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
最近我聽了兩位教師分別執(zhí)教《小馬過河》這篇課文,兩位教師教學“為難”這個詞語時用了兩種不同的教法,現比較如下。
第一節(jié)的教師采用了導讀句子的方式。她問:“遇到了小河擋住了去路,小馬的心情是怎樣的?”請個別學生單獨回答后,馬上出示“為難”這個詞語的卡片,請學生集體認讀。然后她讓一個學生讀出帶有這個詞的句子:“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么辦,那多好啊!”接著追問學生:“你為什么讀‘為難這個詞時要皺著眉頭讀呢?”學生回答說是因為心情不好,所以皺著眉頭讀這句話。教師順水推舟再出示詞卡,請學生解釋“為難”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是想不出辦法,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理解“為難”的意思后,教師再請這位學生讀這句話“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么辦,那多好啊!”學生理解了“為難”這個詞,朗讀水平明顯比上一次更好,讀出了相應的語氣。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是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怎么辦?”學生紛紛搶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一直興趣高漲地投入朗讀中,對于“為難”的意思也水到渠成地說了出來。
另一節(jié)課的教師教學到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則是直接出示“為難”這個詞語,讓學生齊讀詞語后,再讓女生齊讀“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么辦,那多好啊!”這個句子,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是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怎么辦?”學生只是機械地被動服從教師的安排,完全沒有主觀動過腦筋,就更別說理解詞語意思,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了。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種教法明顯更好一些,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了“為難”這個詞的意思,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對人物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而第二種教法只是解決了字音問題,沒有引導學生思考,對于“為難”這個詞的意思是否理解了也不得而知,教學效果大打了折扣。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也大大好于第二節(jié)課,因為學生始終是處于一種積極的參與狀態(tài),而第二節(jié)課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已,學習興趣完全沒有調動起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一二年級應該“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p>
在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這種學習詞句的方法,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使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始終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度。要做到這樣,我們在教學前就要認真鉆研教材,選出每篇課文中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詞語。在教學時,我們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聯系上下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指導他們理解這些詞語,從而能運用這些詞語,最終較好地掌握它們。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