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汽車公司花果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參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的應用
周 健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汽車公司花果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觀察參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的療效。方法 4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與觀察組2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參附注射液。14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下肢腫脹消退時間、深靜脈血管再通比率、D-二聚體下降時間。結果 治療組下肢腫脹消退時間及D-二聚體下降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深靜脈血管再通比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參附注射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療效顯著,對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的微循環(huán)有明顯促進作用。
下肢深靜脈血栓 參附注射液 臨床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較常見的下肢血管性疾病,近些年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特別是在外科較大手術以及婦產科手術后較為常見。目前治療方法包括溶栓、抗凝、祛聚等,雖然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治療有效率低,治療時間長,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參附注射液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取得滿意療效?,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湖北省東十堰市東風汽車公司花果醫(yī)院確診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48例,其診斷均符合1995年10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標準及分期標準;病程1~7d;其中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壓9例;婦產科手術后發(fā)生者20例,外科較大手術后發(fā)生者15例,長期臥床導致者8例,較長時間坐姿引起者2例,原因不明者3例。4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與對照組22例。其中治療組男性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7.26±4.60)歲。對照組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8.41±5.40)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低鹽、低脂飲食控制,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給予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規(guī)范化治療。(1)溶栓療法:多在3d之內用藥,尿激酶首次劑量15~25萬U,1d內靜脈滴注,維持劑量25萬U/d。(2)抗凝療法:使用低分子肝素鈉,每日0.2~0.6mL;或口服華法令鈉片,首次劑量10~15mg,次日10mg,維持劑量2.5~5mg/d。(3)抗血小板療法(祛聚療法):口服阿司匹林50~150mg,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14d為1療程。(4)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改善微循環(huán)和擴張血管。每隔1~2d復查凝血4項,并根據凝血情況適當調整以上用藥時間和劑量。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參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1次。
1.3 觀察指標 (1)每日測量患肢大腿膝上15cm周徑,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患肢腫脹消退情況。(2)每隔2d復查彩超,觀察血栓變化及血管通暢情況。(3)每隔2d復查凝血和D-二聚體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adi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肢腫脹消退情況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第4日開始治療組患肢腫脹消退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第7日開始,治療組患肢腫脹消退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資料比較患肢周徑變化(cm,±s)
表1 兩組資料比較患肢周徑變化(cm,±s)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下同。
組 別 n 第7日 第10日治療組 26 50.5±2.05△△47.6±1.66△△對照組 22 55.7±1.76 53.6±1.11第1日 第4日57.5±1.21 55.6±2.07△57.8±2.02 56.2±1.33第13日 第15日39.3±1.93△△38.0±1.52△△52.4±1.03 50.5±1.63
2.2 兩組血管通暢情況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第4日開始治療血管通暢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第7日開始,治療組血管通暢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資料比較血管通暢情況(%,±s)
表2 兩組資料比較血管通暢情況(%,±s)
組 別 n 第7日 第10日治療組 26 30.4±2.03△△35.5±2.46△△對照組 22 10.6±2.05 10.2±2.72第1日 第4日0 10.3±2.13△00第13日 第15日37.8±2.81△△38.9±2.92△△13.4±1.48 15.1±2.44
2.3 兩組D-二聚體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3。結果示治療第4日開始治療D-二聚體變化情況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第7日開始,治療組D-二聚體變化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靜脈系統(tǒng)內由液體轉化為固體,不但阻塞血流,而且引起靜脈壁的炎性改變,亦稱血栓性靜脈炎。主要原因為手術時間較長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或長期臥床導致血流緩慢而致。亦可由于各種原因致靜脈壁損傷,如外傷、藥物刺激、脫水等。其主要癥狀為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常見于下肢,特別是左下肢。個別患肢深靜脈廣泛血栓形成伴有動脈痙攣缺血形成“股青腫”,可導致肢體靜脈型壞疽,或肺栓塞,后果嚴重。雖然目前藥物治療有所成效,但如何能夠進一步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病人痛苦仍需亟待解決的問題。D-二聚體的含量變化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標志。外科手術后,組織損傷后對凝血系統(tǒng)的激活可使D-二聚體水平顯著增高,另外,除組織損傷可以導致出現血栓形成趨勢外,患者自身存在遺傳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風險因素的情況下,也容易導致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引起D-二聚體水平顯著增高。幾乎所有的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其D-二聚體呈陽性,因此可作為溶栓治療和肝素抗凝治療的用藥指導及療效觀察指標。
表3 兩組資料比較D-二聚體變化(ng/mL,±s)
表3 兩組資料比較D-二聚體變化(ng/mL,±s)
組 別 n 第7日 第10日治療組 26 1771.8±31.7△△852.33±45.3△△對照組 22 2663.5±34.9 2403.2±39.5第1日 第4日3617.6±32.4 2713.2±30.6△3563.2±45.5 3196.6±34.4第13日 第15日551.44±35.4△△242.84±39.1△△1871.4±46.4 1271.3±28.7
參附注射液是中藥復方制劑,源于中醫(yī)著名古方參附湯,由紅參、附子組成,人參甘溫,大補元氣,附子大辛大熱,補火助陽,二者合用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參附注射液含多種活性物質,如人參皂苷、烏頭類生物堿等,具有興奮α受體作用,能恢復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代謝,抑制炎癥反應,增強組織缺氧耐受力,促進傷口愈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同時抗炎鎮(zhèn)痛。本研究結果顯示,參附注射液對治療DVT有明顯療效,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及臨床癥狀,促進血栓再通及側枝循環(huán)建立,縮短治療時間。
[1]宋立毅,林莘,鄭碧輝.參附注射液聯合前列地爾在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3,25(3):175-176.
[2]何青青,沈美華,肖光華.參附注射液的應用概況[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1):1808-1811.
[3]秦海軍,劉國平,張峰,等.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0,17(5):659-660.
[4]王利華,黃利群,呂紅博,等.參附注射液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華北國防醫(yī)藥,2010,22(6):535-536.
R543.6
B
1004-745X(2014)10-189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54
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