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作權侵權具有易發(fā)性、難以預防和控制、侵權成本低與維權成本高的特點。傳統(tǒng)民法認為,侵權損害賠償只具有填補損害的功能。然而,作品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著作權人對作品的控制較弱,補償性損害賠償難以為著作權提供足夠保護。因此,在著作權侵權救濟中應引入懲罰性賠償。同時,考慮到懲罰性賠償有可能會不合理地限制作品的傳播進而影響到社會公眾的表達自由,在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和條件上應當做出一定限制。
關 鍵 詞:著作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表達自由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4-0124-06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簡介:唐偉(1990—),男,重慶潼南人,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社交網(wǎng)絡中的著作權侵權認定”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XZYJS036。
損害賠償計算方式和賠償數(shù)額是受害人在侵權救濟中最關心的內容之一。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已經(jīng)啟動,并在《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增加了侵權損害懲罰性賠償責任。①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入可以為著作權人提供相較于補償性賠償更充分的保護,并抑制當前泛濫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法較多體現(xiàn)產業(yè)界利益,本次修法寫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是對產業(yè)界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積極回應。同時,懲罰性賠償是與傳統(tǒng)民法“補償性賠償”的填平原則相背離的,而且,懲罰性賠償可能會造成一種寒蟬效應,結果不合理地限制作品的傳播并影響社會公眾的表達自由,增加社會公眾的表達成本。因此,應當對懲罰性賠償?shù)睦碚摶A和域外實踐進行仔細分析,再結合我國著作權保護現(xiàn)狀,合理地確定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和條件,以期達到保護著作權人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平衡。
一、補償性賠償下著作權保護的現(xiàn)狀
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逐年上升,嚴重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侵權行為挫敗了產業(yè)界對著作權領域投資的積極性。知識產權的對象是特定的信息,[1]信息具有的可共享性和可復制性導致了侵害著作權的行為大量發(fā)生。2009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著作權案件共計15302件,比上年增長39.73%;[2]2010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著作權案件共計24719件,比上年增長61.54%;[3]2011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著作權案件共計35185件,比上年增長了42.34%;[4]2012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著作權案件共53848件,比上年增長53.04%。[5]著作權糾紛案件的數(shù)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影視、音樂、計算機軟件等產業(yè)更是著作權侵權的高發(fā)區(qū)。
侵權行為難以預防和控制。作品的公共產品特征導致其能夠在相同的時間被不同的人利用。在有形物領域,所有權人能夠通過占有來排除他人對物的侵害,而著作權人對作品則只有較弱控制的權能。信息技術的高度發(fā)達更是為著作權侵權提供了便利條件,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侵權行為成本更低,侵權方式也呈現(xiàn)多樣化。
著作權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著作權人為創(chuàng)作作品需要付出大量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正版軟件廠商為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效益需要付出大量的研發(fā)成本、營銷成本,而侵權人只需要低廉的空白光盤和簡陋的光盤刻錄機便可以完成復制行為。微軟官員表示,造假有900%的利潤率。[6]侵權人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其以低價賣出侵權產品就能從中獲得高額利潤。高額利潤的誘惑也是侵權行為泛濫和屢禁不止的原因。機會主義者一旦出現(xiàn),現(xiàn)行的侵權制度將無計可施。[7]
另外,權利人在維權過程中往往需要付出高額的維權成本,而訴訟判決的賠償數(shù)額又往往較低。在某些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法院判決的賠償數(shù)額有時候不足千元。在整個知識產權領域,平均賠償數(shù)額不足10萬元。[8]在訴訟中,權利人需要對提出的賠償數(shù)額承擔舉證責任。由于侵權損失難以計算,實踐中法官更傾向于法定賠償。我國《著作權法》第48條規(guī)定了侵權賠償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法定賠償?shù)捻樞蛴嬎阗r償數(shù)額。但是,著作權人的具體損失數(shù)額由于侵權復制品的發(fā)行、銷售情況,以及作品正常利用、收益的價值難以查證和預知等原因難以計算,[9]侵權人的利潤也因侵權利潤與合法利潤不易區(qū)分而難以舉證證明。如果把全部利潤都認定為“違法所得”也可能造成另一種不公平。這種情形下,法定賠償?shù)姆绞骄偷玫綇V泛運用。
二、補償性損害賠償?shù)姆此?/p>
以填補損害為目的的損害賠償制度不能為著作權提供充分的保護。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懲罰而在于填補損害。侵權損害賠償?shù)哪康脑谟趶浹a受害人的損害,因為“填補損害系侵權行為法的基本機能”。[10](p8)“損害——補救”過程是一個受損害的權利回復的過程。[11]然后,由于作品的無形性導致著作權的侵權行為難以得到有效遏制,著作權人的經(jīng)濟利益遭受巨大的損失。逐年增長的著作權糾紛案件數(shù)量反映出傳統(tǒng)損害賠償制度不能充分保護著作權。同時,不充分的保護使得權利人消極對待權利,挫傷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補償性損害賠償難以應對大規(guī)模侵權行為,無法有效解決侵權事件中可能面臨的分配正義問題。[12]填補損害的經(jīng)濟結構是為了實現(xiàn)適當?shù)耐?,應當使侵權人為其行為造成的損害支付賠償,并且該賠償不多也不少,如果侵權人的賠償太少就會導致威懾不足,如果侵權人的賠償過多則是一種浪費。該原則的預設前提是通常的侵權人不可能逃避承擔責任。只有在侵權人肯定會承擔責任的情形下,補償性賠償?shù)墓δ懿趴梢詫崿F(xiàn)。但現(xiàn)今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受害者數(shù)量多、地域范圍廣、侵權損失巨大的侵權行為,這時仍然按照補償性損害賠償對于受害人而言其損害并不能得到完全填補,因為總有一部分加害人逃脫賠償責任,即責任幾率過低。從社會整體效果看,補償性賠償制度難以為著作權提供足夠的制度性保護,侵權責任的預防功能也不能得到良好的發(fā)揮。
三、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正當性
正當性是法律理性思考的要素之一。從羅馬法演進到現(xiàn)代法的過程中,人們對正當性的追求始終是權利制度設計中的要素之一。[13](p8)懲罰性賠償是英美法的一種侵權責任形式,其最初起源于1763年英國的Huckle v.Money一案。根據(jù)《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二版)》的定義,懲罰性賠償是為懲罰被告人邪惡行為以及防止其本人和其他人再發(fā)生類似行為判決其承擔的賠償金。[14]同時,懲罰性賠償不僅能夠全面保護受害人的利益,還強調了對良好社會秩序的維護。
(一)引入懲罰性賠償?shù)慕?jīng)濟理性
理性人假設是經(jīng)濟學中的基礎。其假設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自利的,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激勵在于其能夠從侵權行為中獲利。權利人積極保護權利也是基于維權成本和維權收益的考量。侵權人的侵權成本小于侵權收益時,侵權人就有激勵繼續(xù)實施侵權行為,收益與成本差額越大,其侵權激勵就越強。同時,著作權人考慮到較高的維權成本和較低的訴訟收益,便有可能失去尋求救濟的動力。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日益泛濫的侵權行為。懲罰性賠償產生的威懾可以有效地防止侵權行為的重復發(fā)生。
懲罰性賠償?shù)慕?jīng)濟模型是“懲罰的預期損失是懲罰的實際損失與懲罰概率的乘積,前者表示懲罰的嚴厲程度,后者表示懲罰的可信度?!盵15](p89)損害賠償?shù)睦碛芍槐闶且獙η謾嗳诵纬勺銐虻耐?。從責任幾率上來說,在侵權人有可能逃避其所致?lián)p害之責任的情況下,應當裁決提高賠償數(shù)額。[16](p367)因為此時侵權人不承擔懲罰性賠償將會導致威懾不足。考慮到作品的公共產品屬性,侵權人的責任幾率一般較低。在著作權侵權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在經(jīng)濟學上具有天然的解釋力。假設單個侵權者造成的平均損害為H,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概率為P,則侵權者應賠償?shù)膶嶋H數(shù)額為H/P。其原理在于如果一國的著作權保護力度較低導致責任概率較低,就應當提高懲罰賠償?shù)臄?shù)額以保證足夠的威懾效果。
懲罰性賠償通過直接提高懲罰數(shù)額和間接增加懲罰概率來為著作權提供足夠保護。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不僅可以使權利人在物質利益上得到充分地補償,還可以激發(fā)權利人的維權熱情,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些都是補償性賠償所無法達到的。[17]懲罰性賠償增加了加害人的侵權成本。當侵權成本大于或等于侵權收益時,理性的加害人就會因侵權行為無利可圖而放棄實施侵權行為。懲罰性賠償就是在補償性損害賠償之外再判決侵權人支付高額的賠償金,對其施加高額的侵權成本。著作權侵權行為多發(fā)且逐年增長,與侵權行為成本低有著很大的關系。懲罰性賠償通過增加侵權成本的方式,以期達到威懾侵權行為的目的。
懲罰性賠償間接提高了受害人尋求救濟的激勵。由于著作權的無形性,受害人在調查取證、聘請律師等尋求救濟的過程中需要付出較高成本;即使進入訴訟,受害人也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jù)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即便勝訴,法院判決的賠償額也可能無法填補尋求救濟所付出的成本,造成“贏了官司輸了錢”的局面。這都可能導致受害人放棄訴訟,某種程度上變相鼓勵了侵權行為。懲罰性賠償可以增加受害人通過訴訟救濟權利的收益,收益的增加提高了受害人尋求救濟的激勵。尋求權利救濟的傾向越明顯,對潛在侵權人的威懾就越明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懲罰性賠償將提高訴訟的可能性,將減少被告逃避責任的可能性。
(二)懲罰性賠償?shù)挠蛲鈱嵺`
為構建我國的侵犯著作權懲罰性賠償,有必要對域外的相關制度作出清晰的認識。
⒈美國。美國《版權法》第504條c款第2項規(guī)定,權利人能夠證明侵權行為是故意的,法庭可以給予最高不超過15萬美元的法定賠償。該規(guī)定能夠起到威懾潛在加害人的目的。法庭對故意、惡意侵犯版權的行為提高法定賠償額,體現(xiàn)出了懲罰性的效果。在判例法上,美國法院在Masaki v.General Motors Corp案中表明“在侵權人具有惡劣行為的時候,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18]而在Hood v. Fulkerson案中認為侵權人應當具有惡意、欺詐或過于漠視原告權利的心態(tài)。[19]雖然美國版權法認為版權侵權領域不適用懲罰性賠償,不過第二巡回上訴法院在TVT Music v.Island Jam Music的判例認為:如果存在故意、惡意、大肆的侵權行為,則適用懲罰性賠償是合理的。[20]
⒉加拿大。目前真正在著作權領域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國家可謂少之又少,其中以加拿大為代表。[21]加拿大《版權法》規(guī)定,在著作權侵權糾紛中,法院判決侵權人向權利人承擔補償性損害賠償責任后,法院仍然可以視侵權人的具體情節(jié)判決其向權利人承擔懲罰性賠償金。[22]對于故意、惡意、違反禁令的侵權行為,法院可以判決侵權人承擔權利人的律師費以及其他合理費用。在Pro Arts Inc.v.Campus Crafts Holdings Ltd案中,法院以“被告傲慢地不尊重原告的權利,并且漠視法院發(fā)出的禁令”為由判決被告承擔懲罰性賠償。[23]而Zamacois v.Douville案歸納了加拿大在著作權侵權中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條件:一般情況下,只有當被告故意或惡意地侵犯他人版權,而且其它關聯(lián)案件中也能體現(xiàn)出被告的這種傲慢的主觀心態(tài)時,才可以對被告適用懲罰性賠償。[24]
⒊英國。在英國,上議院在Rookes v.Barnard案的判決認為,對懲罰性賠償適用過寬的標準是不合理的,并將懲罰性賠償適用范圍限定在:⑴公務人員過度的違法或違憲行為;⑵被告對其行為進行精確計算意圖獲得支付給原告賠償金后的利益;⑶成文法明確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25]
我國臺灣地區(qū)《著作權法》第88條也規(guī)定:“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jié)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一百萬元”。因此,只有具有強烈可譴責性的故意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
(三)我國懲罰性賠償?shù)牧⒎▽嵺`
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一直以來堅持侵權損害賠償應當以補償性為原則,補償性賠償在現(xiàn)代侵權法中居主導地位。然后,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也促使侵權法作出了改變,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一條文實際已經(jīng)在我國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地位。我國《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十倍賠償”可謂是我國目前最嚴厲的懲罰性賠償。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制定了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上述的法律條文增加了相對方違法的成本,鼓勵消費者維權,在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時,懲罰性賠償還彌補了行政執(zhí)法對社會的供應不足。在懲罰性賠償逐步建立起來的情況下,著作權侵權糾紛中就應當逐步減少行政救濟,以還著作權私權的本來面目。
四、懲罰性賠償限制下的表達自由
表達自由是指所見所聞所思以某種方式或形式表現(xiàn)于外的自由,還包括搜集、獲取、了解各種事實和意見的自由以及傳播某種事實和意見的自由。[26](p63)廣義的表達自由包括“一切形式的表達,言論、新聞、出版,還有結社、集會、游行、示威、藝術、影視、廣告、學術、科研,甚至信仰自由、選舉和被選舉權等?!盵27](p84)《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薄稓W洲人權公約》第10條第1款規(guī)定:“人人享有表達自由的權利。此項權利應當包括持有主張的自由,以及在不受公共機構干預和不分國界的情況下,接受和傳播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與著作權相對應的表達自由是指傳播信息的自由、接受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接受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是傳播自由的前提,不能獲取足夠的信息、不能接觸有用的信息,傳播的自由將成無源之水。
著作權同表達自由之間的沖突至著作權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英國學者布瑞爾等認為,版權對表達自由的妨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情形:阻止信息傳播和妨礙創(chuàng)造性與解釋性再使用。表達自由要求能夠自由接觸、獲取現(xiàn)存的思想和信息,有時甚至要直接使用他人的表達形式。著作權卻是通過禁止性規(guī)范以保障權利人對其獨創(chuàng)性表達享有專有權。表達自由要求表達的公有性質,而著作權制度的核心內容卻是將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私有化。[28]因此,著作權保護與表達自由之間存在沖突,著作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表達自由。表達自由要求禁止限制、剝奪表達自由的行為;版權制度則意味著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可以控制其作品的復制和傳播。著作權阻礙了思想和信息的傳播,妨礙了公眾接受、獲得使用信息,從而限制了公眾的表達自由。[29](p118)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Haper&Row Publishers v. Nation Enterprieses案中也認為“制憲者的目的就是讓版權成為表達自由的發(fā)動機。版權法最終服從于第一修正案。但是,為了鼓勵某一些言論,另一些人的言論應受到限制?!雹僦鳈嗯c表達自由之間的沖突實質上是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版權與表達自由之間的沖突是兩種制度所固有的,這意味著,只要人類法律體系中同時存在版權和表達自由兩種制度,其間就必定存在沖突。[30](p248)進入信息時代后,由于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著作權與表達自由之間的沖突更加明顯。
信息技術的到來改變了原來的作品傳播形式,這種改變一開始擴張了表達自由,為公眾的表達自由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信息技術導致“準入門檻”降低,表達主體趨向大眾化。但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同時給表達自由帶來了威脅。它們可能削弱、壓縮公共空間,封鎖、控制信息,在量和質上壓制作為表達只有前提的信息自由,從而遏制、削弱表達自由。著作權人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技術上也具備了控制讀者閱讀和瀏覽作品的能力。[31](p4)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知識增量的過程,其往往伴隨著閱讀、借鑒、批評他人的作品。在數(shù)字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享受不到前人的思想財富。著作權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媒介轉向計算機網(wǎng)絡領域,進入了一個“新圈地運動的時代”。
懲罰性賠償作為最嚴厲的救濟方式,應當適用于比較純粹的侵權行為中。純粹的侵權行為應當受到嚴厲打擊。與此同時,在著作權法領域中,侵權與利用他人作品再創(chuàng)作有時候難以明顯區(qū)分。例如,對作品的評論、戲仿等目的對作品進行復制是否構成侵權在具體案件中難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因此,考慮到再創(chuàng)作是一種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利用作品的方式,加之其目的并非為了獲利,對這種行為無須通過懲罰性賠償加以調整。但是,由于難以區(qū)分純粹侵權行為和對作品再創(chuàng)作行為,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一定程度上對作品的傳播者造成一種寒蟬效應。高額的懲罰性賠償金將對疑似侵權作品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產生影響,進而限制信息的傳播,最終影響到社會公眾的表達自由。
五、著作權懲罰性賠償與表達自由的平衡
(一)明確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睦砟?/p>
表達自由是公民自由地接受和傳達信息的權利。在信息時代,著作權快速擴張,社會公眾為獲得信息而付出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懲罰性賠償能夠為著作權提供充分的保護,威懾潛在的侵權人。但是,懲罰性賠償也會有威懾過度的問題,考慮到適度的威懾應當是與侵權人所引起的損害相當,過度的懲罰可能會不合理地限制作品的傳播并影響公眾的表達自由。懲罰性賠償對加害人的威懾確實提高了,但也會對作品的善意利用者產生寒蟬效應。結合我國著作權保護和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引入懲罰性賠償是必須的,一方面要使其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嚴格限制其適用范圍和條件。在目前的情況下,應當采取一種審慎、探索的態(tài)度。
(二)限制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
著作權法是法定權,不是自然權利。著作權法的目的在于通過保護作者權利,促進創(chuàng)造性活動,豐富文化產品,促進文學藝術科學領域的進步。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著作權制度已經(jīng)從對單一作者的經(jīng)濟激勵手段,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產業(yè)。隨著著作權的產業(yè)化,著作權的逐利性也日益突出。著作權旨在通過合理配置權利來實現(xiàn)權利人的最大利益,進而激勵更多更好的作品產生。著作權法鼓勵創(chuàng)作,也就是在鼓勵表達自由,促進人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促進文化發(fā)展。《安妮法》在最開始時秉承的是浪漫主義的立法觀,并沒有太過于產業(yè)化的痕跡。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全球化步伐加快,產業(yè)界逐漸滲入到著作權的方方面面。著作權法也由單純保護作者利益變成了保護作者和激勵產業(yè)界投資。作品的產生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投資促進型和作者自發(fā)型。投資促進型就是指已經(jīng)高度產業(yè)化,單靠個體力量無法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的領域,這一領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需要充分保障投資人收回成本,如影視作品。如果投資人因侵權行為無法收回成本,那么這些產業(yè)的投資將會減少,最終會威脅到這些產業(yè)的發(fā)展。這種類型的作品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作者自發(fā)型是指作者依靠單個力量就足以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作,而且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機比較復雜,有的是為了追求高額利益,有的是為了追求更高榮譽,有的是為了評職稱。這些作品的利用還涉及到公眾接觸作品的權利。這種類型的作品在加害人非惡意的情況下不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這種劃分能夠比較好地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表達自由之間的沖突。
(三)限制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條件
⒈惡意。懲罰性賠償旨在威懾侵權人,是對侵權行為的極端負面評價,因此侵權人的主觀心態(tài)必須有很強的可苛責性,包括惡意的、公然且肆無忌憚的、不良動機的或者完全無視他人權利及法院裁定的行為。過失侵權的情況,通過補償性損害賠償就足以填補權利人的損失,且其主觀也并無太強的可苛責性,不必適用懲罰性賠償。
⒉侵權人數(shù)不特定。著作權侵權包括特定人數(shù)的侵權和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侵權。一般而言,特定人數(shù)的侵權行為并不適用懲罰性賠償,因為權利人可以向侵權人追究侵權責任。在不特定多數(shù)人侵權的場合,由于權利人不知曉侵權狀況導致一部分侵權人能夠逃避法律責任,此時就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也符合增加侵權者責任幾率的經(jīng)濟原理。
⒊造成嚴重損害后果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稿把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臈l件限定為“對兩次以上故意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有學者認為,這里的“兩次以上”是指侵權人對同一著作權人的多部作品先后實施侵權。[32]但筆者認為,對“兩次以上”的理解應當結合懲罰性賠償?shù)哪康摹土P性賠償?shù)哪康氖菫榱送厍謾嗳瞬⒊浞直Wo著作權,將其理解為對同一權利人的兩次以上的侵權行為,顯得范圍太窄,難以達到懲罰性賠償?shù)哪康摹?/p>
【參考文獻】
[1]張玉敏.知識產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征[J].現(xiàn)代法學,2001,(05).
[2]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09).
[3]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0).
[4]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1).
[5]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2).
[6]微軟表示盜版軟件利潤率是販賣毒品的九倍[EB/OL].http://it.sohu.com,2013-10-20.
[7]胡海容,雷云.知識產權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氖桥c非——從法經(jīng)濟學角度解讀[J].知識產權,2011,(02).
[8]曹新民.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初探——兼論我國知識產權領域三部法律的修訂[J].知識產權,2013,(04).
[9]陳霞.比較法視野下我國著作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之構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10]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04).
[12]徐聰穎.論侵害著作權的懲罰性賠償——兼評國家版權局著作權法修改建議稿的相關規(guī)定[J].中國版權,2012,(05).
[13]費安玲.著作權權利體系之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14]See Restatement of Torts 2d 908(1).
[15]桑本謙.私人之間的監(jiān)控與懲罰:一個經(jīng)濟學進路[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16]波林斯基,薩維爾.懲罰性損害賠償:一個經(jīng)濟分析[A].明輝譯.載哈佛法律評論(侵權法學精粹)[C].法律出版社,2005.
[17]溫世揚,邱永清.懲罰性賠償與知識產權保護[J].法律適用,2004,(12).
[18]Masaki v.General Motors Corp.,71 Hawaii 1,780 P2d 566.
[19]Hood v.Fulkerson 1985-NMSC-048,102 N.M.677,699 P.2d 608.
[20]TVT Records & TVT Music,INC.v.Island Defendant Jam Music Group.,279 F.Supp.2d 413(S.D.N.Y.2003).
[21]梁志文.補償與懲罰——著作權法定賠償制度價值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05,(12).
[22]See Canada Copyright Act 34(1).
[23]Pro Arts Inc. v.Campus Crafts Holdings Ltd.,(1980) 50 C.P.R.(2d) 230(Ont.S.C.).
[24]Zamacois v.Douville(1943)2 D.L.R.57(Ex.Ct).
[25]Rookes v. Barnard [1964] UKHL 1.
[26]侯健.言論自由及其限度[A].北大法律評論:第3卷(第1輯)[C].法律出版社,2000.
[27]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8]李雨峰.表達自由與合理使用制度[J].電子知識產權,2006,(05).
[29]何貴忠.版權與表達自由:法理、制度與司法[M].人民出版社,2011.
[30]宋慧獻.版權保護與表達自由[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1]李雨峰.著作權的憲法之維[M].法律出版社,2012.
[32]徐聰穎.論侵害著作權的懲罰性賠償——兼評國家版權局著作權法修改建議稿的相關規(guī)定[J].中國版權,2012,(05).
(責任編輯:徐 虹)
Abstract: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vulnerable,difficult to control.Traditional civil law insists that tort damages are compensatory,not punitive.However,the public goods attribute of work make copyright vulnerable.Compensatory damages are unable to provide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copyright.Therefore,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At the same time,considering the punitive damages may be unduly restricting the spread of work,the scope and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limited.
Key words:copyright infringement;punitive damages;freedom of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