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兵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緩肝理脾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
王 兵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目的 觀察緩肝理脾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IB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與對照組34例,治療組予緩肝理脾湯,對照組予曲美布汀片,6周后比較療效。結(jié)果 兩組治療后腹瀉、腹痛、腹脹等主要癥狀評分均有下降,治療組腹瀉、腹痛癥狀改善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89.58%,高于對照組之67.65%(P<0.05)。結(jié)論 緩肝理脾湯治療IBS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腸易激綜合征 腹瀉 腹痛 緩肝理脾湯 曲美布汀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一般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3型,其中又以腹瀉型最為多見,筆者近年來應用緩肝理脾湯治療腹瀉型IBS取得滿意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Ⅲ標準。病程6個月以上最近3個月來持續(xù)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點中至少2項:(1)排便后癥狀改善;(2)癥狀發(fā)生伴排次數(shù)改變;(3)癥狀發(fā)生伴有糞便性狀改變,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納入標準:(1)血常規(guī)、血沉、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正常,大便潛血陰性;(2)最近1年內(nèi)有電子腸鏡檢查史;(3)最近停用治療IBS的藥物至少1周。
1.2 臨床資料 82例病例均來自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21~56歲,平均36.50歲;病程1~12年,平均4.4年。對照組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23~55歲,平均37.2歲;病程1.5~12年,平均4.30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緩肝理脾湯:人參12g,桂枝9g,炒白芍15g,白茯苓12g,炒白術(shù)12g,陳皮12g,山藥12g,炒扁豆12g,炙甘草6g,煨姜6g,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對照組予馬來酸曲美布汀片(開開援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0.2g口服,每日3次。兩組藥物服用全程6周,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改善情況和總體療效。
1.4 療效標準 (1)主要癥狀評分判定標準[1]。①腹痛和腹脹程度評分:無癥狀為0分;經(jīng)提示后方覺有癥狀為1分,輕度;不經(jīng)提示即有癥狀為2分,中度;患者主訴為主要癥狀為3分,重度。②腹瀉的頻率評分:無癥狀為0分;<每日3次為1分,輕度;每日3~5次為2分,中度;每日6次以上為3分,重度。(2)療效評定標準。按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癥狀改善百分率。癥狀改善百分率≥80%為顯效。癥狀改善百分率≥50且<80%為有效。癥狀改善百分率<50%為無效。以顯效和有效病例數(shù)計算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組內(nèi)以配對t檢驗,組間以χ2檢驗、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腹瀉、腹痛、腹脹癥狀均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組腹瀉、腹痛癥狀改善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腹脹(n=34) 治療后 0.87±0.80*治療組 治療前 2.21±0.93(n=48) 治療后 0.85±0.71*對照組 治療前 2.24±0.85腹瀉 腹痛1.48±1.12* 1.23±1.02*2.41±0.72 2.28±0.66 0.92±0.90*△ 0.74±0.73*△2.43±0.71 2.15±0.81
2.2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2例原無腹脹者服藥中出現(xiàn)腹脹不適,癥狀不重,繼續(xù)服藥后癥狀消失。對照組2例服藥后谷丙轉(zhuǎn)氨酶輕度升高,2例腹痛加重。其他觀察對象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糞常規(guī)均未見異常。
IBS是一腹痛、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腸道動力異常,內(nèi)臟感覺異常,腸道感染治愈后、胃腸道激素和精神心理等多方面[2]。腹瀉型IBS屬于中醫(yī)學“泄瀉”、“腹痛”、“痛泄”范疇,肝郁脾虛是其病因病機的關(guān)鍵[3]。唐容川曰“木之性,主疏泄,食之入胃,全賴肝上之氣疏泄,而水谷乃化,若肝不能疏泄水氣,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夺t(yī)方考》云“瀉責之于脾,痛責之于肝,肝責之于實,脾責之于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IBS患者平時脾胃素虛,復因情志失調(diào),憂思惱怒,精神緊張,肝木之強,乘侮脾土,脾陽受損,運化失司,谷反為滯,水反為濕,津液糟粕下趨,腹痛腹脹腹瀉諸癥叢生,故治以健脾緩肝。緩肝理脾湯見《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具有健脾緩肝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慢驚風,發(fā)時緩緩搐搦,時作時上,面色淡黃,或青白相兼,身必溫和,昏睡眼合,或睡臥露睛,脈來遲緩,大便青色,屬脾虛肝旺者。方中人參、山藥益氣健脾,滋補中土;桂枝溫運脾陽,化濕利水;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茯苓、白術(shù)、扁豆、陳皮健脾化濕;煨姜固腸止瀉;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諸藥配伍使脾胃得健、肝郁得疏、濕邪得祛,故治療腹瀉型IBS亦獲效良好。緩肝理脾湯治療本病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且不良反應少。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15(7):1062-1065.
[2]葛均波,徐永健.內(nèi)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99-400.
[3]張正利,蔡淦.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論治溯源[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01,7(7):48-50.
R574.4
B
1004-745X(2014)10-194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80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