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筠
金華地區(qū)健康體檢人群動脈硬化情況分析
鄭林筠
大量的研究表明臂踝脈搏波傳導(dǎo)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數(shù)(ABI)是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預(yù)測因子。近年來關(guān)于baPWV和ABI的研究十分活躍,但是大規(guī)模的健康體檢調(diào)查仍較少見。運用動脈硬化診斷儀檢測baPWV及ABI,方法簡便、重復(fù)性好、實用性強,對于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的早期篩查和臨床研究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記錄我院健康體檢人員的性別、年齡、血壓、血脂、血糖、體重指數(shù)(BMI)等指標(biāo),分析其動脈硬化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人員2 655例,其中男性1 855例,女性800例;年齡38~90(51.82± 9.82)歲。入選標(biāo)準(zhǔn):無腦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痛風(fēng)、血栓性疾病、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征等,未服用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有影響的藥物。檢測前24h禁煙、酒、咖啡等。所有人員按年齡分為38~50歲組(男性959例,女性463例)、51~60歲組(男性587例,女性223例)和>60歲組(男性309例,女性114例)。
1.2 儀器和方法應(yīng)用日本科林動脈硬化檢測儀(VP-1000),同步進行baPWV及ABI檢測。baPWV采樣頻率設(shè)定為1 200Hz,儲存10s采樣時間內(nèi)上臂和腳踝的容積波型,測定上臂波型波峰和腳踝波型波峰之間的時間間隔,作為臂踝之間的時間間隔(ΔTba)。baPWV采樣點之間的距離可根據(jù)被試對象的身高自動計算。心臟至上臂的路徑長度(Lb)=0.2195×身高(cm)-2.0734。心臟至腳踝的路徑長度(La)=0.8192×身高(cm)+12.318;baPWV=(La-Lb)/ΔTba。ABI是指踝動脈收縮壓和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體檢時間安排在6:30~10:30進行,由專職醫(yī)師按照中國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shù)應(yīng)用指南規(guī)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對受檢者進行檢測。
1.3 診斷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美國心臟學(xué)會(AHA)1993年制定的外周血管疾病診療指南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baPWV值與同齡正常人群比值±20%以內(nèi)的為血管彈性度正常,+20%~+30%為血管彈性度輕度降低,+30%~+50%為中度降低,>+50%為重度降低。0.9<ABI<1.3為動脈血管正常,0.8<ABI≤0.9為動脈血管阻塞可能性,0.5<ABI≤0.8至少有一處動脈血管阻塞,ABI≤0.5有多處動脈血管阻塞,ABI>1.3疑似動脈血管鈣化。所有人員均檢測2次,取平均值。baPWV異常檢出率分為血管彈性度輕度降低率、中度降低率和重度降低率;ABI異常檢出率為動脈血管阻塞率和動脈血管鈣化率。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采用SPSS10.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三組基線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三組基線資料比較
由表1可見,隨著年齡增長,身高、體重、BMI、心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收縮壓、舒張壓和脈壓逐漸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值<0.05)。
2.2 三組不同性別baPWV比較見表2。
由表2可見,38~50歲組、51~60歲組男性baPWV高于女性(均P<0.05),>60歲組男女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表2 三組不同性別baPWV比較(cm/s)
2.3 三組baPWV檢測結(jié)果及異常變化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三組baPWV檢測結(jié)果及異常變化情況比較[例(%)]
由表3可見,隨著年齡增長,baPWV的中度降低率和重度降低率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值<0.05)。
2.4 三組不同性別ABI異常率比較見表4。
表4 三組不同性別ABI異常率比較[例(%)]
由表4可見,男性>60歲組阻塞率較38~50歲組、51~60歲組高,鈣化率較38~50歲組高,女性>60歲組鈣化率較38~50歲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38~50歲組鈣化率男性大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以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硬化為特征的動脈血管結(jié)構(gòu)和功能病變是各種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基礎(chǔ)。當(dāng)病變超過一定程度時才出現(xiàn)臨床癥狀。目前,臨床上遇到的無論是猝死、心肌梗死還是腦卒中患者,均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終末期”人群[1]。臨床研究表明早期發(fā)現(xiàn)動脈硬化并采取治療,可緩解甚至逆轉(zhuǎn)其發(fā)生和發(fā)展[2]。動脈硬化早期僅表現(xiàn)為動脈彈性順應(yīng)性減退、僵硬度增加等,并先于疾病臨床癥狀的出現(xiàn)。動脈僵硬已成為心血管疾病危險程度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在與其他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終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導(dǎo)致腦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腎病和間歇性跛行等嚴重疾病[3]。應(yīng)用簡單、無創(chuàng)的動脈硬化檢測儀測量baPWV和ABI適用于篩查血管損傷,baPWV和ABI的測量有很高的可重復(fù)性。baPWV和ABI是兩個獨立的指標(biāo),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評估動脈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均可作為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評價指標(biāo),但兩者又有所不同[4-5]。
baPWV主要取決于動脈管壁的生物學(xué)特征、幾何學(xué)特征和血液密度[6],由于血管幾何特征和血液密度變化相對較小,因此baPWV大小可以基本反映動脈壁硬度。本研究對38歲以上健康體檢人群的動脈硬化檢測發(fā)現(xiàn)baPWV的總異常率達41.39%,較崔燕等[7]報道的要高。本研究中健康體檢人群的動脈硬化檢測發(fā)現(xiàn),總體的baPWV的血管彈性輕度降低率為18.04%、中度降低率15.37%、重度降低率7.98%。與強東昌等[8]報道的baPWV值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本研究顯示baPWV的平均值和異常檢出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60歲前男性明顯高于女性,60歲后男女間無差別;在60歲后血管彈性中度降低率和重度降低率均明顯提高。有報道55歲后大動脈僵硬度隨年齡依照非線性二次方程逐漸表現(xiàn)為更為顯著的進展[9]。說明年齡增長是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一致。年齡的增長伴隨著血管機構(gòu)和功能的改變[2],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血管彈性減退增加動脈的牽拉,血管壁所受壓力增大,管壁彈性成分容易疲勞和斷裂,易使內(nèi)膜損傷而導(dǎo)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事件。
ABI是指踝動脈收縮壓和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作為判斷動脈硬化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阻塞的指標(biāo),有助于預(yù)測肢體存活、傷口愈合和心血管事件等。正常人由于脈搏波反射,踝部比肱動脈收縮壓高10~15mmHg,因此正常ABI>1.0,ABI≤0.9為異常。當(dāng)0.41≤ABI≤0.9時,表明血液輕到中度減少,當(dāng)ABI≤0.4時,血流嚴重減少。ABI值明顯減低表明患者發(fā)生靜息痛、缺血性潰瘍或壞疽的風(fēng)險很高。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由于常合并有冠狀動脈病變而使心血管缺血事件增加。有研究認為,ABI不僅可用于高危患者的危險分層,而且是一個評價預(yù)后的可靠指標(biāo)。但是早期無管腔病變或管腔狹窄不嚴重的動脈硬化,ABI常不敏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男性、女性的阻塞率和鈣化率基本無差異,只有38~50歲組的男女間鈣化率有差異,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健康體檢人群的ABI異常檢出率60歲前升高不明顯,60歲后明顯增高。這與baPWV值的異常率變化類似,但baPWV值各個年齡段的異常率均大于ABI的異常率。有研究baPWV在評估冠心病時敏感度、準(zhǔn)確度和Kappa值均高于ABI[10]。說明部分人群已經(jīng)存在明顯動脈硬化而無斑塊時,ABI可以正常;或已有明顯ABI異常,而尚無動脈壁硬化度增加及管壁重構(gòu)[11]。女性在50~60歲進入圍絕經(jīng)期和老年期,而男性稍晚。進入圍絕經(jīng)期和老年期后,男性和女性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分泌雌雄激素功能逐漸停止,體內(nèi)雌雄激素水平下降,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減弱,血管舒縮也發(fā)生障礙,動脈硬化性疾病加速發(fā)展,動脈彈性明顯降低,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加速,直至相應(yīng)臟器受損。
綜上所述,對健康人員定期檢測baPWV和ABI,特別是50~60歲的人群,可以篩查出以后可能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個體,對這些個體進行早期干預(yù)治療,有利于控制心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運用動脈硬化診斷儀檢測安全、無創(chuàng)、價格低廉、重復(fù)性好[12],值得臨床推廣。
[1]杜懷天,張保東,劉曉君.動脈硬化早期無創(chuàng)檢測的臨床意義[J].心電與循環(huán),2013,32(4):296-298.
[2]Kang S,Wu Y,Li X.Effects of station therapy on the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stherosclerosis,2004,177:433.
[3]趙文勝,賀文帥,溫霞,等.早期動脈硬化的無創(chuàng)檢測方法研究[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xué),2008,2(1):105-106.
[4]Munakata M,Sakuraba J,Tayama J,et al.Higher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advance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Hypertens Res,2005,28(1):9.
[5]Boutouyrie P,Tropeano A I,Asmar R,et al.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imary cornary 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a longitudinal study[J].Hypertension,2002,39(1):10.
[6]王杰超,王建華.動脈彈性功能研究的現(xiàn)狀和意義[J].臨床薈萃, 2006,21(24):1798-1800.
[7]崔燕,王紅燕,任勝林.動脈硬化早期檢測2026例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4):29-31.
[8]強東昌,武留信,師綠江,等.健康體檢人群脈搏波傳導(dǎo)速度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華健康管理學(xué)雜志,2010,4(5):275-278.
[9]Lajemi M,Labat C,Gautier S,et al.AngiotensinⅡtypeⅠreceptor-153 A/G and 1166 A/C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ncrease in aortic stiffness with age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J].J Hypertens,2001,19(3):407-413.
[10]吳志婷,葛郁芝,劉秋玲.動脈硬化早期檢測患者臨床資料分析[J].江西醫(yī)藥,2008,43(12):1276-1278.
[11]徐政新.早期動脈硬化監(jiān)測方法及其風(fēng)險評估的意義[J].中華健康管理學(xué)雜志,2008,2(5):298-300。
[12]Wilkinson I B,Fuchs S A,Jansen I M,et al.Reproducibility of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augmentation index measured by pulse wave analysis[J].J Hypertens,1998,16(N12pt2):2079-2084.
2013-07-31)
(本文編輯:馬雯娜)
321000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心電生理科
E-mail:23970086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