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宋思洋
摘 要: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到了“體育的真義”。其強調體育的本質在于強身健體,而不在于傳授技能。時至今日,雖然體育的形式與內容已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20世紀七八十年代,林笑峰提出“真義體育”的概念,他的體育思想繼承并深化了毛澤東之“體育的真義”,將真義體育理論化、科學化。在新時期中國體育的大背景下,真義體育的思想將促進我國的體育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并對教育和體育的有機結合起到不可取代的指導作用。
關 鍵 詞:體育思想;真義體育思想;體質教育;大眾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2-0020-05
20世紀初,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首次提出:“今之提倡者非不設種種之方法,然而無效者,外力不足以動其心,不知何為體育之真義。”[1]一針見血地指出“忘記體育之本”的危害是“提倡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绷中Ψ逑壬鶾2]于1979年7月19日在《體育報》上發(fā)表的《世界體育科學化和我們的新使命》一文中,首次提出“競技不是體育”這一具有革命性的觀點,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震動,但并未被大眾所接受。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體育不外乎就是“競技”的固有思維,即體育等同于競技運動,但在林先生看來,這并不是體育的本義,因為競技運動旨在爭金奪銀,體育的目的是身體教育、強身健體。無獨有偶,在大西洋彼岸的歐美等國也對“體育”一詞有著諸多的理解。例如由美國紐約大學布切爾撰寫的《體育基礎理論》一書中就收集了28種對“體育”一詞的解釋。但是,在語言學上對“體育“一詞的界定卻又非常清晰。作為一個國際通用的固有名詞,“體育”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譯意為“身體的教育”,其著力點是教育(education)。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我國還是西方世界,對體育的理解和界定均是不統(tǒng)一、不確定的,甚至有時還出現競技、體育不分,競技替代體育之說。這些不僅在理論上會影響對體育內涵的解讀以及對體育真義的探索;在實踐上也往往用競技替代體育,體育中濫用競技追求的目標和方式,導致身體傷害乃至人員傷亡等惡性事件。因此,厘清體育與競技的關系及體育本質與真義,不僅在理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踐指導特別是體育服務于教育、體育服務于大眾、體育促進國民體質健康上都有著重大作用。
1 真義體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1.1 真義體育的立足點是教育
漢語中的“體育”,由英文“physical education”(身體的教育)翻譯而來,本體是education,即教育。它的含義是統(tǒng)一的,即發(fā)展身體的教育、強健身體的教育、完善身體的教育、增強體質的教育。德育、智育、體育3育并列,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為體育直接解決身體發(fā)展問題,所以世界各國都從這個意義上重視體育。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就有各種身體教育的逐漸積累。如中國古代的“養(yǎng)生”和西方的“體操”等。古代的教育事業(yè)還不發(fā)達,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身體教育。17世紀,夸美紐斯提出教育的3項任務,即智育、德育、宗教教育。從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到盧梭的《愛彌爾-教育論》,經過了130年(1632—1762年)身體教育的雛形才逐步形成。又經過20多年才開始有制度化實施的身體教育,初期制度化的身體教育以體操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70年代,一些發(fā)達國家實行的身體教育是以身體運動(包括體操)為內容的,其實是運動教育。
體育是身體的教育,也就是體質教育?!绑w育”、“身體教育”和“體質教育”,它們是同一個詞、同一個概念?!绑w質教育”這個詞,是我國享有盛譽的老一輩體育家徐英超教授在1978年提出來的。1978年徐教授對北京市50所中小學體育的實際考察,提出了體質教育實驗的設想,并在幾所中小學親自動員組織和進行體質教育的實驗。1979年,徐教授在北京體育學院主持建立了體質教育實驗室,把體質教育問題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用徐英超教授的話來說,體質教育“它是提高人體質量的教育,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身體教育”,是現代的科學體育。
1.2 真義體育的出發(fā)點是科學健身
林笑峰教授[3]傾盡畢生精力研究創(chuàng)建健身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主張健身是體育的主業(yè),體育則是健身的教育或增強體質的教育。這里所指的健身不是狹隘的運動技術“健身學”,后者以運動技藝為業(yè),前者則為真義體育立增強體質之業(yè)。林先生倡導的健身學是反映對體質增強過程之認識和實踐的基本知識,包括對健身過程總的認識,以及優(yōu)生、優(yōu)育、鍛煉、養(yǎng)生等諸方面。健身學——增強體質的學識,具有自然、人文,以及知性、理性綜合的特征[4]。健身學的知識極其廣泛。因為人體是個極其復雜并隱含許多奧秘的有機體,所以人體的建設是一個極其復雜而精密的工程。
健身學本應是真義體育(體質教育、健身教育)的主學科。若沒有健身學做專業(yè)主課,就不可能有真正增強體質的教育。這好比若無醫(yī)學,就不可能有醫(yī)學教育[5]。受西方的影響,我國長時期在體育名義下搞以運動技藝為業(yè)的事業(yè),把實際增強體質的業(yè)務置之度外,這是需要矯正的。經過多年的討論,人們對體育問題的認識水平日益提高。1995年,國家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6年,原國家體委主任吳紹祖曾作專題講演強調“增強體質是體育的基本任務。”之后,全國各地一些學校沖破思想的禁錮,加強了以“增強體質”為主的體育教學改革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
1.3 真義體育的落腳點是增強體質
體育的本質就是“增強人民體質”。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也提到“體育者,人類自養(yǎng)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fā)達,而有規(guī)則次序之可言者也。”這里首先明確了體育是以“自養(yǎng)其生”為特有本質,區(qū)別于德育、智育,也區(qū)別于運動競技、娛樂的。失去了這個本質,體育就不成其為體育了。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里的“增強體質”指的是“強筋骨”?!敖罟恰敝x不僅是指筋肉和骨骼,它泛指身體的實質。從古至今,“體質”在漢語中的含義明確而穩(wěn)定。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文化的發(fā)展,其概念定義也在逐漸完備和規(guī)范。古漢語中的“質”字的含義是“體也,實也,主也,本也”,“凡物類之本體曰質”?!霸鰪娙嗣耋w質”的含義明確,即增強人民大眾身體的實質,完整體現了漢語中“體質”的本義。漢語中“質”的含義耐人尋味,實質的意思不是表象或現象。一個人的體力好,跳得高、跑得快,不等于體質好,還可能不健康。體質是變化著的物質。每個人的體質,每個家庭的體質,每個民族的體質,都在無止境地或強或弱地變化著。中國人對人類體質變化情況的認識水平急需提高。特別是承擔體質研究任務的體育界,更需對國人的體質變化情況加深研究。
2 真義體育的核心價值解讀
2.1 自養(yǎng)其生之道的體育生物學觀
20世紀80年代,林笑峰先生提出體育過程中只有健身是本質,曾被有些學者看成“體質派”、“單純的生物學觀點”等等。其實這只是一點認識問題,并不成派。林先生本身也不認為有“單純生物學觀點”,其真義體育理論體系之中只是把身體教育、健身教育放在重中之重[6-7]。在真義體育中看重健身,并無輕視或否定運動文化、競技娛樂之意。林先生所強調健身的重要是在真義體育范圍內說的,并沒有把身體教育和運動競技對立起來,更不去甄別它們誰更重要。這好比不能把教育事業(yè)和文化娛樂事業(yè)對立起來一樣,討論誰更重要并無意義,只是各有各的側重罷了。
人的自然產品屬性決定了人體工程的建設不同于工具器皿的制造,可巧奪天工,超乎尋常,隨意創(chuàng)造。它不可能離開人本體的自然規(guī)律隨意制造,只能遵循自然法則去發(fā)展,這是必然的、客觀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與人文主義、人工主義、人定勝天等忽視乃至全然否認自然法則存在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相對立的。它與毛澤東所說的“體育者,人類自養(yǎng)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fā)達,而有規(guī)則次序之可言者也”是殊途同歸的。正如毛澤東在“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體力充實,內部之事,原因之事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的論說中,把體力的充實和完善看成本質原因,將成就、年齡看成外在表象和結果,突出地強調了體力的生命意義,認為體育的根本在內部,在體力充實,在鍛煉出一副堅實的身體。抓不住體育養(yǎng)生健身之本,就自然得不到民族體質增強的效果。體育與“生”是直接聯系著的,如果缺乏身體的基礎,“貴智”、“重德”都只是空中樓閣、水上浮萍。人們必須還原忘記了的本質,重新發(fā)現自己的身體,即體育的本質在于以重生、貴生力量為基礎的“強筋骨”(養(yǎng)生、健身)。
2.2 服務于大眾健康的基本功能
近百年來,體育界對運動技能和健身技能的定義一直似是而非。在競技金牌紅火的年代,運動技能隨之紅火起來,健身學的領域就像是陽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影響力最大的奧林匹克競技運動,以運動員的身體作為掌握和表現運動技能的工具,難度很大,需要進行早期的專門訓練,即使經過從小長期的專門訓練也很難成功,技能掌握和表現不好的均被淘汰,絕大多數專業(yè)運動員都難逃此命運。專門化、專業(yè)化發(fā)展下的競技運動使奧林匹克的“重在參與”的理念成為冠冕堂皇的口號??粗轶w鱗傷的專業(yè)運動員們,不得不說競技運動絕非體育為人服務的健身術。我們應從關注個體競技成績回歸到關注大眾的健康幸福,“國家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分開提出,就是體育回歸大眾的具體體現。但行政部門歷來最為關注的仍是少數人參與的競技運動而非大眾健康??v然全民健身的活動似乎隨處可見,但有些活動卻有悖于增強體質的初衷。例如在幾千人的企業(yè)內修建幾個籃球場,組建一支十幾名球員的脫產籃球隊,就有了職工體育,而實際與廣大職工的身體教育無關。企業(yè)領導在意的往往是球隊的競技成績,在此過程中誰的體質加強了或者削弱了又有誰會關注呢?有幾個人知道健身運動負荷價值閾是什么?有幾個人會合理地運用健身生活制度和健身的自然力?在中國人的小康生活中,國人應該有身體教育素養(yǎng)。有了富裕的生活條件,人們還需要按科學的方法參與健身運動。否則,物質充盈,勞動時間多了,長時間打麻將或長時間坐在河邊釣魚,在沒有訓練的情況下逞能去參與激烈運動等等,都會傷害身體。
2.3 以人為本的體育科學化理念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報告中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斌w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科學發(fā)展觀可以指明體育的發(fā)展方向,使體育不再“摸著石頭過河”。體育的科學發(fā)展觀是針對我國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借鑒了國外體育發(fā)展的經驗教訓,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提出的。這種發(fā)展觀認為體育發(fā)展的實質是人的發(fā)展。體育以人為本就是要求在體育活動中將廣大的體育參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滿足其需要、維護其利益、尊重其價值,就是要解決體育“為誰發(fā)展”的問題。從體育的發(fā)展和動力來看,人是體育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和主體。體育發(fā)展是作為主體的人有目的活動的結果,最終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林笑峰先生本著對身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視,在國內率先提出健身教育學,重新定義了健身這個命題:健身應該包括健腦,不應該僅是健四肢。林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撰文提出體育思想的科學化問題,強調以運動為中心的體育思想過渡到以人為中心的體育思想,這是體育科學化的必然要求。體育思想的科學化,是我國體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這是真義體育思想提倡人文關懷、關注體育發(fā)展的基本觀點。真義體育思想建立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誠然這種思想至今尚未被普遍認可,但它在引導體育觀念更新、推進體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在林笑峰先生等一批學者呼吁下,國務院出臺了“全民健身計劃”,促成了體育總局實施“奧運爭光”與“全民健身”協調發(fā)展的戰(zhàn)略,這也是體育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現實依據[8]。
3 真義體育觀對當代體育發(fā)展的啟示
3.1 正視金牌體育,發(fā)展全民體育
我國競技體育的輝煌戰(zhàn)績和強勁發(fā)展勢頭曾經給國人以鼓舞,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每一枚金牌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從國家和社會的層面看,發(fā)展競技體育理應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經濟社會發(fā)展都有輕重緩急,均衡協調之分,過分注重某方面,勢必容易導致其他方面的相對弱勢。近年來我國對競技體育的強勢投入已造成大眾體育、學校體育資源供給的不足,不利于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的開展,影響了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真義體育的立足點是教育,關注的是增強人民體質的國民身體教育——體育。在真義體育觀印證的事實之下,體育應該盡力關注全民健康。近些年來,行政部門已經著手在改變方針政策,力求“正視金牌戰(zhàn)略,讓體育回歸大眾”。以剛結束不久的第十二屆全運會為例,“活動節(jié)儉、熱烈、有序”是這屆全運會的主線。全運會的開幕式取消了歷屆的大型文藝演出,從設計到演出都以“回歸體育”、“回歸群眾”為主題。
3.2 調整專業(yè)體育,重視學校體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一些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根本算不上體育強國。我國在田徑、游泳和三大球等基礎性和集體性項目上的運動成績依然較差。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群眾性體育的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學校體育不夠發(fā)達,造成后備力量人數少、水平低。我國的高水平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失衡問題嚴重,由于高水平競技運動受到較大偏愛,中心密度加大,形成獨立體系,又因為過分強調“天才體育”,強化職業(yè)道路,忽視了學校體育的基礎作用,使得高水平競技體育失去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的充分支持,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而一部分學校以安全問題為由過分強調“增強體質”,“為了大多數學生”而抵制校園范圍內的競技體育,甚至排斥作為體育手段的競技體育在學校內的存在。競技體育應該以學校體育為基礎,不能讓競技體育成為無本之木,競技體育必須與學校體育協調發(fā)展,相互促進,才能使體育事業(yè)得到全面扎實的發(fā)展。
近年來,屢有與學生體質有關的新聞引起公眾關注:2013年4月,杭州一小學運動會入場式,一個個臉色蒼白的孩子從場內被扶出來,一個小時內有20個孩子暈倒;浙江理工大學19歲的舟山籍大學生,在打羽毛球過程中倒地猝死;湖北21歲大學生1 000 m測試時倒地不治身亡……[9]這一系列的事實顯示,中國學生體質下降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以前人們常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其實,身體是工作、學習和進行任何活動的本錢。當今的國際競爭有經濟實力的競爭、軍事力量的競爭、軟實力的競爭,但本質都是人的競爭。人的競爭首先就是身體素質的競爭。所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應是目前最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并列,是教育的4個方面。通常我們講教育,往往太突出智育,這是對體育認識不到位,也是對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且要促進社會的進步,要促進人的現代化。當前,提高全民素質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迫切要求。國民素質的提高,要求教育必須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建立健全素質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與“真義體育”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10]?!敖】档谝弧弊鳛橹笇枷氲拇_立,是基于對學校體育本質功能的認識。多年來,盡管對學校體育思想有著種種解釋,但對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指導思想是有共識的。這種共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賦予體育的社會功能的反應,也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民族體質衰弱屈辱地位形成的一種自強意識反應。體育和教育兩者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必然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的變革與進步,也將鞭策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3.3 尊重體育本源,倡導“整體人”的生命關懷
人作為一種存在,由認知推動自身的完善與發(fā)展。但基于人類自身認知的不完整性及格式化思維背后的機械認識,過去人對于本體的理解大多表現為割裂化的、不完整的。隨著當今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人類對于人的理解與認識正逐步加強。當下,心理學定義人的完整性,常提及需要的全面滿足;文化學視野下整體的人表現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和諧交融;精神哲學領域內人的完整表現為生命與精神的完美統(tǒng)一;而真義體育關懷下的“整體人”不是迷失體育本源后片面追求的單純生物學觀點上“肌肉、骨骼、神經協調配合發(fā)展”的人,而是同一空間內精神、身體統(tǒng)一,不同時空階段間動態(tài)發(fā)展的自我統(tǒng)一的人。體育的終極價值應通過對“整體人”的多維度生命關懷來體現。
首先,關心身體發(fā)展的教育。真義體育下,體育首先不能脫離身體的教育與發(fā)展。從單純身體、動作發(fā)展角度看,人從出生到死亡存在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諸如20世紀50年代早期,Gesell提出的人類動作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從頭到尾,由遠端到近端,整合、分化以及相互交織。舉個簡單的例子,由于身體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出生4到5個月的嬰兒主要發(fā)展抓握能力,因而他依賴肩關節(jié)控制胳膊進行動作,基本上完不成手腕、手指的精細動作控制,而出生12個月左右的嬰兒行走狀態(tài)也表現為僵直的髖關節(jié)中心擺動,膝踝關節(jié)的彎曲極少?;诖?,源自體育本源的生命關懷首先應該涉及人類身體本體及動作能力的發(fā)展與教育,依據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相應的體育標準以及與之相匹配的運動發(fā)展手段,切實激活并均衡發(fā)展人體的各項機能,為身體素質提升、全民健身參與奠定身體發(fā)展基礎。
其次,關注日常健康的防護。本源之下,體育是隨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延長壽命的重要方法[11]。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富足、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更多的人參與到了日常健康防護的“養(yǎng)生”隊伍中,于是體育對“整體人”的生命關懷也要求其進一步發(fā)展自身的日常健康防護功能?!梆B(yǎng)生”,保養(yǎng)生命、保利御害、扶正祛邪,主張人在自然與社會中平衡與適應的“天人合一”,涉及嗇神、愛氣、導引、養(yǎng)形等多方面,需要靠生命體的自我鍛煉和活動來維持。這種以防護、養(yǎng)生、保壽為主要目標的體育活動占據著日常健康防護的重要地位,在過去的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方法以及運動形式,但當下日常健康防護知識(如養(yǎng)生理論)的普及在體育中卻十分匱乏。對于金牌的過分迷戀、民族體質下降的消極態(tài)度和健康知識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體育本源的迷失,本應全面發(fā)展的中國體育出現了一塊塊短板,直接影響了民族體質的增強。體育的未來理應順應社會發(fā)展的方向,關注日常健康防護,關注養(yǎng)生,更多的為人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服務。
最后,注意康復期的身體養(yǎng)護與調整??祻推?,顧名思義,病、傷、殘者多種機能恢復與重建以求恢復健康的階段??祻筒粌H針對疾病而且著眼于整個人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康復,為使患者在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盡可能的恢復,需綜合、協調地應用社會、教育、體育等多種方法。體育療法已經是現代康復醫(yī)學不可或缺的一種療法,它依靠主動療法、全身療法、自然療法實施。本著體育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理念,以及對“整體人”的生命關懷,未來體育發(fā)展的主業(yè)應該傾向于更加關注民眾的健康發(fā)展,包括病患者的身體養(yǎng)護與調整,而非單純服務于運動員損傷與康復。只有體育回歸群眾,才算得上真正的體育,否則至多只能稱為過度政治化的國家工具。
體育的本質及其根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體育與競技的關系及體育的本真性又是熱點中的焦點。近年來隨著體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特別是國民體質急驟下降、大眾體育發(fā)展動力不足、運動傷殘事故頻繁發(fā)生等社會問題和矛盾的出現,又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與追尋體育的本源性和真義性。當20世紀70年代林先生提倡“真義體育思想”不被人們完全接受時,時至今日卻沖破層層關卡形成了獨特的體育思想體系,在厘清競技與體育關系的同時,也為體育的發(fā)展特別是當前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思想基礎與方向。為此,我們在清楚體育與競技關系的同時,也需要理解體育的本質與內涵,即“真義體育思想”。更為重要的是把“真義體育思想”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去指導大眾體育事業(yè),去服務于國民體質健康。這不僅是“真義體育思想”追求的本意,也是體育服務社會、體育服務人類、體育追求健康的本意。
參考文獻:
[1] 二十八畫生. 體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
[2] 林笑峰. 世界體育科學化的動向和我們的新使命[N]. 體育報,1979-07-19.
[3] 林笑峰. 中國全民身體教育事業(yè)建設的歷史使命[J]. 體育與科學,2006,27(1):32-35.
[4] 林笑峰. 健身與體育[J]. 體育學刊,1995,2(2):15-20.
[5] 林笑峰. 健身教育論[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張軍獻. 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眼中的體育——吳翼鑒先生訪談札記[J]. 體育學刊,2011,18(2):1-4.
[7] 吳翼鑒. 增強人的體質是體育無“人”嗎?——與“人文體育觀漸入與生物體育觀淡出”的商榷[J]. 體育學刊,1999,6(3):1-2.
[8] 陳琦. 林笑峰體育思想述評[J]. 體育學刊,2011,18(6):1-5.
[9] 龐清琿. 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J]. 中國新聞周刊,2013(6):44-45.
[10] 賈鈞. 試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科學發(fā)展[J]. 教育與職業(yè),2007(33):153-154.
[11] 王乃虎. 毛澤東體育思想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