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 要】1947年至1953年,基于改善黨群關系與服務中心工作,中共發(fā)動多場整黨(整風)運動,交替整頓基層黨組織與上級黨委。這段歷史啟示我們現(xiàn)時開展集中教育活動必須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同時也說明反對官僚主義是執(zhí)政黨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黨委;官僚主義
1947-1953年中共整黨對象的變化
從1947年到1953年,中國共產黨先后組織發(fā)動了多次整黨(整風)運動,每次運動的對象都不同,呈現(xiàn)出交替整頓基層黨組織和上級黨組織的態(tài)勢。
(一)以整頓基層黨組織為重點的“公開建黨”
1947年7月至9月間,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鑒于土改工作進展不力情況,會議決定整頓農村黨支部。整黨工作一開始發(fā)生了“左”的偏向,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上級工作組對當?shù)剞r村原有黨員一律不予信任,將村黨支部當作“石頭”搬掉,造成黨員干部與上級工作組和群眾的對立。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共中央于1947年底、1948年初,通過召開會議、發(fā)布指示等形式進行糾偏。在糾偏過程中,以“平山經(jīng)驗”為代表的“公開建黨”方式被推廣到各解放區(qū)。其實質,就是要求在農村整黨工作中,既確保黨支部對當?shù)毓ぷ鞯念I導,又確保各項工作特別是土改要在群眾的監(jiān)督下進行,以此防止土改和整黨工作中的“左”、“右”偏向。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負責接管新區(qū)工作的領導機關,普遍對當?shù)卦械叵曼h組織的不純狀況作出嚴重估計,理由是:地下黨組織長期在復雜、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下活動,與上級領導機關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難免出現(xiàn)思想、組織和作風方面的復雜情況。特別在當?shù)亟夥徘昂?,地下黨組織普遍經(jīng)歷了建黨規(guī)模急劇擴張的過程,由此難免帶來黨員質量下降的問題,以及敵特分子混入黨內來的可能性。為此,當?shù)亟夥藕笮鲁闪⑵饋淼狞h的領導機關,主要由原軍隊干部和老區(qū)調派干部組成,地下黨員多被排除在領導崗位之外。在此基礎上,新區(qū)黨委開始對原地下黨組織開展大規(guī)模的審查,繼而進行普遍的思想和組織整頓,其主要方式就是沿用了老區(qū)的“公開建黨”。
總之,自1947年底到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以“公開建黨”的方式,對各地原有基層黨組織進行了普遍的整頓。
(二)以整頓各級黨委為重點的1950年整風運動
至1950年,全國領土已大部解放,此時的老區(qū)已基本完成土改工作,轉入大規(guī)模的生產和建設。新區(qū)則開始著手準備進行土改。但在各地工作中,卻出現(xiàn)許多嚴重影響黨群關系的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事件,阻礙了各項工作的開展。針對基層一線出現(xiàn)的這種狀況,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1日發(fā)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發(fā)動了1950年整風運動。
單從《指示》文本來看,整風的矛頭仍是直接指向基層黨組織。但運動實際卻將上級黨委作為了整黨對象,主要抓手就是反對官僚主義。經(jīng)過這次運動以及毛澤東對運動走向的明確指示,官僚主義問題已開始引起很多地方黨委的高度關注。這就為后來“三反”運動一經(jīng)發(fā)動,旋即掀起全黨反對官僚主義的高潮作了鋪墊。
(三)1951年各地整頓基層黨組織
從1951年開始啟動的全黨整頓基層組織的運動,一直持續(xù)到1954年才告大部結束,學界習慣于稱之為1951-1954年整黨運動。但在實際上,這場運動在1952年里,即由于“三反”運動的發(fā)動,而將整頓的重點再次轉向了上級黨委,實際上已經(jīng)變成了另外一場整黨運動。
對基層黨組織進行更為全面、徹底的整頓,是中共中央在1950年里即已做好的一項戰(zhàn)略部署,認為1949年以來基層黨組織建黨規(guī)模急劇擴大,黨員質量整體下降。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基層黨組織進行全面整頓。很顯然,之前老、新解放區(qū)的“公開建黨”工作,因當時全國劇烈變化的政治形勢和各地緊迫的工作任務,無法勝任這種全面整頓的要求。這就預示了在1950年整風運動之后,中共中央會將整黨對象再次下移。
此次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共產主義和黨員標準教育,以期保證黨員質量、堅持黨員條件。這種單純理論學習式的整黨辦法,遭致一些地方的抵制,認為占用了大量時間,影響了實際工作。這種整黨辦法也遭到了毛澤東的批評。1951年5月26日,經(jīng)毛澤東修改和審定的《人民日報》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中,措辭嚴厲地批評了只重視理論學習的黨內教育傾向。①這預示了才剛剛展開的整黨教育工作已很難按原定計劃繼續(xù)下去,在其時中共中央特別是毛澤東看來,不僅是單純理論教育達不到整黨效果,且更為緊迫的任務依然是反對黨內各級領導機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就為隨后“三反”運動的發(fā)動作了鋪墊。
(四)1952年以整頓各級黨委為重點的“三反”運動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jié)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標志著“三反”運動的發(fā)動,其核心問題就是反對官僚主義和黨內資本主義思想,打破了1951-1954年整黨運動的原定計劃,再次將整黨對象從基層組織上移到各級領導機關?!叭础薄稕Q定》發(fā)出的同月26日,中共中央又發(fā)出《關于停止整黨學習全力轉入“三反”運動的指示》,整頓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陷入停頓。1952年2月3日,中共中央又發(fā)出《關于“三反”運動和整黨運動結合進行的指示》,進一步動員全黨將注意力放到黨內各級領導機關。同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在“三反”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整黨建黨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原訂整黨計劃“必須適應新的情況加以改變”。② 這就明確提出了全黨整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問題。但不同于1950年整風運動,這次整黨對象的上移,不僅是教育全黨將反對官僚主義當作一項長期任務,而且又提出了反對黨內資本主義思想的新任務。
(五)1953年意圖全面整頓各級黨組織的“新三反”運動
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標志著“新三反”運動在全黨范圍內正式發(fā)動。
在“新三反”運動中,中共已不再明確重點去整頓基層或上級黨組織,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火力全開的態(tài)勢,試圖通過逐級檢查處理群眾來信情況這個抓手,對各級黨組織均展開大規(guī)模整頓。但是結果并不如愿,最終仍變成對基層組織的整頓。在運動開展的實際過程中,各地黨委一方面依據(jù)群眾來信有針對性地處理基層干部案件,另一方面又對基層黨員展開大規(guī)模的組織審查,卻忽視了對領導機關本身的整頓。
借由“新三反”運動這個平臺,1951年開始的整黨運動,也于1953年底、1954年初在各地陸續(xù)結束。聯(lián)系前文內容,我們可以說,所謂1951-1954年整黨運動,從表面看是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而在實際上由于“三反”和“新三反”運動內容的注入,已變成幾個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歷史事件。它們和1947年開始的土改整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新區(qū)整黨以及1950年的整風運動,共同構成了1947-1953年中共不斷變化整黨對象的動態(tài)過程。
1947-1953年中共變化整黨對象的內在邏輯
(一)其時中共出于改善黨群關系考慮而不斷變化整黨對象
從中共中央1946年發(fā)布關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到1953年開始實施有計劃的經(jīng)濟建設,是中國基本社會制度和建設模式發(fā)生劇烈變動的歷史期間,在此期間中共所處歷史方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由革命黨變?yōu)閳?zhí)政黨。長期從事革命斗爭的經(jīng)驗使中共深刻意識到,密切的黨群關系是其奪取和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根本保證。因此,在奪取進而初定政權的歷史關頭,中共中央無疑會對黨群關系保持特別的警覺狀態(tài)。
基層黨組織因處在黨聯(lián)系群眾的第一線,成為中共監(jiān)測黨群關系的基本平臺。由前文可知,1947年至1953年歷次整黨運動的發(fā)動,其出發(fā)點都是基層干群關系問題。在其時中共中央看來,這些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強迫命令問題、違法亂紀問題及組織不純問題。針對如何解決后兩個問題,其時黨內沒有太大爭議,總體來說就是通過整黨解決。至于如何認識和解決第一個問題,黨內則有一個思想變化的過程,成為在此期間整黨對象不斷變化的重要原因。
1947年全國土地工作會議上,針對前一時期土改工作中出現(xiàn)的干群關系緊張問題,劉少奇強調癥結就在于基層組織不純,認為許多農村黨支部中“地主、富農成分直接間接占統(tǒng)治地位者不少”,且中農、貧農出身的基層干部“完全不受黨內黨外地主、富農影響者不多”。①該論述不是直接針對強迫命令問題,但確實將組織不純與曲解上級意圖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黨內宣傳了這樣一種認識:即基層出現(xiàn)干群關系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基層隊伍不純潔,使上級真正任務意圖貫徹不下去,破壞了黨的威信。這就為后來強迫命令問題日漸嚴重起來后,許多地方黨委習慣于從基層找原因,卻忽略了對自身的檢查和批評埋下了伏筆。
強迫命令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開始凸顯出來,主要誘因是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群眾經(jīng)濟負擔的加重。1950年征糧工作開始后,一些地方干群矛盾開始激化。這種矛盾以群眾反對干部強迫征糧的形式集中爆發(fā)。許多地方黨委的意見是,基層干部特別是老干部,政策水平低下,又滋生居功自傲情緒,仍沿用革命(土改)斗爭經(jīng)驗來處理新問題,因而產生強迫命令問題。如針對征糧問題來說,主要責任不在于上級任務布置不周或征收額超過了群眾繳付能力,而在于基層黨員干部不懂政策,沒有做好解釋說服工作,強收蠻干,因此才導致干群關系緊張。
應當說,在當時,上述意見的市場很大,也得到了中共中央一定程度的認可。后者于1951年著手整頓基層組織,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徹底解決基層干部特別是老干部的政策水平過低和居功自傲問題。其思路是,通過共產主義理論和共產黨員標準教育,提高基層黨員干部解讀政策能力,堅持無產階級立場,進而促使其建立起杜絕強迫命令問題的自覺思想防線。這種思路本身沒錯,問題在于沒有反思上級政策制定的問題,理論教育的效果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體現(xiàn)。因此,這種整黨辦法遭到很多地方的抵制,也遭到毛澤東的批評。由于毛澤東的強力介入,這種局限于探索改善基層黨群關系的意見受到了壓制。
實際上對基層的強迫命令問題,黨內還有一種意見,就是黨內上級領導機關應對強迫命令問題產生負主要責任。這種意見并不否認基層干部隊伍中的問題,但不認為這是強迫命令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上級黨委不了解基層情況和群眾疾苦,制定政策和部署任務都脫離實際,一言以蔽之就是犯了官僚主義錯誤。這種意見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最終得到了毛澤東的明確支持。
早在1947年全國土地工作會議時,針對劉少奇提出結合土改整頓基層黨組織的問題,東北和晉冀魯豫等地黨委代表就曾提出:“反官僚主義的方法應研究,檢討采取改造干部作風,發(fā)揚實事求是作風,比一開始反到下面強?!钡珓⑸倨鎸Υ艘庖姟皼]有給以足夠重視”。②到1950年整風運動時,情況開始有了變化。4月19日,經(jīng)劉少奇修改和審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明確提出為改善黨群關系,必須反對官僚主義。③該《決定》將反對官僚主義的重點對準各級領導干部,但有一定局限性。其對官僚主義的定義大而化之,沒有指出應結合實際工作來反對官僚主義,照這樣的思路來整風,各級黨委的整頓就沒有抓手,難免流于形式,甚或出現(xiàn)各種混亂情況。正如前文所說,中共中央關于發(fā)動1950年整風運動的“五一”指示,圍繞基層問題闡述整風原因,卻將上級黨委作為整頓重點,也沒指出上級黨委應整頓什么問題,及這種整頓對解決基層問題有什么幫助。
在此情況下,毛澤東開始介入到1950年整風工作中。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作報告時強調,此次整風運動必須“在和各項工作任務密切地相結合而不是相分離的條件之下”來進行。④實際上就是反對在整風中漫無邊際地反對官僚主義問題,而要集中檢查官僚主義在領導機關具體工作中的表現(xiàn),鼓勵更多地方黨委開始思考自身的領導責任。
如中共川南區(qū)黨委在總結整風經(jīng)驗時,就明確了針對基層問題整頓上級機關的必要性和方法,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1950年9月9日,毛澤東向各地黨委批轉川南整風報告,指出其整風經(jīng)驗“很值得注意,各地省地縣三級整風務須吸取川南的經(jīng)驗,著重檢查工作,端正政策?!雹菝珴蓶|的表態(tài),統(tǒng)一了各地認識,促使各地黨委進一步從領導機關的角度深挖強迫命令問題產生的原因。如1950年9月30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在總結整風工作時就說,由此次整風發(fā)現(xiàn),基層出現(xiàn)強迫命令問題,固然有基層干部“辦法少”的問題,但“更主要的是省縣領導上的‘一般化的結果”,“上面不是根據(jù)下面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具體條件情況出發(fā),計劃工作、布置工作,提出具體辦法,而是多從主觀要求、上面任務、對上負責搞一大套。下面記不住,不了解其所以然,與事實又常常發(fā)生矛盾。因此,愈來愈沒底,愈來愈空,愈來愈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急了,就強迫命令”。①總結圍繞加強和改善黨群關系,明確提出破壞黨群關系的直接原因是基層干部的強迫命令問題,根本原因則是上級領導機關的官僚主義問題。這實際上就對中共中央整風精神作出了積極的呼應。
換言之,經(jīng)過1950年整風運動,針對為什么會產生強迫命令問題,前述第二種意見已經(jīng)成熟。這種意見將反對命令主義與反對官僚主義問題密切結合起來,便于說服更多黨員認識到整頓領導機關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會使這種整頓更易產生實效。中共中央于1947年到1953年間頻繁發(fā)動整黨運動并不斷變換整黨對象,充分表明其高度關注黨群關系,并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改善黨群關系。
(二)其時中共出于推進中心工作目的而不斷變換整黨對象
歷史地看,從1947年到1953年,中共中心工作依次是:土地改革、爭取國家財政經(jīng)濟狀況的基本好轉、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傮w來看,每項工作都可基本概括為做出決策和執(zhí)行任務兩個環(huán)節(jié)。而實際上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推進都是極其復雜的過程,是對黨活動的各項內外條件的分析、判斷、利用和改造。這些條件中最重要的是黨自身的決策水平和執(zhí)行能力,亦即黨開展各項中心工作的組織基礎。為保證這些工作順利完成,中共中央始終注意對上級黨組織決策正確度和基層黨組織執(zhí)行能力的監(jiān)測,并有針對性地對上級或基層黨組織加以整頓,這也是造成1947-1953年間中共頻繁發(fā)動整黨運動并不斷變換整黨對象的重要原因。
1947年從老區(qū)開始并在1949年前后推向新區(qū)的整黨工作,是在土地改革進展不力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在其時中共中央看來,關于如何制定土改政策,本黨已在歷史上積累豐富經(jīng)驗,因而現(xiàn)時決策本身不會有大的問題,這樣就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基層黨組織。即影響土改工作順利進行的主要原因是基層黨組織的執(zhí)行力出現(xiàn)問題,而基層黨組織執(zhí)行力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又是其思想和組織不純。為保證土改順利進行,就需要整頓基層黨組織。 在新區(qū)建政和準備土改的過程中,中共中央仍舊延續(xù)了這一思路??傊?,在整個土地改革運動過程中,中共中央對其決策的必要性和正確性沒有疑問,也對各級黨委的領導經(jīng)驗抱有信心,因而將基層黨組織作為了整黨對象。
1950年整風運動、1952年“三反”運動是在爭取國家財經(jīng)狀況基本好轉的任務背景下開展起來的。為增加財政收入,中共采取的首要步驟是增加公糧征收數(shù)量。中共執(zhí)政后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征糧工作(即1950年征糧工作)就是在此背景下開展起來的。對其時中共中央而言,面臨執(zhí)政伊始拮據(jù)的財政狀況,當然意圖通過增大征糧額度,最大程度緩解財政緊張狀況。但是,其又極為擔心征糧額度超過了農民的可承受范圍。不同于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對如何制定征糧政策沒有十足把握。而對各級黨委而言,其面對規(guī)??涨扒沂窃诤推綍r期展開的征糧工作,也缺乏領導經(jīng)驗。這就使得當征糧工作無法順利推進時,中共十分注意檢查領導機關層面的責任,造成1950年整風運動將各級領導機關當作整頓對象。
1950年整黨對象的上移,實際證明中共中央承認當年征糧額度過重,推動其做出了精兵簡政、增產節(jié)約的決策,限制民眾負擔增長,力求通過增加工農業(yè)產量帶動財政收入增長,同時通過精兵簡政、厲行節(jié)約減少財政支出。在此情況下開展起來的“三反”運動,必然將黨的各級領導機關作為整頓重點。
1953年“新三反”運動則是在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將整頓矛頭對準了各級黨組織。一方面,為了保證向社會主義過渡任務的順利完成,其時中共中央特別是毛澤東對開展農業(yè)生產的互助合作持完全堅決態(tài)度,因而絕不容忍基層干部出現(xiàn)陽奉陰違問題。在其看來,基層之所以出現(xiàn)此類問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一些基層干部缺乏共產主義教育,沒有認識到推行此項工作的重要政治意義,是為思想不純問題。另一方面,基層干部隊伍存在組織不純問題,這方面原因最為毛澤東警覺。當時黨內資本主義思想問題已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關注。在他看來,該問題在農村黨組織的表現(xiàn),就是一些黨員干部拒絕走互助合作道路。這些人中,一些本就是階級異己分子,還有一些則因單干致富而變質,因而都對互助合作采取敵對態(tài)度。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新三反”運動重新提出了整頓基層黨組織的問題。
此外,不同于土地改革,中共對領導互助合作運動還沒有太多經(jīng)驗,中共中央沒有對運動開展詳細部署,地方黨委在制定當?shù)卣吆驼{整運動節(jié)奏方面有較大自主權。當強迫命令問題大量出現(xiàn),中共中央便首先要求檢查各級黨委的領導責任,因此“新三反”運動中也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的任務。
但正如前文所說,“新三反”運動實際上仍變成了對基層黨組織的整頓。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歸根結底在于運動開始前,中共中央已對基層黨組織的不純狀況做出了比較嚴重的估計。運動開始后,各地黨委對基層組織不純狀況的報告,進一步加重了中共中央的上述估計。一些本屬基層干部思想認識的問題被當做了政治問題來批判。例如有些干部認為互助合作運動推行過早,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對上級部署采取抵制態(tài)度,結果就被認作是黨內資本主義思想的表現(xiàn)。更為嚴重的情況是,很多強迫命令問題的產生,本是由于上級黨委的部署失誤,卻也被歸結為基層組織不純問題,認為是階級異己分子對互助合作運動的有意破壞。經(jīng)過“新三反”運動,互助合作運動的進程確實大大加快,但這種加快是在全黨特別是基層干部巨大政治壓力下實現(xiàn)的,掩蓋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本來暫不適宜開展互助合作的地方也被加緊互助合作化了,嚴重影響了當?shù)剞r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綜上所述,通過考察1947-1953年間中共歷次整黨運動與中心任務間關系,我們得以更為深入地分析其不斷變換整黨對象的原因,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共整黨對象的變化,與其重大決策時的經(jīng)驗儲備密切相關。中共中央在決策一項中心工作時,如果事先已有大量相關經(jīng)驗儲備,則工作中出現(xiàn)問題時,往往傾向于從基層尋找原因,造成整黨對象的下移;相反,如果事先沒有多少經(jīng)驗儲備,則工作中出現(xiàn)問題時,就往往傾向于從上級領導機關尋找原因,造成整黨對象的上移。這也提示:中共在醞釀社會經(jīng)濟制度特別是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時,習慣于運用階級斗爭思維來審視本黨的思想組織狀況。依照這種思維,處于中共組織體系末端的基層組織會首先處于整黨工作的風口浪尖。而當基層組織經(jīng)過反復整頓,黨的工作仍達不到預期效果時,整黨對象就會逐級上移,最終造成中央層面的整頓。
也正是從上述意義上說,1947-1953年間歷次整黨運動,構成了整個中共整黨整風史上的一個特殊歷史區(qū)間:在此之前的歷次整黨運動,都是在階級斗爭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的。而在此區(qū)間內,中共試圖順應歷史方位的變化,轉而從密切黨群關系和推動和平建設的角度開展整黨運動。而在此后,中共又逐漸回到了以階級斗爭思維指導整黨運動的老路上去。
余論:考察中共1947-1953年間整黨對象變化過程的現(xiàn)實啟示
經(jīng)過考察1947-1953年間中共不斷變換整黨對象的過程和內在邏輯,提示現(xiàn)時應緊密結合現(xiàn)實工作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首先,緊密結合現(xiàn)實工作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利于完整把握運動的重要性。堅持和踐行群眾路線,歸根結底是為教育全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從現(xiàn)實性來講又是為了優(yōu)化中共開展執(zhí)政活動的群眾條件。歷史證明,中共活動的各項內外條件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當作出一項新決策時,由于經(jīng)驗和信息儲備有限,可能出現(xiàn)影響群眾利益而遭其抵觸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如果依靠強迫命令辦法強力推進工作,不僅會掩蓋領導機關決策的失誤,還會積累群眾對執(zhí)政黨的不信任感,導致中共執(zhí)政環(huán)境的逐漸惡化。當前,中國正處于經(jīng)濟社會狀況持續(xù)巨大變化的過程中,中共的執(zhí)政探索活動也高度活躍,其每一項新決策的正確度和執(zhí)行效果,都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反復檢驗和修正,由此也不斷給黨群關系帶來新的挑戰(zhàn)。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利于引導執(zhí)政黨摸清群眾對其執(zhí)政活動的真實反應,提升決策的正確度,從而獲得群眾對其執(zhí)政活動的由衷擁護。
其次,緊密結合現(xiàn)實工作,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有效開展的根本保證。1947-1953年中共整黨歷史證明,影響黨群關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黨決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對群眾利益的影響。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如果脫離了實際工作,就極易流于形式或出現(xiàn)各種混亂情況。例如,1950年整風運動開展初期,一些地方并未結合實際工作來反對官僚主義問題,結果出現(xiàn)了很多混亂情況。而1951年整黨教育脫離現(xiàn)實工作,面向全黨進行單純理論教育,導致一些地方黨委的抵制,不僅對全黨理論水平提升效果有限,也沒有解決影響黨群關系的急迫問題。有鑒于這些教訓,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就應緊密圍繞各地各級黨組織的實際工作展開,通過總結工作,找到現(xiàn)實影響黨群關系的主要癥結,繼而通過有針對性地修正政策或工作方式,切實改善黨群關系。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講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