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新,王慧俐,雷 星,馮 莉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病因所致的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受損,以致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臨床綜合征。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危重病綜合征,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是臨床上的一個難題。近年來,研究證實血漿腦鈉肽(BNP)水平與心功能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1],能夠敏感且特異地反映心室功能紊亂的程度。本文旨在通過腦鈉肽水平變化和超聲心動圖相關(guān)參數(shù)變化,觀察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益氣復脈(凍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確診為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所有病例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推薦的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評定標準[2]。男53例,女34例,年齡36歲~80歲(55.4歲±9.3歲)?;A(chǔ)心臟病分別為冠心病42例,擴張性心肌病1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15例,肺源性心臟病12例。心功能分級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進行評定,心功能Ⅱ級13例,Ⅲ級56例,Ⅳ級18例。病例排除標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嚴重的肺、肝、腎功能障礙,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4 例)和常規(guī)組(43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臥床休息,低鈉飲食,吸氧,限制入水量,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兩組均予基礎(chǔ)治療: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予利尿劑(呋塞米、螺內(nèi)酯)、洋地黃制劑(地高辛為主)、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等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4支/日,連續(xù)2周為1療程。兩組在急性發(fā)作或加重時可使用毛花苷C(西地蘭)、呋塞米、硝普鈉及新活素等藥物。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①左心功能測定。住院患者于入院24 h~48h內(nèi)和治療后2周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應用HP 1500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同一B超醫(yī)師在不知治療方案的情況下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②血漿BNP測定?;颊哂谥委熐昂蠓謩e采肘靜脈血3mL(無抗凝劑),采用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診斷試劑盒,運用固相免疫層析法在心衰檢測儀上測定。試劑盒及儀器均由美國美德聲科學技術(shù)公司提供。③心功能評價。治療2周后由3名心血管醫(yī)師對每例患者的心功能NYHA 分級進行評定,結(jié)果不一致時,取3個評級的平均值。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臨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糾正至Ⅰ級,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各項檢查基本恢復正常;顯效: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而未達到Ⅰ級心功能,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各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以上,而未達到Ⅰ級心功能,癥狀、體征、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無明顯變化,或加重,或死亡。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或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BNP、心功能和超聲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漿BNP水平、心功能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都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血漿BNP水平下降和心功能好轉(zhuǎn)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心臟多普勒超聲指標的比較,兩組治療后LVEDD和LVEF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兩組間LVEDD和LVEF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多普勒超聲指標、BNP和心功能比較
表3 兩組多普勒超聲指標、BNP和心功能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 n LVEF(%) LVEDD(mm) pro-BNP(pg/mL) 心功能分級(級)治療組 治療前44 37.5±10.2 64.7±4.9 973.0±104.3 3.26±0.08治療后 43 49.9±7.61) 55.6±5.91) 308.7±92.41)2) 1.79±0.021)2)常規(guī)組 治療前 43 38.2±11.0 63.8±5.1 942.3±87.6 3.15±0.04治療后 41 46.8±10.1 55.6±7.3 579.0±101.4 2.30±0.03
CHF的基本機制是神經(jīng)內(nèi)分泌介導的心室重構(gòu),由此建立了心力衰竭治療的生物學模式。BNP 是一種心源性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4],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只在血容量增加和壓力負荷增加時反應性的從心室分泌,BNP含量的升高可反映左室舒張末壓的升高,它隨心衰加重而升高,也會隨心衰改善而下降。BNP的前體腦鈉肽原由心室細胞分泌,脫去N 端28個氨基酸組成的信號肽,成為由108個氨基酸組成的腦鈉肽原,在分泌過程或進入血液過程中,由絲氨酸蛋白酶分解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有32個氨基酸的BNP和含有76個氨基酸的無活性(NTproBNP)。近年來,臨床已將BNP 與NT-proBNP 作為心血管疾病的輔助診斷指標,并已納入美國心臟病學院/美國心臟協(xié)會新的心力衰竭診斷指南及診斷準則[5],是目前CHF 檢測唯一的實驗室指標,有助于CHF診斷、治療及療效的判斷。NT-proBNP檢測的分析前影響因素比BNP 少,是一個比BNP更適合于臨床輔助診斷心力衰竭的血清學指標。
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學心悸、喘證、水腫等病范疇。主要由于心脾腎氣陽虛衰,不能運化水濕及鼓動營血,造成水濕內(nèi)停、瘀血阻絡(luò),形成本虛標實的病理改變。心氣虛是心衰的共同病機,貫穿于心衰的全過程;血瘀、水飲是伴隨心氣虛虧而存在于整個心衰病程的主要病機。氣、血、水三者往往互相影響,終成正虛邪實,虛實錯雜。針對其病理特點,治療上強調(diào)扶正固本,祛邪治標,標本兼顧,以溫陽益氣,化瘀利水立法治之。近期有研究表明,心肌細胞凋亡與心力衰竭有關(guān),而中藥四逆湯能干預心肌細胞凋亡進而防治心力衰竭[6]。
注射用益氣復脈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等組成。主要功效為溫陽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安神?,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紅參具有類似強心甙的作用;麥冬具有明顯提高耐缺氧的能力;五味子具有擴血管、提高心肌代謝酶活性、改善心肌的營養(yǎng)和功能、增加冠脈血流量等作用。本研究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進行干預,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做對照,運用超聲心動圖的LVEF、LVEDD 和血漿pro-BNP來評價心功能狀態(tài),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和常規(guī)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72%和86.05%,治療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且治療組較常規(guī)組更顯著降低血漿pro-BNP水平(P<0.05)。說明注射用益氣復脈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更能提高治療心力衰竭的療效,改善心功能,顯著降低血漿pro-BNP 水平。心臟超聲指標的變化無明顯差異,提示血漿BNP水平早于心臟超聲指標的變化,因而臨床上可用血漿BNP水平變化早期了解心衰治療過程中病情的改變,及時了解病情的預后。
[1] 戴閨柱.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23.
[2]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32-3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 輯)[S].1993:57.
[4] 陳灝珠.心臟病學心血管內(nèi)科教科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06.
[5] Tang WH,F(xiàn)rancis GS,Morrow DA,et al.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Clini-cal utilization of cardiac biomarker testing in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2007,116(5):e99-e109.
[6] 劉穎,吳偉康,陳晨,等.四逆湯預防性給藥抗心肌細胞凋亡的作用機制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5):126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