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明
教育家葉瀾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闭n堂是學生生命活躍的殿堂,是學生獲得人生體驗的重要活動場所,每個學科的老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都應該為學生的生命教育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我想,數學課堂也應注重體現人文情懷,必須還學生以自由,還學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活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關注生命的高度來關照課堂,讓每一次的課堂經歷都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課堂既是數學的,又是生活的。我認為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善待兒童的奇思妙想
【案例一】 《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學片段
出示例題:小芳已經看了一本書的,小明已經看了這本書的。誰看的頁數多?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生1:我是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的。
=,=,因為>,所以>。
生2:我是把兩個分數都化成小數來比較的。= 0.6,≈0.4,因為0.6>0.4,所以>。
生3:我想找這個分數。因為>,<,所以>。
生4:我是用3×9=27,4×5=20,因為27>20,所以>。
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4:簡單地說,我就是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3和第二個分數的分母9相乘得27,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和第一個分數的分母相乘得20, 27>20,所以>。
師: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這種方法很獨特,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生4法”(學生名字的代號)。
【思考】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的行進不可能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成不變。上例中,教師不僅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而且注意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課堂上沒有束縛學生的思維,走出教材的框框,才有了如此多的比較方法。特別是后兩個學生,他們沒有受到已有知識的限制,而是出其不意,引進“中間數”和“把兩個分數分子分母對角線相乘的積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而生4的方法是教師教學預案中沒想到的,其實這種方法與生1的方法是相通的,是通分比較的簡潔式,對于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非常實用,方便又快捷。
二、寬容學生的錯誤思維
【案例二】在教學應用“商的不變規(guī)律”進行除法簡便計算時,先出示“900÷50”,要求學生用豎式進行簡便計算。學生列出以下算式:
900÷50=18
[900
5
40
40
0][50] [18]
接著教師把題目改成“900÷40”,仍然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結果有的學生列出如下算式:
900÷40=22……2
[900
8
10
8
2][40] [22]
【思考】對上面的算式,教師不去指出謬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檢驗,學生檢驗算出22×40+2=882,發(fā)現計算結果不等于原來的被除數900。這時,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起反思豎式的計算過程,豎式中的2在十位上,它應該表示2個十,所以余數應該是20而不是2。 以上案例中,教學前教師就已經預見到學生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故意不提醒,用意就在于“說教百遍,不如嘗試一遍”。待學生出現了錯誤后,教師再借題發(fā)揮,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防止以后作業(yè)中出現這樣的錯誤提前打好預防針。
三、體驗學生的真實想法
【案例三】《認識三角形》教學片段
1.師:通過剛才的制作活動,同學們認識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如果給你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從中選擇3根試試看。)
2.出示實驗記錄表,組織匯報:
師:試驗的結果怎樣,都能圍成三角形嗎?哪些能?哪些不能?
生1:我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2:我用6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3:我用10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不能圍成。(師填表)
生4:我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
師:真的能圍成嗎?再擺擺看。
生5:老師,能圍成。
師:其他同學操作結果呢?
(很多人都說:能圍成。)
師:你們真的圍成了嗎?
師:由于你們用的小棒比較粗,所以圍成了,實際上當兩根小棒相加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時候,是不能圍成的。(填表:不能)
觀察表格,引導發(fā)現。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你覺得,3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系?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發(fā)言,小結歸納。)
板書: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思考】該案例中老師只顧向學生傳授既定的書本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操作的真實過程與結果,沒有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操作的真實情景和感受,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了。一個負責的老師應該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課前指導和幫助學生對操作的材料進行選擇。如果用細鐵絲,長度又比較精確的話,就不會出現上述案例中的情況了。
四、共享學生的成功樂趣
【案例四】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教學片段
師:老師想了個兩位數,請同學們猜猜是多少。
生1:二十幾。
師:不對,太小了。
生2:九十幾。
師:不對,太大了。
生3:五十幾。
師:對了。你知道是五十幾嗎?
生4:五十九。
師:大多了。
生5:五十一。
師:小了。
生6:五十五。
師:耶!你猜對了,真聰明!
全班一片歡呼。
【思考】課堂活動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動,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更是生成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形成獨特的體驗,思維不斷得到升華,同時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chuàng)造活力。教師在學生猜到結果的同時,以兒童的心態(tài)發(fā)出“耶”的歡呼聲,這樣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感染了全班學生,師生共享學生成功后的快樂!這是師生情感共鳴的自然傾瀉。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健康發(fā)展。“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眰ゴ蟮慕逃龑W家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讓我對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們在平時教學的點滴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生命教育,教會學生學做真人,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之花悄然開放!endprint
教育家葉瀾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闭n堂是學生生命活躍的殿堂,是學生獲得人生體驗的重要活動場所,每個學科的老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都應該為學生的生命教育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我想,數學課堂也應注重體現人文情懷,必須還學生以自由,還學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活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關注生命的高度來關照課堂,讓每一次的課堂經歷都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課堂既是數學的,又是生活的。我認為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善待兒童的奇思妙想
【案例一】 《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學片段
出示例題:小芳已經看了一本書的,小明已經看了這本書的。誰看的頁數多?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生1:我是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的。
=,=,因為>,所以>。
生2:我是把兩個分數都化成小數來比較的。= 0.6,≈0.4,因為0.6>0.4,所以>。
生3:我想找這個分數。因為>,<,所以>。
生4:我是用3×9=27,4×5=20,因為27>20,所以>。
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4:簡單地說,我就是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3和第二個分數的分母9相乘得27,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和第一個分數的分母相乘得20, 27>20,所以>。
師: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這種方法很獨特,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生4法”(學生名字的代號)。
【思考】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的行進不可能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成不變。上例中,教師不僅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而且注意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課堂上沒有束縛學生的思維,走出教材的框框,才有了如此多的比較方法。特別是后兩個學生,他們沒有受到已有知識的限制,而是出其不意,引進“中間數”和“把兩個分數分子分母對角線相乘的積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而生4的方法是教師教學預案中沒想到的,其實這種方法與生1的方法是相通的,是通分比較的簡潔式,對于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非常實用,方便又快捷。
二、寬容學生的錯誤思維
【案例二】在教學應用“商的不變規(guī)律”進行除法簡便計算時,先出示“900÷50”,要求學生用豎式進行簡便計算。學生列出以下算式:
900÷50=18
[900
5
40
40
0][50] [18]
接著教師把題目改成“900÷40”,仍然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結果有的學生列出如下算式:
900÷40=22……2
[900
8
10
8
2][40] [22]
【思考】對上面的算式,教師不去指出謬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檢驗,學生檢驗算出22×40+2=882,發(fā)現計算結果不等于原來的被除數900。這時,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起反思豎式的計算過程,豎式中的2在十位上,它應該表示2個十,所以余數應該是20而不是2。 以上案例中,教學前教師就已經預見到學生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故意不提醒,用意就在于“說教百遍,不如嘗試一遍”。待學生出現了錯誤后,教師再借題發(fā)揮,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防止以后作業(yè)中出現這樣的錯誤提前打好預防針。
三、體驗學生的真實想法
【案例三】《認識三角形》教學片段
1.師:通過剛才的制作活動,同學們認識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如果給你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從中選擇3根試試看。)
2.出示實驗記錄表,組織匯報:
師:試驗的結果怎樣,都能圍成三角形嗎?哪些能?哪些不能?
生1:我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2:我用6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3:我用10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不能圍成。(師填表)
生4:我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
師:真的能圍成嗎?再擺擺看。
生5:老師,能圍成。
師:其他同學操作結果呢?
(很多人都說:能圍成。)
師:你們真的圍成了嗎?
師:由于你們用的小棒比較粗,所以圍成了,實際上當兩根小棒相加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時候,是不能圍成的。(填表:不能)
觀察表格,引導發(fā)現。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你覺得,3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系?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發(fā)言,小結歸納。)
板書: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思考】該案例中老師只顧向學生傳授既定的書本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操作的真實過程與結果,沒有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操作的真實情景和感受,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了。一個負責的老師應該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課前指導和幫助學生對操作的材料進行選擇。如果用細鐵絲,長度又比較精確的話,就不會出現上述案例中的情況了。
四、共享學生的成功樂趣
【案例四】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教學片段
師:老師想了個兩位數,請同學們猜猜是多少。
生1:二十幾。
師:不對,太小了。
生2:九十幾。
師:不對,太大了。
生3:五十幾。
師:對了。你知道是五十幾嗎?
生4:五十九。
師:大多了。
生5:五十一。
師:小了。
生6:五十五。
師:耶!你猜對了,真聰明!
全班一片歡呼。
【思考】課堂活動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動,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更是生成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形成獨特的體驗,思維不斷得到升華,同時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chuàng)造活力。教師在學生猜到結果的同時,以兒童的心態(tài)發(fā)出“耶”的歡呼聲,這樣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感染了全班學生,師生共享學生成功后的快樂!這是師生情感共鳴的自然傾瀉。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健康發(fā)展?!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讓我對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們在平時教學的點滴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生命教育,教會學生學做真人,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之花悄然開放!endprint
教育家葉瀾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闭n堂是學生生命活躍的殿堂,是學生獲得人生體驗的重要活動場所,每個學科的老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都應該為學生的生命教育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我想,數學課堂也應注重體現人文情懷,必須還學生以自由,還學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學生以靈性、活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關注生命的高度來關照課堂,讓每一次的課堂經歷都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課堂既是數學的,又是生活的。我認為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善待兒童的奇思妙想
【案例一】 《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學片段
出示例題:小芳已經看了一本書的,小明已經看了這本書的。誰看的頁數多?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生1:我是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的。
=,=,因為>,所以>。
生2:我是把兩個分數都化成小數來比較的。= 0.6,≈0.4,因為0.6>0.4,所以>。
生3:我想找這個分數。因為>,<,所以>。
生4:我是用3×9=27,4×5=20,因為27>20,所以>。
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4:簡單地說,我就是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3和第二個分數的分母9相乘得27,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和第一個分數的分母相乘得20, 27>20,所以>。
師: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這種方法很獨特,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生4法”(學生名字的代號)。
【思考】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的行進不可能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成不變。上例中,教師不僅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而且注意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課堂上沒有束縛學生的思維,走出教材的框框,才有了如此多的比較方法。特別是后兩個學生,他們沒有受到已有知識的限制,而是出其不意,引進“中間數”和“把兩個分數分子分母對角線相乘的積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而生4的方法是教師教學預案中沒想到的,其實這種方法與生1的方法是相通的,是通分比較的簡潔式,對于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非常實用,方便又快捷。
二、寬容學生的錯誤思維
【案例二】在教學應用“商的不變規(guī)律”進行除法簡便計算時,先出示“900÷50”,要求學生用豎式進行簡便計算。學生列出以下算式:
900÷50=18
[900
5
40
40
0][50] [18]
接著教師把題目改成“900÷40”,仍然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結果有的學生列出如下算式:
900÷40=22……2
[900
8
10
8
2][40] [22]
【思考】對上面的算式,教師不去指出謬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檢驗,學生檢驗算出22×40+2=882,發(fā)現計算結果不等于原來的被除數900。這時,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起反思豎式的計算過程,豎式中的2在十位上,它應該表示2個十,所以余數應該是20而不是2。 以上案例中,教學前教師就已經預見到學生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故意不提醒,用意就在于“說教百遍,不如嘗試一遍”。待學生出現了錯誤后,教師再借題發(fā)揮,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防止以后作業(yè)中出現這樣的錯誤提前打好預防針。
三、體驗學生的真實想法
【案例三】《認識三角形》教學片段
1.師:通過剛才的制作活動,同學們認識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如果給你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從中選擇3根試試看。)
2.出示實驗記錄表,組織匯報:
師:試驗的結果怎樣,都能圍成三角形嗎?哪些能?哪些不能?
生1:我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2:我用6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師填表)
生3:我用10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不能圍成。(師填表)
生4:我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圍成。
師:真的能圍成嗎?再擺擺看。
生5:老師,能圍成。
師:其他同學操作結果呢?
(很多人都說:能圍成。)
師:你們真的圍成了嗎?
師:由于你們用的小棒比較粗,所以圍成了,實際上當兩根小棒相加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時候,是不能圍成的。(填表:不能)
觀察表格,引導發(fā)現。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你覺得,3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系?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發(fā)言,小結歸納。)
板書: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思考】該案例中老師只顧向學生傳授既定的書本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操作的真實過程與結果,沒有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操作的真實情景和感受,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了。一個負責的老師應該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課前指導和幫助學生對操作的材料進行選擇。如果用細鐵絲,長度又比較精確的話,就不會出現上述案例中的情況了。
四、共享學生的成功樂趣
【案例四】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教學片段
師:老師想了個兩位數,請同學們猜猜是多少。
生1:二十幾。
師:不對,太小了。
生2:九十幾。
師:不對,太大了。
生3:五十幾。
師:對了。你知道是五十幾嗎?
生4:五十九。
師:大多了。
生5:五十一。
師:小了。
生6:五十五。
師:耶!你猜對了,真聰明!
全班一片歡呼。
【思考】課堂活動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動,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更是生成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形成獨特的體驗,思維不斷得到升華,同時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chuàng)造活力。教師在學生猜到結果的同時,以兒童的心態(tài)發(fā)出“耶”的歡呼聲,這樣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感染了全班學生,師生共享學生成功后的快樂!這是師生情感共鳴的自然傾瀉。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健康發(fā)展?!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讓我對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們在平時教學的點滴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生命教育,教會學生學做真人,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之花悄然開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