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
【關鍵詞】低段數學 課前筆測
口頭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22-02
課前筆試是以學生動手做的方式來進行的,而口頭提問則是以教師的問題為主導,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獲得對知識的認知。那么,采用哪一種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呢?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通過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本文以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的優(yōu)劣為研究主題,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實踐研究,分析兩種方式的優(yōu)劣,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同時,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xiàn)了形式化的傾向,筆者希望借助這次研究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實踐依據,促進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小學低段中的一二年級學生為主。在研究過程中,首先選擇兩個基礎相當的班級作為被試對象,然后以教學實踐模式展開教學實驗。首先在班級中采用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統(tǒng)一測試,通過數據收集后分析,對比兩者的優(yōu)劣,最后得出結論,并對課堂教學提出建議。
三、研究過程
(一)選擇被試
本文選擇了小學一年級的兩個班為被試,其中甲班人數為58人,乙班53人;二年級兩個班級,甲班61人,乙班54人。為保證測試的有效性,在測試前先對一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分析其基礎水平(二年級也同樣),從而保證兩個實驗班級的水平相近。
(二)課堂測試
課堂測試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分別對兩個年級的兩個不同班級以相同的章節(jié)問題采用課前筆試和口頭提問方式進行,然后組織教學,教學后相同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根據統(tǒng)測數據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簡述:
(1)課前筆測:教師先以課前筆測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同時針對新的學習內容設計出測試題,在課前首先小組學生完成測試題,教學中教師根據測試情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然后再引導各小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
(2)口頭提問: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以問題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采用師生互答方式進行檢測反饋。對話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3)數據收集和分析。
課堂教學后,教師將一年級兩個班合并,采用交叉方式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十幾減6、5、4、3、2的應用。同時采用相同方法對二年級兩個班級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2、3、4的乘法口訣練習。測試后以平均分和及格率作為分析數據(滿分為50分)。具體數據如下: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課前筆測班級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明顯高于口頭提問實驗班。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從課后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首先,小學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教師雖然課前布置了預習任務,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預習,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就難以回答。課前采用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試,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完成預習任務,雖然完成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學生可采用請教同學或家長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構建。其次,小學低段學生的記憶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為輔,采用口頭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濃厚,但如果不及時通過練習來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學生容易遺忘。采用筆測形式進行預習,學生在完成測試過程中,記憶得到了加強。
四、結論與建議
雖然課前筆測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口頭提問的效果,但并不代表在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只能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而忽略了口頭提問的作用。兩者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還需交互使用。首先,小學低段學生認知以直觀形象為主,采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學生興趣不濃,而學生對師生互動式的問答較為感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口頭提問方便而快捷,筆試需要課前準備好測試題,并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占用時間長。因此,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課前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在課堂中通過對檢測情況的分析后,根據學生的測試情況,找出問題所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并通過情境引入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課前筆試所涉及的問題要兼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并以簡單問題引出新知識。在問題情境中,要注重對新知識的引導,要涉及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情境來引入新課題。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筆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尤其是在學生互助探究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
總之,教無定法,教師根據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教師要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進行分析比較,再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綜合運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編 黃珍平)
【關鍵詞】低段數學 課前筆測
口頭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22-02
課前筆試是以學生動手做的方式來進行的,而口頭提問則是以教師的問題為主導,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獲得對知識的認知。那么,采用哪一種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呢?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通過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本文以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的優(yōu)劣為研究主題,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實踐研究,分析兩種方式的優(yōu)劣,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同時,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xiàn)了形式化的傾向,筆者希望借助這次研究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實踐依據,促進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小學低段中的一二年級學生為主。在研究過程中,首先選擇兩個基礎相當的班級作為被試對象,然后以教學實踐模式展開教學實驗。首先在班級中采用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統(tǒng)一測試,通過數據收集后分析,對比兩者的優(yōu)劣,最后得出結論,并對課堂教學提出建議。
三、研究過程
(一)選擇被試
本文選擇了小學一年級的兩個班為被試,其中甲班人數為58人,乙班53人;二年級兩個班級,甲班61人,乙班54人。為保證測試的有效性,在測試前先對一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分析其基礎水平(二年級也同樣),從而保證兩個實驗班級的水平相近。
(二)課堂測試
課堂測試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分別對兩個年級的兩個不同班級以相同的章節(jié)問題采用課前筆試和口頭提問方式進行,然后組織教學,教學后相同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根據統(tǒng)測數據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簡述:
(1)課前筆測:教師先以課前筆測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同時針對新的學習內容設計出測試題,在課前首先小組學生完成測試題,教學中教師根據測試情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然后再引導各小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
(2)口頭提問: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以問題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采用師生互答方式進行檢測反饋。對話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3)數據收集和分析。
課堂教學后,教師將一年級兩個班合并,采用交叉方式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十幾減6、5、4、3、2的應用。同時采用相同方法對二年級兩個班級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2、3、4的乘法口訣練習。測試后以平均分和及格率作為分析數據(滿分為50分)。具體數據如下: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課前筆測班級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明顯高于口頭提問實驗班。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從課后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首先,小學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教師雖然課前布置了預習任務,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預習,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就難以回答。課前采用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試,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完成預習任務,雖然完成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學生可采用請教同學或家長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構建。其次,小學低段學生的記憶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為輔,采用口頭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濃厚,但如果不及時通過練習來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學生容易遺忘。采用筆測形式進行預習,學生在完成測試過程中,記憶得到了加強。
四、結論與建議
雖然課前筆測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口頭提問的效果,但并不代表在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只能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而忽略了口頭提問的作用。兩者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還需交互使用。首先,小學低段學生認知以直觀形象為主,采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學生興趣不濃,而學生對師生互動式的問答較為感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口頭提問方便而快捷,筆試需要課前準備好測試題,并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占用時間長。因此,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課前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在課堂中通過對檢測情況的分析后,根據學生的測試情況,找出問題所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并通過情境引入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課前筆試所涉及的問題要兼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并以簡單問題引出新知識。在問題情境中,要注重對新知識的引導,要涉及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情境來引入新課題。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筆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尤其是在學生互助探究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
總之,教無定法,教師根據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教師要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進行分析比較,再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綜合運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編 黃珍平)
【關鍵詞】低段數學 課前筆測
口頭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22-02
課前筆試是以學生動手做的方式來進行的,而口頭提問則是以教師的問題為主導,學生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獲得對知識的認知。那么,采用哪一種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呢?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通過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本文以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的優(yōu)劣為研究主題,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實踐研究,分析兩種方式的優(yōu)劣,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同時,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xiàn)了形式化的傾向,筆者希望借助這次研究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實踐依據,促進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小學低段中的一二年級學生為主。在研究過程中,首先選擇兩個基礎相當的班級作為被試對象,然后以教學實踐模式展開教學實驗。首先在班級中采用課前筆測和口頭提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統(tǒng)一測試,通過數據收集后分析,對比兩者的優(yōu)劣,最后得出結論,并對課堂教學提出建議。
三、研究過程
(一)選擇被試
本文選擇了小學一年級的兩個班為被試,其中甲班人數為58人,乙班53人;二年級兩個班級,甲班61人,乙班54人。為保證測試的有效性,在測試前先對一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分析其基礎水平(二年級也同樣),從而保證兩個實驗班級的水平相近。
(二)課堂測試
課堂測試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分別對兩個年級的兩個不同班級以相同的章節(jié)問題采用課前筆試和口頭提問方式進行,然后組織教學,教學后相同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統(tǒng)測,根據統(tǒng)測數據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簡述:
(1)課前筆測:教師先以課前筆測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同時針對新的學習內容設計出測試題,在課前首先小組學生完成測試題,教學中教師根據測試情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然后再引導各小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
(2)口頭提問: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以問題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采用師生互答方式進行檢測反饋。對話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3)數據收集和分析。
課堂教學后,教師將一年級兩個班合并,采用交叉方式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十幾減6、5、4、3、2的應用。同時采用相同方法對二年級兩個班級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2、3、4的乘法口訣練習。測試后以平均分和及格率作為分析數據(滿分為50分)。具體數據如下: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課前筆測班級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明顯高于口頭提問實驗班。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從課后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首先,小學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教師雖然課前布置了預習任務,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學會預習,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就難以回答。課前采用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試,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完成預習任務,雖然完成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學生可采用請教同學或家長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構建。其次,小學低段學生的記憶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為輔,采用口頭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濃厚,但如果不及時通過練習來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學生容易遺忘。采用筆測形式進行預習,學生在完成測試過程中,記憶得到了加強。
四、結論與建議
雖然課前筆測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口頭提問的效果,但并不代表在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只能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而忽略了口頭提問的作用。兩者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還需交互使用。首先,小學低段學生認知以直觀形象為主,采用課前筆測形式進行引導,學生興趣不濃,而學生對師生互動式的問答較為感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口頭提問方便而快捷,筆試需要課前準備好測試題,并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占用時間長。因此,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課前筆測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在課堂中通過對檢測情況的分析后,根據學生的測試情況,找出問題所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鞏固并通過情境引入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課前筆試所涉及的問題要兼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并以簡單問題引出新知識。在問題情境中,要注重對新知識的引導,要涉及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情境來引入新課題。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筆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尤其是在學生互助探究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
總之,教無定法,教師根據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教師要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進行分析比較,再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綜合運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