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任軍梅
代謝綜合征(MS)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及早預防代謝綜合征可有效去除患者的精神心理壓力,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使用,減少社會醫(yī)療費用的支付。C-反應(yīng)蛋白(CRP)是炎癥的一種非特異但敏感的生物學指標,作為體內(nèi)細胞因子激活程度的替代指標,對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及其預后有一定預測作用[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對機體糖和脂肪代謝有一定的胰島素樣效應(yīng),具有促進物質(zhì)代謝及降低血糖等作用,在臨床上與糖尿病的關(guān)系極度密切[2]。高敏C-反應(yīng)蛋白(hsCRP)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可獨立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3]。本文觀察150例代謝異?;颊吆?0名健康人,旨在探討血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代謝綜合征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在代謝綜合征中的相關(guān)性。
1.1 研究對象 代謝異常組:選擇2009年1月-2010年4月我院住院和門診代謝異常的患者150例。參照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提出的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2005年):①腹圍(亞太地區(qū)標準):男性≥90cm;女性≥80cm;②三酰甘油(TG)≥1.7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3mmol/L,女性≤1.29mmol/L;④收縮壓(SBP)≥130 mmHg和(或)舒張壓(DBP)≥85mmHg;⑤空腹血糖(FPG)≥5.6mmol/L。符合以上三個或三個以上條件確定為代謝綜合征。將所選患者分為三組,分別是:1項代謝異常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9.2歲±5.1歲;2項代謝異常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9.4歲±5.9歲;代謝綜合征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50.8歲±5.7歲。正常對照組:選擇同期本院體檢中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健康人30名作為對照。其中男16名,女14名。年齡50.5歲±5.7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未服用心血管活性及降脂藥物,并排除1型糖尿病、繼發(fā)性高血壓及臨床重要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1.2 指標測量
1.2.1 人體測量 包括身高(精確到0.5cm)、體重(精確到0.5kg)、腹圍(取兩側(cè)肋弓下緣與髂嵴之中點水平、腹側(cè)約臍與劍突之中點,精確到0.2cm),按體重/身高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
1.2.2 血壓測量 所有患者連續(xù)3d由同一醫(yī)師在08:00~09:00坐位標準臺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血壓,患者測壓前休息15min,取坐位測右上臂肱動脈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每次間隔5 min,取其平均值。
1.2.3 實驗室測定 取受檢者隔夜禁食12h以上靜脈血,應(yīng)用BackmanLX20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空腹血糖(FPG)、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清胰島素濃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試劑盒)。采用HOMA 法計算胰島素抵抗(IR)=(FBG×FINS)/22.5,取其自然對數(shù)。
1.2.4 高敏C-反應(yīng)蛋白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測定 采集隔夜禁食12h空腹靜脈血2mL,分離血清,將所得標本保存于-70℃,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hs-CRP。血清IGF-1水平采用ELISA 法測定。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 軟件分析。呈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如hs-CRP經(jīng)對數(shù)轉(zhuǎn)換后再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相關(guān)分析采用等級相關(guān)。單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guān)分析。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臨床特點比較(見表1) 代謝異常各組的腹圍、BMI、SBP、DBP、脈壓(PP)、空腹血糖、TG、空腹胰島素、HOMA-IR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在代謝異常各組間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隨代謝綜合征組成成分的增多上述指標逐漸升高,相反HDL低于對照組(P<0.05),且隨代謝綜合征組成成分的增多而降低。而各組間在年齡、性別、TC、LDL總體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高敏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 子-Ⅰ的比較(見表2) 方差分析顯示:在代謝異常各組中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在代謝異常各組中兩兩比較顯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隨著代謝綜合征組成成分的增加而逐漸增高。
2.3 等級相關(guān)分析 HOMA-IR 與MS組成成分的聚集度呈正相關(guān)(rs=0.493,P<0.0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血清高敏C-反應(yīng)蛋白與MS組成成分的聚集度呈正相關(guān)(rs=0.201,P<0.01;rs=0.129,P<0.01)。
表1 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臨床特點比較
表2 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hs-CRP、IGF-1比較
表2 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hs-CRP、IGF-1比較
與對照比較,1)P<0.05,2)P<0.01;與1項代謝異常組比較,3)P<0.05,4)P<0.01;與2項代謝異常組比較,5)P<0.05
組別 IGF-1(μg/L) Hs-CRP(mg/L)對照組 67.78±9.00 1.86±0.53 1項代謝異常組 87.02±7.151) 2.25±0.631)2項代謝異常組 95.44±9.352)3) 4.69±1.662)3)代謝綜合征組 106.65±10.322)4)5) 7.13±1.942)4)5)
C-反應(yīng)蛋白與MS代謝綜合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引發(fā)的一系列(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為核心的癥候群。涉及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危險因素相互作用,更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度。MS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慢性炎癥學說備受關(guān)注,認為慢性亞臨床炎癥是MS的一部分[4]。CRP 是一種非糖基化的聚合蛋白,是炎癥急性時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標,是臨床上最有效的炎癥標志物,其濃度與患者體內(nèi)炎癥的嚴重程度相關(guān)。采用新的檢測技術(shù),目前可以檢測到<1.0 mg/L 濃度的CRP,因此,可以檢測出以前無法被注意到的低水平的炎癥。
包玉倩等[5]在評估CRP與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的關(guān)系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代謝綜合征患者其CRP水平明顯高于無代謝綜合征者。并且CRP水平的升高與代謝綜合征組分數(shù)目的增加呈線性相關(guān)[6]。
本研究探討了C-反應(yīng)蛋白與MS的相關(guān)性,研究顯示在代謝異常組中C-反應(yīng)蛋白較對照組有明顯升高(P<0.01),且隨著MS組成成分的增多,C-反應(yīng)蛋白逐漸升高,等級相關(guān)分析顯示C-反應(yīng)蛋白與MS組成成分的聚集呈正相關(guān)。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MS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是屬于胰島素家族的一類多肽,主要由肝細胞分泌,部分來自組織的自分泌或旁分泌,在血液中可檢測到具有活性的IGF-1。IGF-1的生理作用相當廣泛,作為合成激素其作用包括參與糖類、蛋白質(zhì)和核酸的合成代謝,但其主要作用是作為刺激因子,與其他細胞周期刺激因子一起使細胞進入細胞活動周期,促進細胞的有絲分裂,刺激RNA、DNA 合成以及細胞的增殖[7]。
胰島素抵抗是許多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基礎(chǔ)及危險因素。IGF的結(jié)構(gòu)和胰島素有高度同源性,也具有胰島素樣的代謝效應(yīng)。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MS組IGF-1高于對照組。MS患者常存在血脂異常,IGF-1可能參與了MS患者的血脂代謝。在糖尿病者中,血IGF-1水平升高,這一方面可能是MS的高胰島素狀態(tài)刺激肝臟合成IGF-1增加,另一方面可能與BMI更高有關(guān)。本研究證實,代謝異常各組與對照組比較及代謝異常各組間兩兩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MS患者中,IGF-1隨著代謝異常成分的增多而逐漸升高,且IGF-1的測定可作為反映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所致的MS早期病變的敏感指標之一。
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代謝綜合征存在相關(guān)性,可以成為代謝綜合征患者獨立的、預測強度較高的新指標;觀察C-反應(yīng)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變化,可以作為預測代謝綜合征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新指標,并為其早期防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1] 王鳳霞,李國慶.C-反應(yīng)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與冠心病病變程度關(guān)系的探討[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5):1987-1988.
[2] 孫侃.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與糖尿病[J].國外醫(yī)學:內(nèi)科學分冊,1997(1):6-9.
[3] 侯曉霞,胡大一.血脂及高敏C-反應(yīng)蛋白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長期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6:776-779.
[4] 蘇麗,王中心.慢性亞臨床炎癥與代謝綜合征及其靶器官損害的相關(guān)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3):263-268
[5] 包玉倩,賈偉平,陳蕾,等.C-反應(yīng)蛋白水平與代謝綜合征及其組分患病風險的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30):2105-2109
[6] 聶海,祝之明,閆振成,等.高敏C-反應(yīng)蛋白與代謝綜合征組分及靶器官損害的關(guān)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12):1113-1117.
[7] 王蕊,黃昆.胰島素受體家族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9(12):110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