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胡澤福 周翔
胸腔積液是臨床上常見和多發(fā)疾病之一,在臨床上多見于肺癌、胸膜惡性腫瘤、低蛋白血癥、結核性胸膜炎等疾病。胸腔閉式引流以及常規(guī)穿刺是臨床上迅速排除的胸腔積液迅速排除最常見方法[1-2]。筆者比較胸腔閉式引流與胸腔穿刺在治療胸腔積液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5月四川省達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胸腔積液患者110 例,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和憋氣。所有患者胸腔積液量在900~1100 ml,排除惡性胸腔積液以及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5 例(男39 例,女16 例),年齡33~78 歲,平均(57.28±6.21)歲,其中炎癥滲出性胸水16 例,漏出性胸水12例,其他6 例;觀察組采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對照組55 例(男37 例,女18 例),年齡34~76 歲,平均(56.98±5.82)歲,其中炎癥滲出性胸水18 例,漏出性胸水12 例,其他5 例;對照組采用胸腔穿刺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胸腔積液量、原發(fā)疾病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臥位,經(jīng)B超定位后,常規(guī)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胸腔穿刺針經(jīng)穿刺點進針至胸膜腔,拔出針芯,局部固定后鏈接引流袋,根據(jù)患者反應采用持續(xù)小流量引流或間斷引流。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胸穿抽液方法,第1 次抽出量不超過600 ml,以后根據(jù)患者的并且決定,一般抽出量不超過1000 ml,1~2 次/周。
1.3 療效判斷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穿刺次數(shù)、胸液消失時間、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最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血穿刺次數(shù)、胸液消失時間、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胸腔積液形成原因較多,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呼吸困難、氣促和咳嗽,其中呼吸困難和氣促與患者中至大量胸腔積液密切相關。相關研究報道,胸腔積液的發(fā)生順序是右側胸腔、左側胸腔、最后是雙側胸腔。胸腔積液的治療原則是盡快排出胸腔內積液,以解除對心肺和血管壓力,從而改善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難、氣促和咳嗽等癥狀,盡可能避免患者的肺功能受到損害[3-4]。
表1 兩組患兒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消失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消失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比較(±s)
分組 例數(shù) 穿刺次數(shù)(次)胸液消失時間(d)VAS評分(d)住院時間(d)并發(fā)癥率[n(%)]觀察組 55 1.15±0.43 5.27±1.54 4.54±1.36 10.33±2.64 4(7.27)對照組 55 4.92±1.28 14.74±3.67 7.65±1.68 19.65±3.55 13(28.89)t/χ2值 10.054 11.247 9.853 10.627 11.971 P值 0.029 0.003 0.032 0.006 0.002
本文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發(fā)現(xiàn)胸腔閉式引流具有以下優(yōu)點:(1)能快速緩解患者胸痛、呼吸困難、氣促和咳嗽等癥狀;(2)醫(yī)護人員可以根據(jù)胸腔積液的量和壓力情況以及患者的頭暈、胸悶和心悸等不適情況,控制引流速度必要時停止引流[5];(3)對惡性胸腔積液的患者,可通過引流導管給藥;(4)引流瓶攜帶方便,便于患者的活動,引流管有一定的硬度,不容易被壓扁[6]。而胸腔穿刺液體不僅難以一次抽凈胸腔積液,而且反復的穿刺過程中,穿刺針尖容易損傷到胸膜臟層,導致出血、氣胸及呼吸困難等并發(fā)癥,并且在穿刺過程中,患者要限制體位或咳嗽,對體弱或胸腔積液量較大的患者常難以耐受;另外,胸腔穿刺的每次抽液量有一定的限制,患者往往需要反復穿刺、抽吸,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本文結果也顯示,采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的觀察組穿刺次數(shù)、胸液消失時間、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地小于采用胸腔穿刺的對照組。表明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胸腔積液一般單次可完成,對胸壁的組織以及肋間神經(jīng)及動靜脈損傷小,減輕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容易引起胸膜反應、感染等并發(fā)癥,縮短了胸腔積液消失時間短。
綜上所述,與胸腔穿刺比較,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療效更好,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何文杰,江波,李佳.中心靜脈導管閉式引流聯(lián)合白細胞介素2 腔內灌注在晚期肺癌并惡性胸腔積液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3,42(4):445-447.
[2]張志忠.心源性胸腔積液73 例治療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6):70.
[3]張潔,洪苑.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在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1):1816-1817.
[4]董義華.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引流結核性胸腔積液臨床應用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32):30-31.
[5]侯波,曹勁,王萍仙,等.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技術在97 例胸腔積液診治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4):902.
[6]郭秋野,李燕妮,楊云嬌,等.一次性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與常規(guī)胸腔穿刺放液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121 例臨床比較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3):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