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力,扶曉明,溫超輪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9醫(yī)院骨科,湖南 衡陽 421002)
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治療頸椎病32例療效觀察
蔣 力,扶曉明,溫超輪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9醫(yī)院骨科,湖南 衡陽 421002)
目的分析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頸椎病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間脊柱外科需采用手術治療的64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按常規(guī)手術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并發(fā)癥及治療依從性等臨床數(shù)據(jù)。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治療依從率分別為87.5%、12.5%和96.8%,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65.6%、28.1%和75.0%,其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頸椎病具有療效顯著、安全性高、治療依從性高等優(yōu)勢,適于臨床推廣使用。
頸椎?。磺奥窚p壓植骨;鈦板內固定;療效;安全性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脊椎退行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頸背疼痛、手指發(fā)麻、上肢無力、下肢乏力、頭暈、惡心、嘔吐,甚至導致行走困難、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癥狀及體征,直接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量。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外科治療頸椎病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因手術康復時間較長,且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等因素,影響了臨床治療的依從性[1]。近年來,臨床將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用于頸椎病的治療中,不僅獲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而且其并發(fā)癥及治療依從性均得到顯著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我院對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用于頸椎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間脊柱外科需采用手術治療的64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35~65歲,平均(46±14.2)歲;病程5個月~12年,平均(4.2±2.3)年;JOA評分:嚴重6例,重度11例,中度9例,輕度6例。觀察組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37~70歲,平均(55±11.3)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6.7±3.1)年;JOA評分:嚴重7例,重度10例,中度8例,輕度7例。所有患者均按頸椎病診斷標準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且均了解研究全過程,并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兩椎體次全切除長節(jié)段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先用C型臂X線機定位,常規(guī)顯露椎間盤前部和椎體,安裝撐開器并適度撐開,對病變椎體實施次全切除,開槽減壓,根據(jù)患者情況分別行自體髂骨植骨或長鈦網植骨.選擇合適頸前路鋼板固定于相鄰上下椎體。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1)麻醉及體位: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取頸部略伸的平臥位;(2)手術操作:①于頸部一側沿頸橫紋做5 cm左右的切口,采用鈍性分離術依次分離軟組織和血管鞘,使病變節(jié)段椎體及椎間盤充分暴露;②采用細針C形臂X線機對病變部位及程度進行確定;③分別于病變部位的上下椎體正中插入椎體螺釘并使用椎體撐開器撐開椎體,使用髓核鉗依次于病變處的椎間盤前方將部分髓核取出,使用相應的用不同角度的銳利刮匙將殘留髓核及變部位部分椎體后緣刮除,以降低椎體前路的壓力;④以量出的骨槽大小為依據(jù),鑿取三面皮質骨髂骨塊,并將其修剪成楔形且前上方正中有一個倒“U”形突起的骨塊,經檢查無脊髓神經壓迫后,將上下緣椎體的軟骨板摘除,保持牽引的前提下將骨塊植入并完成倒“U”形對接;⑤將椎體撐開,選取合適的鈦板置于相鄰椎體的前緣,使用自鎖螺釘進行固定;⑥經X線透視植骨及固定滿意后,按常規(guī)進行沖洗,留置引流,逐層縫合切口;⑦術后頸托保護,3 d后可下床活動,按常規(guī)給予神經脫水劑、抗生素及地塞米松針等藥物治療,3個月后經頸椎正側位X線片檢測后,取下頸托。
1.3 評價方法 (1)療效:以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JOA)的17分評分法對療效進行評價,標準如下:嚴重,0~4分;重度,5~8分;中度,9~12分;輕度,13~16分;健康,17分。①痊愈:評分達到17分者;②顯效:治療后評分提升兩個以上等級,但未達到健康程度;③有效:治療后評分提升一個等級;④無效:評分無改善或降低[2]??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病例/總病例數(shù)×100%[3];(2)安全性:統(tǒng)計手術后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評價該手術的安全性;(3)治療依從性:參照Morisky-Green(MG)依從性測評表[4],包括是否按時、按量服藥,是否遵醫(yī)囑鍛煉,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遵醫(yī)囑;自覺癥狀無改善時是否遵醫(yī)囑等,總分為100分。①完全依從:評分在80分以上;②基本依從:評分在60~80分;③不依從:低于60分。總依從率=(完全+基本)依從病例/總病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2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 兩組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創(chuàng)口均為一期愈合。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7.5%,高于對照組的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61 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安全性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僅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輕微的并發(fā)癥,經對癥處理后好轉。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低于對照組的28.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76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安全性比較(例)
2.3 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為96.8%,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68 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不可逆的頸椎退行性疾病,病情呈慢性進行性發(fā)展[3,5],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特點是病程長,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頸背疼痛、手指發(fā)麻、上肢無力、下肢乏力、頭暈、嘔吐等,如治療方法不當,最終將造成嚴重殘疾,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6]。因此,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該及時行手術治療,減壓以解除脊髓壓迫,改善和保護脊髓功能。因此,研究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不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還可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能夠提高移植骨塊復位的準確性,增加椎間植骨融合,通過鈦板內固定,增加受傷頸椎的穩(wěn)定性,從而降低術后骨塊脫落及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進而提高療效及治療的依從性。張元和等[7]對78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減壓植骨鈦板內固定術治療,并隨訪6~18個月。結果顯示,椎間植骨全部融合,術后患者JOA評分較術前明顯提高,神經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與術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前路減壓植骨鈦板內固定術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方法,術后恢復快,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采用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并與兩椎體次全切除長節(jié)段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患者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不僅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而且治療的安全性及治療依從性均得到顯著的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我處研究數(shù)據(jù)與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存在差異,這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手術水平、病例數(shù)量及療效評價標準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不影響研究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及研究結果,因此本研究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前路減壓植骨聯(lián)合鈦板內固定術具有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但該方法僅適用于脊髓型頸椎病或混合型頸椎病,因此施術前需結合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對患者進行確診,從而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1]何國雄,歐光信,李文銳,等.頸椎前路潛行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32例[J].海南醫(yī)學,2013,24(4):551-553.
[2]王日成.頸椎前路減壓植骨加鋼板內固定治療頸椎病43例[J].廣西醫(yī)學,2011,24(1):622-625.
[3]Gok B,Sciubba DM,Mc Loughlin GS.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anterior compression:a review of 67 case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Spine,2008,2:152-157.
[4]Breedijk JH,Vander Putten GJ,Schrier LM,et al.Evaluation of decompression tables by Doppler technique in caisson work in the Netherlands[J].Undersea&Hyperbaric Medicine,2009,36(1):19-24.
[5]馬大年,李 健,時夢猇.頸椎前路減壓鈦網植骨鈦板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2,18(1):163-165.
[6]黃 鵬.頸前路減壓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23(5):512-514.
[7]張元和,陳 磊.頸椎前路減壓植骨鈦板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78例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15):1390-1391.
R681.5+3
B
1003—6350(2014)24—3692—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4.1437
2014-05-30)
蔣 力。E-mail:5980484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