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勝
摘 要: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更不可忽視。只有教會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質疑;逆向思維;類比發(fā)散
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是學習的重要內容,對于激發(fā)求知興趣、培養(yǎng)探索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科學的發(fā)現無不都是從發(fā)現和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問是開啟知識殿堂大門的鑰匙,也是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造就新型人才的關鍵之一。發(fā)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有時甚至比解決問題本身更為重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呢?筆者以為可從如下方面做起。
一、緊扣概念,從附加條件質疑
初中數學教材有許多概念定義,往往附加一些條件。學生學習這些概念時,經常忽視附加條件,囫圇吞棗,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對概念的理解,實際使用時,錯誤百出。
例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書中定義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學生對“a≠0”不夠重視,導致解決有關問題時產生錯誤。
例1:已知,函數y=mx2-6x+1(m是常數)。若該函數的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求m的值。
【錯誤解法】若函數y=mx2-6x+1的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 則方程mx2-6x+1=0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所以(-6)2-4m=0,m=9.
【正確解法】當m=0時,函數y=-6x+1圖像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
當m≠0時,若函數y=mx2-6x+1的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 則方程mx2-6x+1=0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所以(-6)2-4m=0,m=9.
綜上,若函數y=mx2-6x+1的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則m的值為0或9。
在日常概念教學時,只要遇到有附加條件的概念,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理解清楚附加條件存在的必要性,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二、立足命題,從逆向思考質疑
學習幾何時,一般都會學習原命題與逆命題的關系。有的教師把以上知識作為概念進行簡單的教學,沒有認識到“每個命題都有逆命題”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逆向思維,這一點在教學中必須加強重視。
幾何中有很多知識是研究命題和它的逆命題。如,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特殊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逆向思維的習慣。
例2:已知,如圖,∠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且AD∥BC。求證:AB=AC。
本題有2個重要條件和1個結論,構造逆命題時,只要拿出1個條件與結論對換,便可形成新的問題。
變式1:已知,如圖,∠EAC是△ABC的外角,AB=AC,且AD∥BC。求證:AD平分∠EAC。
變式2:已知,如圖,∠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且AB=AC。求證:AD∥BC。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學生不但熟練掌握了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而且還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
除了幾何中可以逆向思考,有些代數問題用逆向思維解決起來也比較方便,由于篇幅限制,這里不再贅述。
三、拓寬知識,從類比發(fā)散質疑
數學中很多知識之間是類似的,如,分數與分式、一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平行與垂直、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三角形的中線、高和角平分線等。
教學中,學生只要理解哪些概念之間是類似的,就會在解題中進行遷移。例如,由“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類比到“同一平面內,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由“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的平分線平行”類比到“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的平分線平行”和“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的平分線垂直”。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例3:已知,如圖,在△ABC中,AB=AC,求證:∠B=∠C.
■
證明:作頂角的平分線AD。
在△ABD和△ACD中
∵AB=AC(已知),∠BAD=∠CAD(輔助線作法),AD=AD(公共邊)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當然,我們運用類比思想,還可以作“AD是邊BC上的中線”或“作AD是邊BC上的高”進行證明,從而拓寬命題的解題思路。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傳授學生質疑的方法,而且還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并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機會,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數學體驗”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在題為《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一文中談到:科學的發(fā)展就在于創(chuàng)造,如果沒有疑問, 就不會有新的見解。一切都以書本為經典,以教師的講課為準繩, 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要讓學生求得真正的知識,長進學問,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力,就要鼓勵學生提問,特別是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段話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課堂上學生呆若木雞, 只是被動地、馴服地聽教師講課的局面應該改變了。
(作者單位 南京市江寧區(qū)陸郎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