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香
護患關系一直是近年來較敏感的話題,臨床上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如規(guī)范護理行為,提高操作技術等,目的在于構建護患之間的和諧關系。溝通是人和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之一,其帶來的效應也是決定人與人之間心靈距離的基礎[1-3]。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也被臨床越來越重視,而溝通方式多注重語言性溝通。筆者在320 例患者的護理中重視非語言溝通,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 年1 月-2013 年3 月惠州市惠陽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9 例患者分成兩組。研究組320 例(男172 例,女148 例),年齡18~73 歲,平均(41.56±7.33)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85 例,高中143 例,初中66 例,小學26 例。對照組309 例(男165 例,女144 例),年齡19~72 歲,平均(41.31±7.59)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82 例,高中140 例,初中63 例,小學24 例。所有患者為住院患者,排除意識障礙和文盲病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式:除做好與患者的基礎護理外,還定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了解其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及時進行解決等,溝通的主要方式為語言。研究組除使用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外,還注重非語言,內容主要有:(1)表情:對待患者保持時刻微笑,以消除其的陌生感,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在保護良好心情的同時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2)眼睛:在和患者溝通時,給予同情、肯定及鼓勵的眼神,使患者獲得更多的滿足和安全感;(3)傾聽:在患者訴說病情時,專心的傾聽;遇到其感到疑惑的問題時,專心的進行解答,在獲取與疾病有關的信息的同時,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愛;(4)撫摸: 對新入院的患者,在第一次進行交談時,可握住其雙手,減輕其緊張、疼痛等不良感覺;對老年患者尤應重視,可經常到其床邊查看,為其蓋被子、按摩肢體等,使其感受到關心、關愛;(5)其他:對沉默寡言的患者,了解原因,并給予指導、鼓勵、安慰;當患者出現發(fā)脾氣、謾罵等不良行為時,不立即阻止,待其不良情緒發(fā)泄后,再進行疏導。對比兩組護理投訴事件、護理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 滿意度的判定 采用自制的問卷在患者出院的前1 d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態(tài)度、技術、對相關問題的解釋等,滿分100 分。滿意:90~100 分;一般:60~89 分;差:60 分以下。本次主要記入指標為滿意者。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糾紛及護理投訴事件較對照組少,滿意度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有關情況比較[n(%)]
溝通是信息傳遞的重要過程,在現代的社會交際及生活中無不存在[4]。而在醫(y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護患間的溝通有顯得尤為必要?;颊呤芪幕潭取⒛挲g等的不一樣,對各種信息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當其步入醫(yī)院的第一步開始,其對治療效果的疑問、對環(huán)境的陌生、對治療的盲目等感覺便接踵而至。護理人員由于工作強度及任務的影響,在對患者的基礎信息了解方面,獲得的信息量往往偏小,全面信息掌握也不夠,缺乏主動與患者共同的意識,更不知道患者的需求及心理狀況。語言性溝通是護患之間最常用是一種,在注意語言、語速、語調的情況下較好應用。而非語言溝通則是通過表情、眼神、態(tài)度等傳遞信息的方式,其既能跨越語言障礙,還能真實的反應人類的思想情況[5]。故將用于到臨床的護理工作中,并選擇與以語言溝通為主的一組患者進行比較。表1 中顯示,非語言溝通的一組護理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為0.31%,護理投訴事件的發(fā)生率為0.63%,明顯低于著重語言溝通的一組的2.27%和3.24%;同時非語言溝通的一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2.81%,明顯高于語言溝通的一組的87.7%。
綜上所述,非語言性溝通是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發(fā)有效途徑,臨床在此方面應進行加強。
[1]宋文亞.感悟護患溝通技巧構筑和諧護患關系[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16):157-158.
[2]熊冬梅,楊翔.淺談護患溝通技巧[J].當代醫(yī)學,2010,16(15):110-111.
[3]徐春燕.現代醫(yī)學護理中溝通技巧的重要性[J].當代醫(yī)學,2009,15(15):131-132.
[4]初叢利.淺析有效的護患溝通對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性[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9(3):146.
[5]褚海娟.非語言性溝通對機械通氣患者成功撤機的影響叨[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0,22(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