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祥 詹凱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參與思想。其中,物質利益訴求是政治參與的內在驅動因素,無產階級最徹底的革命性使其政治參與程度高于其他階級,無產階級專政是政治參與的實踐運作形式,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參與的基本目標指向。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有關民主參與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 參與式民主 民主政治
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在其代表性著作《政治學》中就有關于政治參與思想的論述,他認為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天賦權利,參與城邦管理是符合正義的方式。參與是評判一個政體民主程度的標準之一,政治參與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日益體現(xiàn)出重要性和獨特性。此后,許多政治學家對此進行了闡述。在眾多學者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研究論述參與民主,但他們的民主政治理論中就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參與思想。新時期,我國正在積極倡導“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并結合國情加以借鑒,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學界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參與思想給予足夠的重視,圍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參與內容、原則和目標等主要方面均有相關論述。在一些重要觀點上形成的一致認識有:馬克思肯定并重視物質利益在政治參與中發(fā)揮的驅動作用,而不是忽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與舊哲學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以最廣大的無產階級為主體,從根本上超越了資產階級政治參與思想;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政治參與的價值目標。
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的豐富內涵
物質利益訴求是政治參與的內在驅動因素。從利益關系的角度來剖析政治參與的動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雹佟T隈R克思看來,一切歷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為了保證生存,人類首先需要解決吃、喝、住、穿等基本的需要問題。由此可見,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便成了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人們開始從事生產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人與人之間也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利益關系?!鞍阉麄冞B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雹谠诟鞣N利益關系中,經濟利益是基礎,“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手段”③,政治參與作為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說是由經濟利益這一基礎來決定的。
人們參與政治活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個人參與能力、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心理結構等等,但馬克思認為首要因素是經濟利益。因自身物質利益受損而參與政治活動以爭取和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者由于采取政治參與行為能夠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是人們發(fā)生政治參與行為的基本動因。
無產階級的政治參與程度高于其他階級。在一定意義上,利益沖突的程度決定了政治參與行為的強度和頻率。個人因自身的利益訴求而發(fā)生政治參與行為,無論是參與的前提還是參與的過程都會面臨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現(xiàn)實問題。利益沖突和矛盾加大,相應的,參與的行動也就越廣泛和深化。
各種政治參與活動都是不同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因為政治沖突本質上是由經濟發(fā)展所造成的現(xiàn)有各社會階級以及各階級集團之間對利益的爭奪?!斑^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雹苓@是由于無產階級的立場和廣泛的代表性所決定的,也是機器和大工業(yè)發(fā)展以及交通工具發(fā)達的必然結果,更是無產階級內部利益逐漸趨向一致,他們聯(lián)合起反抗資產階級的壓迫,維護自己利益的行為,其“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來越擴大的聯(lián)合”⑤。無產階級是歷史上革命性最徹底的階級,從政治參與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其參與的程度和水平,都遠遠超過其他階級。因而,研究政治參與,離不開對無產階級本身的定位與認識。
工人階級執(zhí)掌政權是政治參與的實踐運作形式。巴黎公社作為無產階級執(zhí)掌政權的首次偉大嘗試,是馬克思論著中政治參與的典型代表,馬克思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
一方面,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指出巴黎公社與以往的革命不同之處在于,以國家本身為革命對象,“是人民為著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的社會生活的行動”⑥。馬克思指出,國家是靠社會供養(yǎng)又妨礙社會自由發(fā)展的“寄生贅瘤”,而巴黎公社的任務是將國家所占有的力量歸還給社會有機體,破除國家政權的壓迫性質,“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⑦。馬克思還指出,無產階級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tǒng)治階級,在消滅舊的生產關系的同時也“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⑧。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壓迫人、剝削人的社會現(xiàn)狀,只有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廣大無產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階級社會壓迫人的發(fā)展的問題才能解決,進而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是互為促進、互為前提的關系,關注人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是馬克思矢志不渝的追求,這也是馬克思政治參與思想的目標導向。
另一方面,民族的統(tǒng)一性也由公社體制予以保證,“即消滅以民族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者自居同時卻脫離民族、凌駕于民族之上的國家政權。”⑨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使得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的階級基礎蕩然無存,進而促進民族的統(tǒng)一和共同發(fā)展。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消滅剝削和私有制為前提,客觀上也削弱了并最終消滅民族分裂的民族對立的階級基礎和社會根源。從一國范圍內擴展到更廣泛的國際范圍內,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的根源被消除,民族的統(tǒng)一性才能真正體現(xiàn)并得到確實的保障。
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參與的基本目標指向。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各項活動中,其基本的目標指向就是掌握權力和維護權利,成為國家和政府的主人。分析文本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目標指向有如下特點:
第一,人民當家作主以取消公職人員的特權為基本措施。公職人員由普選產生,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隨時可以罷免,并且“從公社委員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⑩。公職人員不再是社會中的特權等級,而是回歸到社會公仆的職責本位。取消特權等級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要體現(xiàn),有效的民主制度和社會管理有賴于公職人員復歸管理本位,切實為人民服務,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性。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在需求。
第二,普遍選舉權的實現(xiàn)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證。政治參與和選舉權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總是同時出現(xiàn),無論是歷次爭取選舉權利的斗爭、運動還是行使選舉權利從事政治活動的行為、舉措,都表明選舉權利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巴黎公社推行普選制,公社的委員都是經過巴黎各區(qū)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由此保證公職人員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非特權性。而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進程中,更應強調這一點。因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享有普遍的選舉權利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本質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目標之一。
第三,人民當家作主以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治組織形式為依托。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一文中,巴黎社會上不同群體、不同階級的人都把公社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表明公社在巴黎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治形式。在馬克思的政治參與觀里,最廣大的無產階級通過掌握國家政權實現(xiàn)最廣泛的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依托的正是這種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治組織。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政治組織的廣泛代表性不僅體現(xiàn)為在一國范圍內能代表眾多的社會群體和階級力量,還要求在國際范圍內具備廣泛的代表性:公社“另一方面,它作為工人的政府,作為勞動解放的勇敢斗士,同時又具有十足國際的性質”。政治組織的廣泛代表性既要體現(xiàn)國內民主力量的充分代表又要體現(xiàn)更廣范圍的統(tǒng)一聯(lián)合。
對我國建設參與式民主的啟示
通過上文對馬克思政治參與思想主要內容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雖然沒有專門論述政治參與,但在其論著中蘊含豐富的政治參與理論。馬克思的政治參與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參與式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導性價值,對我們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人民當家作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參與民主的基本前提。通過對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歷來重視群眾的活動,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資產階級英雄史觀區(qū)分開來的一個重要方面。實踐證明,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我們才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
建設社會主義參與民主,其基本前提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而非社會精英分子和團體的參與。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政治體制的運作和管理之中,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參與式民主形成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基本框架內,能較好地體現(xiàn)人民民主本質的政治制度模式。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屬性,同時,它也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體現(xiàn)??梢?,參與式民主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契合是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本質而得以實現(xiàn)的,其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中有較為深刻的闡釋。
培育公民理性參與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參與民主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我國公民的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逐漸提高,其政治參與意識也在不斷加強。然而,在當今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其中不乏一些誤導性的信息。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穩(wěn)定,加強監(jiān)督和引導自然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進而讓有序參與意識成為我國新時代公民的必備素質之一。
筆者認為,一個社會理性的政治參與應該是有序的,即公民在當前政策和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合理表達自身訴求、維護自身利益;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權威并沒有受損,從而實現(xiàn)政府與公民的良性互動。這一模式不僅是社會成熟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之一。
此外,妥善地處理好各種利益矛盾關系,積極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也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前文中,我們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中對利益的分析,這也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要構建合理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使得公眾的利益訴求能夠規(guī)范暢通地表達,妥善化解因溝通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矛盾沖突,從而推進社會不斷發(fā)展,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和提高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參與民主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社會主義參與民主建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參與和民主的實現(xiàn)。在前文中,我們已多次提出,要實現(xiàn)有序的政治參與,并在有序參與的框架內實現(xiàn)社會各個群體利益的表達和實現(xiàn),尤其是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任何以實現(xiàn)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為由否定黨的領導地位和領導作用的行為顯然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和現(xiàn)實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是建設社會主義參與民主的前提;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推進黨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標之一。
構建制度化參與機制是建設社會主義參與式民主的現(xiàn)實選擇。有序政治參與是現(xiàn)代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實現(xiàn)有序的政治參與必須要有一系列政治參與的制度為支撐。雖然馬克思沒有專門論證政治制度化或者有序政治參與的內涵、條件以及措施等,但他在以《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為代表的政治性論著中對政治參與的有序與無序給與了充分的關注,在對無序化的政治參與的批判分析中體現(xiàn)了有序政治參與的必要性。例如,在對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評價中,馬克思指出,二月革命原先的目標是選舉改革,但是后來演進到引起實際沖突的時候,“每個政黨都按自己的觀點去解釋共和國”,無產階級宣布成立的“社會共和國”與當時的社會條件并不相符;同時,所有在二月革命中發(fā)揮過作用的階級力量都在臨時政府里取得一定的位置,導致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表面上的協(xié)調同社會各個成分的嚴重的彼此背離相混雜”,這為后來革命的最終失敗埋下了隱患。在對波拿巴政變的分析中,馬克思雖沒有提及制度化問題,但其隱含的思想是應該確立一種有效的政治制度形式以保證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不被其他反動力量竊取。
近年來,有序政治參與日益受到重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有所提及,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xiàn)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边@表明,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思想,要實現(xiàn)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除了需要營造參與氛圍,設立明確的政策導向外,還需要完善各項制度,這不僅是我國建設民主政治的內在保障,也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當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制度形式。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還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從而推進我們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向著更加規(guī)范與有效的方向邁進。
(作者分別為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7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頁。
④⑤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第40頁,第53頁,第476頁,第477頁。
⑥⑦⑨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頁,第195頁,第156頁,第154頁,第162頁。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