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起保險的傳統(tǒng)功能,自然是為了幫助投保人因被保險人的某些行為導致的不利益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然而在法院判決被保險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那多出來的一部分呢?對此,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本文擬通過具體案例,結(jié)合連帶責任以及保險責任限額的特點,查詢法律關于賠償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闡述筆者個人的觀點。
關鍵詞:責任限額;連帶責任;按份責任
一、案情簡介
2006年,甲為其小轎車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商業(yè)三責險等險種,保險期間內(nèi),甲駕駛的保險車輛與案外人乙駕駛的二輪摩托車相撞,造成摩托車乘員丙受傷。交管部門認定乙負事故主要責任,甲負次要責任;法院判決乙、甲分別承擔70%和30%的責任,兩人并對丙承擔連帶責任。甲依判決向受害人連帶履行全部賠償責任后向保險公司索賠,索賠金額包括其代乙連帶承擔的賠償金額。保險公司愿意按照保險合同中“按責賠付”條款僅承擔甲的責任,且乙下落不明,甲將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其承擔自己所承擔的全部賠償責任(符合保險金額約定)。
二、觀點展示
針對本案,理論界普遍認為保險公司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實務界則恰巧相反。究其原因,不可否認,相對于保險公司的強勢地位而言,被保險人明顯處于弱者地位。合同相對方地位的懸殊,導致保險合同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公平的意味,因此理論界作為弱者一方的守護者,毫無疑問地要作出更加有利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合同當事人的解釋,主張保險公司應該承擔連帶責任。而實務界基于“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只能依靠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保險合同)去尋求公平。這兩種觀點無所謂對與錯,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本案中保險公司應當承擔30%的賠償責任。原因有二:
1.主要法條依據(jù)如下
(1)依據(jù)《侵權責任法》48條的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一款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基于公安機關交管部門的事故認定書,本案屬于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丙受傷,應當由負事故主要責任的乙和負次要責任的甲承擔按份責任。
(2)《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指明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chǎn)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nèi)予以賠償;根據(jù)中國平安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第一章關于商業(yè)第三者責任保險第12條“保險車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保險人根據(jù)駕駛?cè)嗽诮煌ㄊ鹿手兴撌鹿守熑伪壤鄳袚r償責任。保險車輛方負次要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不超過30%”。依此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三責險的賠付標準是基于保險車輛在事故中是否有責及責任比例而言的。三責險的商業(yè)性質(zhì)也決定了保險人在事故中賠付的標準。
(3)以保險合同條款約定為由拒絕全賠。保險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約定有“按責賠付”條款,而該條款并無明顯不利于被保險人,加重被保險人的負擔,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的結(jié)果,所以應為有效條款。從中國平安機動車輛保險條款中關于三責險第12條的規(guī)定“被保險人或保險車輛駕駛?cè)烁鶕?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選擇自行協(xié)商或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事故未確定事故責任比例的,按照下列規(guī)定確定事故責任比例”可以看出,保險車輛發(fā)生保險事故對第三者造成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只有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承擔經(jīng)濟賠償責任的,保險人才依據(jù)保險車輛駕駛?cè)藛T在事故中所負的責任比例,負責相應的賠償責任,也即被保險人(或駕駛?cè)耍┰诮煌ㄊ鹿手谐袚裁簇熑?,則保險人承擔什么責任,這也完全符合責任限額的規(guī)定。結(jié)合本案,被保險人只承擔事故責任的30%,因此保險人基于此承擔30%的賠償責任并無不當。
2.連帶責任的特點
我認為本案中法官判決承擔連帶責任不妥。由此引出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的區(qū)別:按份責任是指對外二個以上的債務人對同一債務有份額分擔,均只按照確定的份額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其特點是對外按份,對內(nèi)無關。而連帶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共同對債權人承擔責任,但對外任何一個債務人均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對內(nèi)每一個債務人僅就自己的份額承擔最終責任,其特點為對外連帶,對內(nèi)按份。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12條的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此條要求二人以上分別實施加害行為,無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其加害行為結(jié)合在一起,共同造成同一個不可分割的損害,應作為一個案件處理,在因果關系上,每個人的行為單獨不足以造成損害,只有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共同造成損害后果,即每個行為均為損害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加害人按照其原因力大小及過錯程度承擔按份責任。而侵權責任法第11條的規(guī)定也告訴我們承擔連帶的構成要件是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二者的區(qū)別就是各個侵權行為是否能單獨造成全部損害,如果單個侵權行為能單獨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才承擔連帶責任。而本案中是乙和甲的行為直接結(jié)合在一起才導致丙的損傷,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的構成要件,因此應當承擔按份責任。
三、結(jié)論
本案中甲基于法院的判決對受害人承擔了全部的賠償金額,保險公司只承擔30%的賠償責任,被保險人甲未獲得保險公司賠償?shù)钠溆?0%金額,可向另一侵權人乙行使追償權。依據(jù)《民法通則》關于不當?shù)美囊?guī)定,甲有權要求乙返還不當利益。退一步講,即使法院關于甲乙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沒有錯誤,在甲承擔所有的賠償后,也可基于連帶責任的特點向乙行使追償權,不管是依據(jù)法院的判決還是直接起訴,都可以此確保自己的正當利益不被損害。
作者簡介:
張靜一(1988~),女,漢族,河南臨潁人,現(xiàn)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