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
作為義務教育的一個階梯,小學升初中本來應當像四年級升五年級一樣順暢自然;然而,在不少大城市,小升初入學過程中擇校費、考試等行為屢禁不止,特長生、推優(yōu)、條子生、共建生等各種渠道扭曲了義務教育的價值,使得本應最為輕松快樂的小學,成為學生負擔最重、競爭最激烈的階段。
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促進教育公平,是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基本要求,也是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依法治教、依法辦學的實際行動。最近,教育部出臺文件,對于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再次提出明確要求和完成期限。要求到2015年,重點大城市所有縣(市、區(qū))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xiàn)劃片入學。2016年特長生招生學校和招生比例降到5%以內(nèi)。2017年重點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實現(xiàn)劃片入學,杜絕與入學掛鉤的考試行為,根治與擇校有關(guān)的亂收費。
對于治理小升初亂象,這些年來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fā)展、禁止收取擇校費和考試、禁止學科競賽成績與入學掛鉤、減少和取消特長生、示范性高中指標下放、校長和教師交流等等。在那些率先實現(xiàn)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城市,已經(jīng)證明通過這些措施標本兼治,是完全可以奏效的。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這一問題長期得不得有效治理,我認為存在理念和制度兩方面的問題。
理念層面,必須清晰地認識義務教育的基本屬性和功能?!读x務教育法》規(guī)定,義務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質(zhì)為旨,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作為一種由政府實施的基本公共服務,義務教育以保障公平為基本價值,是面向每一個兒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這一性質(zhì)決定了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fā)展,不能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不是面向少數(shù)人的、培養(yǎng)尖子的教育,不具有選拔性、競爭性、淘汰性。因而,國家用立法的方式確定了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免費、免試、就近入學等原則,這也是世界各國義務教育的基本現(xiàn)實。
在制度層面,首先是切實推進縮小學校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政策。學校差距過大,是大城市難以落實小升初劃片就近入學的主要原因。其實,這些城市中小學的硬件條件已經(jīng)得到很大改善,學校差距主要來自師資隊伍和不同的生源,特別需要推進的是實行校長、教師流動,以及示范性高中指標下放等措施。不難認識,落實這些政策的主要難度,是來自傳統(tǒng)的名牌學校、明星學校。它們往往強調(diào)自己的特殊性,謀求超越《義務教育法》的特殊政策、特殊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也將它們視為城市品牌和有利可圖的重要資源,制造和保護學校之間的巨大差距,用升學率評價誤導義務教育發(fā)展。提供教育公共服務,保障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責任。能否破除這種變相的重點學校制度,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義務教育學校,是真正落實就近入學的關(guān)鍵,是對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驗。落實政府的教育責任,必須建立信息公開和行政問責的制度,強化對地方政府的督教和督政。對于陽奉陰違、敷衍塞責的地方,予以通報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
當然,真正建立義務教育的有效機制,還需要疏堵并舉,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這次教育部文件提出試行學區(qū)制和九年一貫制就是新的探索。此外,需要按照三中全會《決定》,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教育,發(fā)展有特色、高品質(zhì)的民辦教育,使其滿足家長選擇性、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還需要探索:那些歷史形成的公辦名牌學校的出路究竟何在?能否通過轉(zhuǎn)制,使其成為民辦或混合所有制的學校,從而能夠名符其實地辦學,實現(xiàn)其特色的追求?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