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血液凈化中心,北京 100102)
探討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在血液凈化中心的應用
劉曉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血液凈化中心,北京 100102)
目的對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在血液凈化中心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選取我院血液凈化中心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患者,實施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對照組50例患者,給予普通的護理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糾紛和差錯的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糾紛、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血液凈化中心;效果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事件,而授權則是上級授予下級一定的權利與責任,讓下級具有一定的自主權、行動權和決策權[1]。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是近些年來在臨床護理中普遍應用的一種護理模式,為了更好的回避護理風險,降低護理糾紛的發(fā)生率,應給予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同時還能減少因護理風險給患者帶來的痛苦[2]。本文對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在血液凈化中心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具體見下文。
1.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的100例患者均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血液凈化中心進行長期的血液透析治療。觀察組5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占50%,女25例,占50%;年齡25~51歲,平均年齡(35.6±2.0)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0±0.5)年;10例患者為工人,13例患者為知識分子,27例患者為農民;50例患者的具體文化水平:10例大學以上文化水平,20例為中專文化水平,20例為中專以下文化水平。對照組5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年齡23~50歲,平均年齡(38.0±1.9)歲;病程1.2~6年,平均病程(3.1±0.5)年;12例患者為工人,12例患者為知識分子,26例患者為農民;50例患者的具體文化水平:8例大學以上文化水平,22例為中專文化水平,20例為中專以下文化水平。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等進行分析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50例患者,給予普通的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50例患者,實施護理風險授權管理模式,首先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并任命護士長為護理風險小組的組長,各護理小組為主要的護理成員,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明確相關護理風險因素
在給予護理風險管理的護理模式時,首先應明確可能存在的相關護理風險因素,如護患關系的特殊性、護理失誤的風險、配置的護理人員不合理、溝通技巧欠缺和健康宣教落實不到位等[3]。①護患關系的特殊性:血液凈化中心的患者多為門診、急診的危重患者,且很多患者合并嚴重的并發(fā)癥,這類患者人群由于長期的疾病壓力和經濟壓力等,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表現為心情焦慮、急躁、態(tài)度惡劣等情緒,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部諒解,護理人員稍有不妥,即引起嚴重的護理糾紛,增加了護理難度[4]。②護理失誤的風險:護理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及工作行為在患者透析的效果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若護理人員稍有怠慢,則會出現嚴重的護理失誤現象。此外,若護理人員業(yè)務水平不熟練,不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會導致護理部到位,極易發(fā)生護理風險[4]。除上述護理失誤的風險外,護理人員對病情觀察不到位、巡視不及時等,都會成為護理的風險隱患。③配置的護理人員不合理:我院血液凈化中心共有100例長期規(guī)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再加上急診患者較多,因此,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較大,需要承擔全院的透析工作,也是發(fā)生護理風險的隱患。④溝通技巧欠缺和健康宣教落實不到位: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在加上經濟水平不理想,疾病知識認識水平不到位,導致我院護理人員與其溝通和疾病的宣教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會使患者產生排擠心理,增加了護理風險隱患。
1.2.2 護理措施
①完善相關護理制度: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在分析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隱患后,應提出明確的護理防范措施,具體包括如下:a.對我院血液透析科室的護理人員應進行嚴格的人員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b.定期召開護理小組會議,對已經發(fā)生的護理風險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同時對現有的護理防范措施進行修訂[5]。c.定期組織全組護理人員進行業(yè)務學習以提高每名護理人員的透析技術操作技術和業(yè)務能力等。d.制定應急方案:對于出現的患者自殺、突然停水、停電等應急事件,護理人員應有較強的處理應急方案的能力。②落實各項規(guī)章制度:明確護理人員職責 首先在互相合作的基礎上,做到責任到人。在每個透析班次均由高年資的護理人員負責重點工作,達到有專人監(jiān)督和管理的程度。其次,明確各護理人員職責,每名護理人員負責3~5例患者的透析治療工作,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兩人床邊核對”制度。最后,做好交接班工作,特別是危重患者及有特殊情況的患者,在其透析結束后與所在科室做好交接班,同時要加強巡視,以防患者發(fā)生意外[6]。③加強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提高護理水平,并將護理排班彈性化:血液透析是血液體外循環(huán),任何的疏忽大意及技術水平欠缺都是發(fā)生醫(yī)患關系的隱患,可見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率,因此我院應提高整體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器責任心。同時,為保證護理人員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護理工作中,應將護理排班彈性化。如每天安排5~6名護理人員上床邊CRRT班,保持通訊通暢。每月固定安排2名15 d的On Call班,這樣可使其余護士能在休息時間內踏實休息[7]。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信任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是醫(yī)患雙方良好行為的基礎,是較少醫(yī)患糾紛的有效方法。醫(yī)患、護患關系的不和諧,主要體現在相互間不夠信任。因此,應首先應加強護理人員的理論學習,還要加強護理人員溝通技巧的學習,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與患者多溝通,站在患者的立場看待問題,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糾紛和差錯的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統計學意義標準。
兩組患者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fā)生情況具體見表1??梢钥闯?,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糾紛、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fā)生情況[n(%)]
我院通過對觀察組50例患者實施護理風險授權管理,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普通護理管理的對照組50例患者,兩組患者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綜上所述,積極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能夠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既保證醫(yī)護人員安全,也保證了患者的透析質量。
[1] 陳海青,黃小琴.血液凈化中心護理風險隱患及干預[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9,17(7):647-649.
[2] 張雪梅,鄭明心,陳賽.在血液凈化中心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探討[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5):1278-1279.
[3] 楊玉霞.6S管理模式在血液凈化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C].河南省護理學會2013年河南省腹膜透析及腎病血液凈化護理新進展培訓班論文集,2013.
[4] 袁亞萍.血液凈化中心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22(18):4225-4226.
[5] 陳美菊.血液凈化中心透析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5):1215-1216.
[6] 彭愛玲,李淑娟.血液凈化中心常見護理風險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9(21):137-138.
[7] 劉紅利.血液凈化中心常見的護理風險及干預對策[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3):100-101.
R473.5
B
1671-8194(2014)21-02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