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中文系,貴陽 550025)
《中原音韻》雖為曲韻書,但與元曲的用韻并不完全契合。我們擬在考察現(xiàn)存所有元曲用韻的基礎上,著重比較元曲入韻字與《中原音韻》所收字,以期進一步厘清《中原音韻》與元曲用韻間的關(guān)系①現(xiàn)存所有元曲,我們合稱作全元曲,散曲以隋樹森先生主編的《全元散曲》為底本,并補充了近年來學界的新發(fā)現(xiàn),雜劇來自《元刊雜劇三十種》(以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底本,簡稱元刊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所收本,簡稱脈本)、《元曲選》(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所收仿宋排印本,簡稱《選》本)、《西廂記》(隋樹森暖紅室刻即空觀整理本)。相重的曲目,我們以元刊本為首選,次選脈本,最后選《選》本,以其它明刻本為參校,共計雜劇160種、散曲4289首(其中3887首小令、402套套數(shù)),計13276支曲子?!吨性繇崱?,我們依據(jù)的是訥庵本,這是現(xiàn)存最早也是最好的本子。。
據(jù)統(tǒng)計,《中原音韻》共收字5866個,其中2029個不見于全元曲用韻;全元曲入韻字共4487個,其中841個《中原音韻》未收②筆者按:二者相減得出的相重韻字數(shù)不同,因《中原音韻》中的兩部兼收字數(shù)與元曲入韻中的不同,而我們在統(tǒng)計《中原音韻》所收字及元曲入韻字數(shù)時對這類字是重復計入的。李立成(2002)也曾作過相關(guān)統(tǒng)計,與我們的數(shù)據(jù)有出入,但由于依據(jù)材料有所不同,不便比較。。本文重點討論元曲與《中原音韻》相重韻字中歸屬不同者,共計295個。
1 全元曲韻譜中收入兩(多)個韻部,《中原音韻》只收入其中的一(兩)部,共有34字,見表1-4:
表1
表2
③ 筆者按:《中原音韻》齊微部收有“虵”,乃“蛇”之俗體。
表3
表4
① 筆者按:《中原音韻》車遮部收有“噎”,《廣韻?十六屑》:“食塞,又作咽。”
“瓊”,《廣韻》清韻渠營切,全元曲中押入庚青11次,如石君寶《曲江池》三【十二月】景瓊凝命名。押入東鐘3次,如李好古《張生煮?!芬弧窘鸨K兒】空中從宮瓊東。按:元曲中東鐘常與庚青混押,多屬“韻緩”現(xiàn)象?!吨性繇崱穼⑶屙嵪岛峡诤硌酪舻摹皟A瑩”等字兼收入東鐘和庚青,且在現(xiàn)代北方話中,“瓊”也已讀作東鐘,結(jié)合元曲的押韻情況,我們認為“瓊”處理為兩部兼收更為合理。
“貞”,《廣韻》清韻陟盈切,全元曲中共入韻5次,2次押入庚青,見于馬致遠《陳摶高臥》一【后庭花】庚貞星情錠瓶、鄭光祖《周公攝政》一【寄生草】貞圣定命勝。3次押入真文,見于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四【水仙子】魂春韻身文貞人、【得勝令】人人恩勤印貞貧,秦簡夫《剪發(fā)待賓》四【折桂令】門人貞辛新云文分。廖珣英(1963)認為“貞”押入真文“也許是當時方言已經(jīng)有這變音”。今考察全元曲中的入韻情況,馬致遠和關(guān)漢卿、秦簡夫均為大都人,卻將“貞”分別押入庚青和真文,這說明當時的大都話中“貞”還未完全歸入真文,鄭光祖屬今山西人,說明當時的北方地區(qū)中還有讀庚青音的,而現(xiàn)代北方話一般已讀作真文。綜上,我們認為,“貞”在元曲中兩部兼押現(xiàn)象說明它正處于由庚青向真文過渡的階段,讀音尚不穩(wěn)定,《中原音韻》應兩部兼收。
“他”,《廣韻》歌韻讬何切,全元曲中共入韻206次,其中押入歌戈68次,如無名氏《盆兒鬼》二【迎仙客】合火他呵破。押入家麻138次,如鄭廷玉《忍字記》二【采茶歌】花薩家打他。宋詞中已有大量“他”葉入麻邪部的用例,據(jù)魏慧斌(2005)統(tǒng)計,“宋詞中他入韻凡50次,44次與麻邪部字相押”?,F(xiàn)代北方話“他”音[tha]。我們認為在元代“他”確有家麻一讀,當歌戈、家麻兩部兼收。鄧興鋒(1997)亦認為“他”在元代有家麻一讀無可懷疑。
關(guān)于“咱殺煞”等17字的歸屬討論與上類似,限于篇幅,僅將它們在全元曲中的用韻情況列舉如次:(1)“咱”,共入韻137次,其中押入家麻134次、監(jiān)咸2次、真文1次;(2)“殺”,共入韻75次,其中押入家麻74次、押入皆來1次;(3)“煞”,共入韻86次,其中押入家麻70次、押入皆來16次;(4)“铦”,共入韻2次,其中押入歌戈1次、押入廉纖1次;(5)“識”,共入韻72次,其中押入齊微70次、押入支思2次;(6)“揉”,共入韻15次,其中押入蕭豪12次、押入尤侯3次;(7)“藉”,共入韻11次,其中押入齊微7次、押入車遮4次;(8)“刻”,共入韻13次,其中押入齊微11次、押入皆來2次;(9)“騃”,共入韻5次,其中押入皆來4次、押入齊微1次;(10)“摸”,共入韻5次,其中押入歌戈4次、押入魚模1次;(11)“做”,共入韻43次,其中押入魚模40次、押入歌戈3次;(12)“陸”,共入韻3次,其中押入尤侯2次、押入魚模1次;(13)“叔”,共入韻8次,其中押入魚模5次,押入尤侯3次;(14)“涯”,共入韻127次,其中押入家麻113次、押入皆來11次、押入齊微3次;(15)“灑”,共入韻27次,其中押入家麻24次、押入皆來2次、押入支思1次;(16)“么”,共入韻62次,其中押入歌戈40次,押入家麻22次。
“謀浮負”,《中原音韻》魚模部中有一部分字來自中古的尤、侯韻,大多為唇音字,如“謀鍪浮否婦媍負母”等,元曲中“謀浮負”又押入尤侯部,這是因為雖然《廣韻》尤侯韻唇音字在元代已完成向魚模韻的演變,但由于還不夠穩(wěn)定,口語中應還保留有尤侯的讀音,猶如今天北方話中的文白讀音(楊載武1991)。
“魄索剝跋酌綽作閣郭壑”,在元曲中的用韻情況如表5:
表5
《中原音韻》里蕭豪、歌戈的兩部兼收字如“著濁縛弱約薄泊寞幕鐸落鑊”等,與元曲的實際用韻情況相符,但我們認為周德清在處理兩部兼收字時,原則不統(tǒng)一,表5中諸字與《中原音韻》的蕭豪、歌戈兩部兼收字中古音韻地位相同,且很多在今北方話中還保存在文白兩讀(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85),元曲用韻也是兩部皆押,因此,對于這類字,我們認為兩部兼收更為妥當。
2《中原音韻》收入2(多)個韻部,全元曲韻譜中只收入其中的1(多)部,共39個字,見表6-9:
表6
表7
表8
表9
“虹綸番單謾征能湛蠡噫洗食區(qū)覆藥若粥”,在《廣韻》中均為又音字,根據(jù)切語,當兩部兼收,但全元曲用韻只反映了其中的一個讀音,也許是流傳下來的元曲不全所致,不贅論。
“萌棚孟轟”,中古梗攝二等唇喉合口字,按照音理當東鐘、庚青兩部兼收,但它們在全元曲中的用例太少,“棚”入韻1次,押入庚青,“孟”入韻2次,押入庚青,“萌”和“轟”各入韻1次,均押入東鐘,亦不作討論。
“略掠虐瘧躍鑰箔萼鶚鶴末沫莫絡”,現(xiàn)代北方話中多蕭豪、歌戈兩讀,《中原音韻》對這類字處理為兩部兼收,但在流傳下來的元曲的用韻只反映了其中的一個讀音,亦不作討論。
“剖”,《廣韻》麌韻芳武切、厚韻普后切,根據(jù)切語,當歸入魚模、尤侯二部,《中原音韻》歸入蕭豪和尤侯,全元曲中共入韻2次,全部葉入尤侯,如王德信套數(shù)《退隱》【尾聲】走剖透漚。“剖”在元代是否有蕭豪一讀,有待查證同時期其它語音材料。
“凹”,《廣韻》洽韻烏洽切,另《集韻》收有于交切,“窊也”。根據(jù)切語,當蕭豪、家麻兼收。全元曲中共入韻22次,全部葉入家麻,如喬吉套數(shù)《雜情》【采茶歌】霞花凹打拿。
“俠”,《廣韻》怗韻胡頰切,另《集韻》收有訖洽切,“傍也”。根據(jù)切語,當家麻、車遮兩部兼收,全元曲中僅入韻1次,葉入車遮,見于吳西逸小令《賞春》【柳營曲】冶斜也列迭蝶俠絕揭別車。
“底”,《廣韻》薺韻都禮切,《集韻》中亦只收典禮切一音,全元曲中共入韻79次,全部押入齊微,根據(jù)切語及元曲的實際用韻情況,筆者疑《中原音韻》兼收入支思為誤收。
3 全元曲韻譜與《中原音韻》所收韻部不同,共有16字,見表10-11:
表10
表11
“媸蚩徙”,均為中古止攝開口三等齒音字,當歸入支思,全元曲中“媸”共入韻3次,全部葉入支思,如盧摯小令《紅梅》【蟾宮曲】脂枝差時兒姿媸;“蚩”和“徙”各入韻1次,均葉入支思,分別見于商衟套數(shù)《問花》【月照庭】紫蚩孜私、張可久小令《雪中酬王一山》【天凈沙】枝巵徙至時。根據(jù)語音演變規(guī)律并元曲的實際用韻情況,“媸蚩徙”當歸入支思,《中原音韻》收入齊微當為錯收。
“塞”,《廣韻》有2個讀音:代韻先代切、德韻蘇則切,當收入皆來和齊微,元曲中共入韻12次,9次葉入皆來,如睢景臣套數(shù)《寓僧舍》【黃鶯兒】色色塞??;3次葉入齊微,如鄭光祖《王粲登樓》三【滿庭芳】里已歸計眉衣虀內(nèi)塞梯。根據(jù)語音演變規(guī)律及元曲的實際用韻情況,“塞”當收入齊微和皆來,《中原音韻》收入支思亦為錯收。
“湲”,《廣韻》有2個讀音:山韻獲頑切、仙韻王權(quán)切,當寒山、先天兩部兼收,全元曲中只入韻1次,押入寒山,張養(yǎng)浩小令《遂閑堂即事》【十二月兼堯民歌】閑間竿寬摶斑寒湲干安關(guān)散。根據(jù)全元曲的用韻情況,歸入寒山。
“跛溥瘥著鑿錯托各哆不阜愀”13字的討論與上類似,限于篇幅,僅將它們在全元曲中的入韻情況列舉如次:(1)“跛溥瘥各哆不阜愀”均入韻1次,分別押入齊微、歌戈、皆來、歌戈、家麻、尤侯、尤侯、尤侯;(2)“著”,共入韻32次,其中押入蕭豪29次,押入齊微、歌戈、車遮各1次;(3)“鑿”,共入韻4次,全部押入蕭豪;(4)“錯”,共入韻21次,其中押入歌戈6次,押入蕭豪15次。
4 全元曲韻譜中一部內(nèi)收有又音,而《中原音韻》只收一音,共5字,見表12:
表12
“氛”,《廣韻》收有2個讀音:文韻符分切,“氛氳,祥氣”;文韻撫文切,“氛侵,妖氣”。這兩個音在元曲用韻中都有反應,孟昉小令《十二月樂詞?四月》【天凈沙】氛蘋粉襯昏,曲文“依微香雨青氛,金塘閑水生蘋,數(shù)點殘芳墮粉?!备鶕?jù)文意,當音符分切;李直夫《虎頭牌》一【金盞兒】諄醺印恩氛臣,曲文“……但愿你扶持今社稷,驅(qū)滅舊妖氛?!备鶕?jù)文意,當音撫文切。據(jù)我們統(tǒng)計,“氛”共入韻 3次,其中2次音撫文切、1次音符分切。
“背鋪卒缺”4字的討論與“氛”類似,不再詳述,元曲中的用韻情況如次:(1)“背”,共入韻15次,其中13次音補妹切、2次音蒲昧切;(2)“鋪”,共入韻31次,其中27次葉平聲、4次應葉去聲;“卒”,共入韻31次,其中26次音沒韻臧沒切、5次音術(shù)韻子聿切;(3)“缺”,共入韻32次,其中23次音苦穴切、9次音傾雪切。
5《中原音韻》一部內(nèi)收有又音,全元曲韻譜中只收一個讀音。
這類字較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略舉例字以示意,如“強”,《中原音韻》歸入江陽部平聲陽及上聲,排比觀察“強”在全元曲中的入韻情況①具體方法為:首先找出“強”入韻曲牌,再排比全元曲中所有該曲牌以確定其聲調(diào)。,只有平聲音。又如“搶王反鮮選凝”等字。
綜上,“瓊貞咱铦灑識揉藉刻騃涯摸做陸叔殺煞他么謀浮負魄索剝跋酌綽作閣郭壑”等32字,根據(jù)語音演變規(guī)律及元曲中的實際用韻情況,應兩(三)部兼收,但《中原音韻》中只收入了其中的一(兩)部,屬漏收;“氛背鋪卒缺”等5字,根據(jù)中古音及元曲中的入韻情況,在元代應有又音,《中原音韻》只收入一音,亦屬漏收;“底媸蚩徙塞”等5字,《中原音韻》的歸部與語音演變規(guī)律及元曲中的實際用韻情況不符,屬錯收;“湲跛溥瘥著鑿錯各哆不阜愀”等12字,根據(jù)其中古音,當收入兩(三)部,《中原音韻》和元曲曲部分別收入其中的一部,但由于流傳下來的元曲并非元曲全貌,故我們尚不能確定這些字在元代是否有兩(三)讀。
周德清在《正語作詞起例》中提到“前輩佳作中間備載明白,但未有以集之者,今撮其同聲”,有學者據(jù)此認為《中原音韻》乃歸納元曲用韻而成,廖珣英、鄧興峰等前賢也已指出《中原音韻》絕非純粹歸納元曲的用韻而成。從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流傳下來的元曲中尚有841個韻字《中原音韻》未收,而《中原音韻》中有2029個字不見于元曲用韻,且二者相重韻字中又有上述的諸多不同,因此,我們推測周德清著《中原音韻》之時并未歸納元曲韻腳,只是在審音不確定時,重點參考了元曲的用韻情況。
李立成 2002《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外文出版社。
廖珣英 1963 關(guān)漢卿戲曲的用韻,《中國語文》第4期。
魏慧斌 2005《宋詞用韻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鄧興鋒 1997 大都劇韻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單字的讀音,《語言研究》第1期。
楊載武 1991 元散曲的用韻,《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85《漢語方音字匯》,文字改革出版社。
黃炳輝 1981 中古“涯”字韻屬證,《語文研究》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