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科
中學課程改革在全國蓬勃開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流播甚廣,各地的實踐探索有聲有色。課改典型學校(如山東聊城市杜郎口中學、濰坊市昌樂二中,江蘇南京市東廬中學、泰興市洋思中學等)“星”光閃爍;教學模式(如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 東廬中學“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林林總總。這些如雨后春筍般呈現(xiàn)的新生事物令人驚奇、興奮,也給人帶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眩暈、不適。筆者不禁想起教育學者彭鋼的一番話:“我們越是被現(xiàn)實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記憶和激勵,越是需要確立清晰而凜冽的樸素真理,以洞穿教育現(xiàn)實的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雹?/p>
事件:學生被逐,拷問教育的立場、價值觀
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三四年,但在湖北省黃岡市遭遇的一個事件至今仍讓我難以忘卻。當時,民盟湖北省委組織了一個面向農村基礎教育的“燭光行動”——就是組織武漢基礎教育界的盟員教師送教下鄉(xiāng),到鄉(xiāng)鎮(zhèn)薄弱學校交流、聽課、做報告等,涵蓋各門學科。我們幾位語文同仁在一間墻壁發(fā)黃、窗戶油漆斑駁的平房教室里觀摩了當地教師的一節(jié)課,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謂“精彩”。我們武漢的老師對這節(jié)好課、對這所農村中學學生的表現(xiàn)與素質大加贊賞。要不是從教室里出來后穿過煤渣鋪就的操場時碰到近十位正在游蕩的學生,這個美麗的肥皂泡是不會破滅的,我們也許還會長久地陶醉在這節(jié)好課里。
也許是眼“尖”善于觀察,也許是多年做班主任的敏感,我們不免上前與那十幾位游蕩者搭訕:“同學,你們怎么沒上課???”回答令所有的人驚詫:“我們成績不好,你們要來聽課,老師讓我們出來的?!斌@愕……無語……我相信被“逐出隊伍”的經歷對那近十位游蕩在教室外的學生造成的傷害將是長久甚至終身的。在詫異之余,我們心靈的震動與刺痛感是那么強烈。感此,我特別引彭鋼先生的那一句話置于前文,也意在啟發(fā)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我們的教育立場與價值觀。
教育家孔子說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孔子而言,這個“三十而立”的“立”至少有兩條標準:一是在社會上能“立足”,工作干得不錯,具體說,就是私學辦得很好,有許多人追隨;二是在思想與精神領域有自己的“立場”,比如政治方面的“仁政”主張、處世方面的“和、同”原則、為人上崇尚“君子”等等?!傲⒆恪迸c“立場”兩個標準移用于我們當代教育者亦然,衡量一位教師有沒有“立”,一要看他(或她)有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了學生、同行、領導、家長的認可,說明他在教育行當、社會中能立足;二要看他(或她)有沒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以及教育教學行為的準則,如果有,說明他(或她)有立場。也許,我們要勇于直面這么一個現(xiàn)實:作為教育中人,許多教師直到退休都沒有在教育主張、教育準則方面“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生涯的遺憾……
的確,面對教育現(xiàn)實的“厚重屏障”,我們尤其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記憶和激勵,需要清晰而凜冽的樸素真理的燭照。因為兼具班主任和語文教師的雙重角色,加上已過不惑之年,我近年對教育“立場”的思考更多一點、更深入一些,也自覺走近中外教育家去領悟他們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或閱讀教育書籍如盧梭的《愛彌爾》、尼爾的《夏山學?!贰埧禈虻摹对诮逃业闹腔劾锖粑?、包祥的《教育原來如此美好》、朱永新的《締造完美教室》等,或點擊“希臘三賢”、夸美紐斯、盧梭、馬斯洛、杜威、蔡元培、晏陽初,“參觀”自詡“牛虻”的蘇格拉底的教育陣地——廣場、柏拉圖的教育陣地——阿卡德米學園、亞里斯多德于的呂克昂學園,“探訪”先后造就18位首相、充滿著故事、被稱為英國紳士文化“活標本”的英國伊頓公學,以及尼爾校長創(chuàng)辦于1921年、倡導自主學習而別具一格的夏山學校。而近年學校的集中研討、培訓又促進了我對教育理念、教學行為的思考與反省。比如湖北省教育廳黃儉先生的“健康課堂”理念、福建王永先生“指導——自主模式”課堂的理論與實踐報告以及本校同仁呈現(xiàn)的若干堂課,還有全校范圍的“教育思想大討論”,不啻一塊酵母將持續(xù)發(fā)酵,啟發(fā)我們去追尋探索理想的教育與課堂。
教育立場:促進“人”的完整實現(xiàn)與和諧發(fā)展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B. F. Skinne有過一句名言:“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爆F(xiàn)實中做教師者,迫于某些壓力,或囿于分科教學,不少人只專注于一門學科、一堂課、一個細節(jié),往往忽視了對價值的思考,往往不會有好的“教育愿景”,更不要說“教育信仰”。比如我們往往一步步將“教育”窄化為“學習”、 將“學習”窄化為“學科知識”的學習、 將“學科知識”的學習窄化為高考學科的“做題”;為了“育分”而忽視甚至放棄了“育人”等等??傊覀兊慕逃叩锰?,甚至于忘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我深感新課程實施以來的研訓和個人自學,發(fā)揮了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引領我們重溫和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要以人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為目標,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一種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成為一種發(fā)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要實踐。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針對教育對象提出了“四個學會”——學會認知、做事、共處和做人。其立論基礎就是“發(fā)展的目標是人的完整實現(xiàn)”②,是人作為個體、家庭成員、社區(qū)成員、國家公民、生產者、發(fā)明者、創(chuàng)造性的夢想者等具有豐富內涵的個性的完整實現(xiàn)。這令我想起愛因斯坦應《紐約時報》之約于1952年10月5日發(fā)表的《教育聲明》:
“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好,作為學科教師也罷,我們的使命應是促進“人”的完整實現(xiàn)與和諧發(fā)展。這是教育的本義,也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立場。
理想課堂:應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質
“需求”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現(xiàn)已被廣泛運用于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這得歸功于馬斯洛的著述。他在1944年的論文中就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③。“需求”為教育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理解視角,學校和教師應以確保學生的需求為己任、為追求,教育應該致力于喚醒、滿足并轉化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這也與歷史清晰地揭示出的世界教育演變過程合拍:混沌型——功利性——理性化——人性化。從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講,教師須以經營、創(chuàng)造出令學生“眼前或心中一亮”的課堂為使命,借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的話說就是:“教學要走在學生發(fā)展的前面?!苯o人智慧、給人驚喜、給人快樂應是這種課堂的應有之義。走在學生發(fā)展前面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巨大的驚喜。如果教師的課堂不斷落入學生的預期,其價值就會打折;如果總是超出學生的預期,其價值就會明顯增值,這是不言而喻的。在這樣驚喜中,學生的快樂與智慧就會不斷地形成。
說到這里,我為自己近年的一些首吃“螃蟹”的課堂探索實踐而自豪。2011年本人被推入華中師范大學“同課異構”案例包的錄課說課活動,得以在大學部的“概念教室”嘗試網絡環(huán)境下的當代散文《漢家寨》(作者張賢亮)④的閱讀教學,學生們是充滿好奇、興味盎然的;2012年冬,我任教的班作為學?!霸囼炋铩毕刃袊L試“餐桌式”小組探究學習模式,幾個月里,6人一組的環(huán)狀教室最初令人極不適應,似乎不經意中,完成了高中語文兩個模塊的學習內容……教學相長,此話不虛。而這些“頭腦風暴”,似乎在不斷驅趕著我們的怠惰,激發(fā)出課堂建構中的原創(chuàng)思維火花。2013年上半年,教材里一篇被視為“沒有什么學頭”的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囚綠記》(作者陸蠡)⑤,經過我的資源重組與構思,將它與《讀本》里的散文《牡丹的拒絕》(作者張抗抗)⑥關聯(lián)起來,以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學習,那一節(jié)名為《植物:我們的精神導師》的課,委實令人賞心悅目,我敢說那算得上是“令學生眼前一亮的課堂”,因為學生們學會了品味、學會了欣賞、學會了陶醉,當然也獲得了快樂與智慧。
給人智慧的教育本身需要智慧。所以作為教育中人,或學科教學,或育人治班,我們應確立自己的教育立場、經營出科學健康優(yōu)質的課堂,就如一位擺渡的船公,撐一支長篙,向理想的高中教育與語文課堂漫溯。
————————
注釋
①張康橋:《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③(美)馬斯洛,許金聲:《人類動機的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④《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⑤《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⑥《語文讀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通聯(lián):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