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2011-2013年延安大學醫(yī)學院不同年級在校三年級學生人體蠕形螨感染的情況。方法:用透明膠紙法檢查鼻唇溝兩側處寄生的蠕形螨,同時觀察其面部皮膚狀況,通過問卷調查分析造成蠕形螨流行的相關因素與感染率的關系。結果: 檢查結果顯示,1740名學生的總感染率為24.6%(428/1740)。男生感染率為25.8%(127/492),女生感染率為24.1%(301/1248)(P>0.05)。其中毛囊蠕形螨感染者為79.9%(342/428),皮脂蠕形螨為11.7%(50/428),蠕形螨混合感染者為8.4%(36/428)。不同年級學生中08級感染率為19.7%(73/371),09級感染率為24.8%(104/420),10級感染率為26.9%(128/476),11級感染率為26.0%(123/473)(P>0.05)。感染者中面部皮膚有痤瘡、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的學生感染率為39.4% (219/556),面部無明顯皮損的學生為17.7% (209/1184)(P<0.01)。油性、混合性和干性皮膚的學生感染率分別為35.4%(252/713)、21.5%(103/479)和13.3%(73/548)(P<0.01)。結論:在校大學生人體蠕形螨感染較為普遍,應對學生進行螨蟲相關預防知識的普及教育,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集體生活衛(wèi)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關鍵詞】 蠕形螨;醫(yī)學生;感染率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031-01
人體蠕形螨是寄生于人體毛囊和皮脂腺內的一類永久性寄生螨,以毛囊上皮細胞和腺細胞的內容物為食。主要寄生于人體的顏面部,大多數感染者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癢感或燒灼感。蠕形螨通過機械性刺激和分泌物的化學刺激,可引起毛孔粗大,毛細血管增生并擴張、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痤瘡、酒渣鼻等。為了解我院近年來學生蠕形螨感染情況,我們在2011-2013年對延安大學醫(yī)學院不同專業(yè)2008~2011級1740名三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統(tǒng)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在2011~2013年對延安大學醫(yī)學院不同專業(yè)在校三年級學生進行人體蠕形螨檢查,調查對象包括2008級371人、2009級420人、2010級476人、2011級473人,共計1740人。男生492人,女生1248人。年齡在19~22歲。
1.2 檢查方法 采用透明膠紙粘貼法。取1.6cm×5.0cm大小的透明膠紙粘貼于干凈的載玻片上,每人兩張,囑受檢學生睡前洗凈面部,將載玻片上的透明膠紙揭下用手按壓緊貼于鼻唇溝兩側,次晨揭下透明膠紙貼于載玻片上,帶回實驗室鏡檢。
1.3 結果判定 將標本置于顯微鏡低倍鏡下順序觀察,檢出蠕形螨任何期蟲體為陽性。
1.4 問卷調查 統(tǒng)計表上設計有生源地,面部有無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痤瘡等,皮膚是油性與混合性或干性,是否共用毛巾、臉盆等欄目,學生檢查完后認真填寫。
1.5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2.1 感染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740名醫(yī)學生蠕形螨陽性者428例,感染率為24.6%(428/1740)。在蠕形螨感染者中,毛囊蠕形螨感染者342例(79.9%),皮脂蠕形螨感染者50例(11.7%),蠕形螨混合感染者36例(8.4%)。
2.2 不同年級學生蠕形螨感染情況 2008級371人,陽性73例,感染率為19.7%(73/371)。2009級420人,陽性104例,感染率為24.8%(104/420)。2010級476人,陽性128例,感染率為26.9%(128/476)。2011級473人,陽性123例,感染率為26.0%(123/473)。四個年級的感染率無差異(χ2 =6.704,P >0.05)。
2.3 不同性別學生蠕形螨感染情況 受檢1740名學生中,男生492名,陽性者127例,感染率為25.8%(127/492)。女生1248名,陽性者301例,感染率為24.1%(301/1248)。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χ2 =0.546,P>0.05)。
2.4 蠕形螨感染相關因素 調查發(fā)現(xiàn)生源地,共用毛巾、臉盆與蠕形螨感染無關,面部皮膚有痤瘡、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的學生感染率為39.4% (219/556),高于面部無明顯皮損的學生17.7% (209/1184),兩者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96.378,P<0.01)。油性,混合性和干性皮膚的學生感染率分別為35.4%(252/713)、21.5%(103/479)和13.3%(73/548),三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84.435,P<0.01)。
3. 討論
人體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國外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人群感染率一般在20%以上,最高達97.85%[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其中以毛囊蠕形螨多見,皮脂蠕形螨次之,部分患者存在雙重感染。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2008~2011級在校三年級學生蠕形螨總感染率為24.6%(428/1740),與劉永春等人報道的感染率26.78%相近[2],低于曹永生等報道36.3%的感染率[3]。分析此原因:①受檢的對象都是醫(yī)學院學生。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的逐步提高,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改善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尤其在進入大學后,大多學生增強了面部的衛(wèi)生意識,在學校宿舍內無共用毛巾、臉盆。②學生在實驗課鏡檢時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檢:蠕形螨呈乳白色,半透明,與透明膠紙粘貼的背景相似,如果低倍鏡下光圈開的太亮容易漏診;蠕形螨的幼蟲或若蟲較小,末體部分沒有成蟲的明顯;學生在鏡下觀察時,轉動的視野偏大有遺漏的區(qū)域。③蠕形螨逸出也受宿主及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隨著溫度升高,毛囊及毛囊口擴張,皮脂變稀,有利于螨在毛囊內外的活動,檢出率(透明膠帶法)升高[4]。延安位于陜西的北部,生源多來自陜西,因此本次調查與生源地無關。每年本次實驗都在11月上旬,延安天氣轉冷,寒冷影響螨蟲爬出,造成檢出率偏低。本調查僅檢測了1次,僅有部分臉上有明顯癥狀的學生進行重復檢測,因此檢出的蠕形螨數較實際寄生數低。
在蠕形螨感染者中,毛囊蠕形螨感染者79. 9%(342/428), 皮脂蠕形螨感染者11.7%(50/428), 蠕形螨混合感染者8.4%(36/428)。不同年級學生中08級感染率為19.7%(73/371),09級感染率為24.8%(104/420),10級感染率為26.9%(128/476)。11級感染率為26.0%(123/473)。四個年級的感染率無差異(χ2 =6.704,P >0.05)。受檢1740名學生中,男生感染率為25.8%(127/492),女生感染率為24.1%(301/1248),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χ2 =0.546,P>0.05)。這與趙亞娥等[5]報道的結果一致。關于蠕形螨與痤瘡的關系,部分研究者認為毛囊內寄生的蠕形螨數量較多時,可刺激皮脂腺分泌,引起皮膚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從而導致皮脂腺排出受阻,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出現(xiàn)炎癥。孫秀琴等[6]報道在550名痤瘡患者中,蠕形螨檢出率97.1%明顯高于面部健康人群37.4%,本次調查中面部有痤瘡等疾患者蠕形螨的感染率為39.4% (219/556),高于面部無明顯皮損的學生17.7% (209/1184),兩者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96.378,P<0.01)。調查不同膚質的學生中油性皮膚的感染率最高35.4%(252/713),混合性的為21.5%(103/479),干性皮膚最低為13.3%(73/548),三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84.435,P<0.01),此與曹永生等[3]報道的結果一致。因此,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感染,保持皮脂腺排出通暢,可減少蠕形螨的致病性。人體蠕形螨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預防感染,要盡量避免與患者接觸,不用公共盥洗器具,毛巾、枕巾、被褥等物要勤洗勤曬。在校大學生人體蠕形螨感染較為普遍,對學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害,嚴重者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困擾。應對學生進行螨蟲相關預防知識的普及教育,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集體生活衛(wèi)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自我保護的能力,避免交叉感染和重復感染。
參考文獻
[1] 李雍龍.人體寄生蟲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7:240-241.
[2] 劉永春,譚文彬,郭永和,等.大學生蠕形螨感染狀況調查[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4(3):附頁4.
[3] 曹永生,游琴秀,王琳,等. 唐山市大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況調查[J]. 中國寄生蟲 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9,27(3):271-273.
[4] 李朝品,王克霞,成云. 人群蠕形螨寄生生態(tài)的觀察[J].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6, 14(2):135-138.
[5] 趙亞娥,馮立平,尋萌,等. 人體蠕形螨感染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4,17(1):56-58.
[6] 孫秀琴,趙素云. 蠕形螨與痤瘡的關系及治療研究[J].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 1997, 31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