的稱呼是為大眾所接受的。漢文化傳統(tǒng)重視親緣血緣關系,認為這種關系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促進和諧相處。在家庭關系中更是如此,長幼有序,稱呼要得當,否則被認為沒有禮貌不懂規(guī)矩。西方社會人際關系更強調民主,開放,平等,所以英語文化中直呼其名的現象非常普遍。同事之間,婆媳之間,上下級之間以名相稱并無不妥,也不會冒犯對方。在美語教學片《走遍美國》中,就有兒媳對婆婆直呼其名的場景,全家人仍其樂融融。同樣現象如果出現在中國家庭,定會引起軒然大波。顯然,對于類似稱呼雙方在文化理解上存有巨大差異。
二、
禮貌待人是中華文明的行為準則。但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一種文化中的禮貌現象,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應。漢語文化中,人們送客時常說“慢走”,如直譯為“Walk slowly.”是不妥的。對于注重獨立和個人隱私的西方人來說很難理解,走快走慢是自己的事情,無需別人指點。類似禮貌用語以“Good- bye/Good night.”,“ Thanks for coming.”等來表達更符合西方文化習慣。此外,在中國文化中認為是禮貌表現的噓寒問暖,熱情照顧時常會招致對方的反感?!癐t is cold now, youd better put on your coat.” 這在英語文化中會被理解為侵犯個人自由,似乎他們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另外,對西方老年人的關心幫助要格外謹慎。中國文化認為,生活中關愛老人是一種美德的體現,老年人也因此而感到欣慰。而西方老人怕說自己老,并且對給老年人所提供的特殊服務也不領情。他們認為這等于承認自己人至暮年,老來無用成了別人的負擔。所以要避免“Old people first.” 這樣的表達方式。
三、
在語言思維模式上,東方語言思維模式具有整體,歸納的特點。中國人講話原因在先結果在后,也就是歸納法,認為這樣能以理服人,利于建構和諧關系。西方語言思維具有分析,演繹的特點。西方人習慣把結論性的觀點放在開始,然后闡述原因,覺得這樣才有說服力。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1)Because most of our production is done in China now, and its not really certain how the government will react in the coming year. So, I suggest that we delay making our decision.
(2)I suggest that we delay making our decision. Thats because most of our production is done in China, and its not really certain how the government will react in the coming year.
顯然兩段文字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中國文化趨向于第一段文字所使用的歸納法,而第二段文字是典型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具有演繹的特點。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溝通中也會造成感覺上的不適應。尤其在商務談判中,西方人會覺得中國人愛繞彎子,不夠直率。中國人又會感到西方人過于直白,甚至強勢,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此,有意識地分析語言思維模式的不同,努力化解因此引起的誤會甚至矛盾,有助于交流的順利進行。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極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語用不當而非語法錯誤造成的。語法錯誤能自覺地避免,而語用錯誤往往是在說話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因此這種錯誤更容易被誤解??缥幕涣髦胁粌H要理解語言本身,更要理解語言中所折射出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就文化交流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注重文化差異,不僅對跨文化交際有實際意義,對語言教學也有一定啟示作用。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要注重使用此語言國的文化知識的介紹,以適應日益發(fā)達的跨文化國際交際和人際交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