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預防措施和處理方法,降低對腫瘤患者的損傷。方法:選取80例靜注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導致藥物外滲的主要原因,根據(jù)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并及時給予有效的護理。結果:80例靜注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患者中,包括21例患者早期紅腫疼痛的患者,經(jīng)相應的處理,癥狀得以緩解,取得了滿意的療效;38例局部紅腫和水皰的患者,經(jīng)過冷敷熱敷,疼痛得以緩解,臨床癥狀得以改善,損傷皮膚逐漸愈合;20例潰瘍患者,經(jīng)處理后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僅有1例出現(xiàn)局部壞死。結論:化療對腫瘤患者毒性大,副作用強,在化療過程中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可以減少外滲的發(fā)生,同時對外滲患者及時的護理,可以防止外滲引發(fā)更為嚴重的損傷。
【關鍵詞】靜注;化療藥物;外滲;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498-01
化療指采用化學物質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繁殖,從而實現(xiàn)治療的方式。目前,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常用手段,它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滅正常的免疫細胞和細胞,而且無法徹底根除腫瘤[1]。目前報道,化療藥物的給予途徑包括口服片劑、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脊髓腔內注射,最常用的是靜脈注射,它可以在數(shù)分鐘內完成,也可滴注數(shù)小時,還可以多種藥物同時應用,但是在給藥過程中外滲發(fā)生率為0.1~6%[2],國外報道是5%,導致輕度紅斑,局部疼痛、不適,皮膚潰瘍,組織壞死等癥狀的出現(xiàn),嚴重者可能要植皮,給醫(yī)患人員造成困惑。因此,嚴格預防靜注化療藥物的外滲,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況的發(fā)生。本文選取接受靜注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采取認真的預防外滲的措施及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靜注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腫瘤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34~67歲,平均(43±6.2)歲。80例腫瘤患者包括19例肺癌,28例食管癌,11例胃癌,9例乳腺癌,8例直腸癌,5例肝癌。針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化療藥物進行治療。
1.2 預防措施
1.2.1 選用腫瘤??谱o士:首先,護士需明白化療藥物的作用機理和毒副反應;其次要具備專業(yè)護理能力,可以評估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同時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質和扎實的穿刺技術,避免對患者造成機械損傷,同時可以識別是否發(fā)生藥物外滲。
1.2.2 普及化療知識:化療前,給予患者相應的知識講解,包括化療方案、化療原理、化療的毒副作用以及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盡量避免給藥過程中出現(xiàn)血液回流,藥物外滲的發(fā)生。
1.2.3 正確選取給藥靜脈:首選中心靜脈作為給藥途徑,建立靜脈通道,避開關節(jié)處,給藥部位穩(wěn)定,靜脈彈性要好,一般選手背和手腕等部位,同時要確認可良好回流。有些患者的靜脈條件欠佳,可以說服患者采用深靜脈置管的方法。
1.2.4 藥物濃度要適宜:不同的藥物給藥時間不同,并且濃度要適宜,速度不能過快,一般為3~5min注入20mL的藥液。對于聯(lián)合化療的患者,應先注射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并且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再注入下一種藥物。
1.3 護理方法
1.3.1 化療過程中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血管情況,15min左右巡視一次,詢問患者的基本情況,仔細檢查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膚是否出現(xiàn)紅、腫及疼痛,嘔吐及惡心的情況,提高警惕性,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避免外滲發(fā)生。
1.3.2 化療藥物外滲的初期護理
化療過程中若出現(xiàn)局部外滲的情況,首先應立即停止給藥,但要保留注射針頭在穿刺部位,用5mL的注射器連接穿刺針,進行回抽,盡量將剛深處的藥液抽吸,進而減少藥物對組織的損傷;其次進行局部封閉,醫(yī)護人員要根據(jù)滲出藥物的量選用地塞米松磷酸鈉和鹽酸利多卡因做局部的皮下封閉。同時選用解毒劑,如8.4%的碳酸氫鈉、阿霉索、長春新堿、10%的硫代硫酸鈉等。對于多數(shù)藥物滲出量較少、時間較短、損傷較小的患者,通過該護理均可緩解癥狀。
1.3.3 紅腫、水皰的護理
對于經(jīng)初期護理處理后出現(xiàn)紅腫、水皰的患者,可采用冷敷和熱敷的方法。具體步驟為(1)間斷冷敷24h,每次20min,溫度5℃左右,一方面可以促進局部血管的收縮減少對外滲藥物的吸收,同時低溫可滅活藥物;(2)50%硫酸鎂熱敷24~48h,溫度45℃左右;(3)聯(lián)合25%的硫酸鎂、50%的葡萄糖及VB12濕敷,同時抬高患肢48~72h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對外滲藥物的吸收,減少局部組織腫脹。
1.3.4 潰瘍和壞死的護理
對于形成潰瘍的患者要及時涂濕潤燒傷膏,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新皮膚的再生,修復創(chuàng)面,若創(chuàng)面愈合效果欠佳,需采用生理鹽水紗布和慶大霉素交替濕敷,15min更換一次,盡量使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
1.3.5 特殊護理
經(jīng)上述治療,若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不佳,效果不明顯時,可考慮采用早期外科手術治療,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減少患者疼痛;若是創(chuàng)面較大的患者就需要采用植皮的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恢復。
2 結果
80例靜注化療藥物局部外滲的患者中的21例患者例早期紅腫疼痛的患者,按上述的護理方法,癥狀均緩解,取得了滿意的療效;38例局部紅腫和水皰的患者,經(jīng)過冷敷熱敷,疼痛也有所緩解,臨床癥狀得以改善,損傷皮膚逐漸愈合;20例潰瘍患者,經(jīng)處理后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僅有1例出現(xiàn)局部壞死,最終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3 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腫瘤患者的增加,靜注化療藥物引起的外滲現(xiàn)象也屢屢出現(xiàn),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嚴重者終身殘疾。根據(jù)化療藥物對局部組織的損害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腐蝕性藥物、刺激性藥物和非刺激性藥物[3,4]。首先,腐蝕性藥物可以引起局部組織水皰、壞死、潰瘍,細胞內的藥液釋放又可傷及周圍組織、肌肉、皮膚,對于免疫力地下的患者易引發(fā)敗血癥和感染。這類藥物主要包括:絲裂霉素、放線菌素、長春花堿、長春新堿、阿霉素及柔紅霉素等;刺激性藥物可以引發(fā)患者疼痛,或是穿刺點的疼痛,或是沿靜脈走向的疼痛,導致炎癥反應和過敏反應的發(fā)生[5]。該類藥物主要有:美法侖、威猛、紫杉醇、卡莫司丁等;非刺激性藥物不會給組織造成不良反應。這類藥物有:甲氨蝶呤、塞替派、環(huán)磷酰胺、卡鉑等。因此在化療過程中要針對不同患者嚴格選用適宜的藥物。
化療藥物外滲后果嚴重,需要有效的預防措施和護理方法。一方面要落實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提高護士的責任心、掌握用藥方法、熟練穿刺技術、做好患者工作、加強巡視等;另一方面要掌握藥物外滲的處理辦法,總結護理經(jīng)驗,嚴格按照護理規(guī)定對患者實施有效控制。綜合預防和護理,可以減少藥物外滲的發(fā)生率,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療效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葉春珍.化療藥物外滲的防治及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A):108-109.
[2] 葉劍霞.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4B):56-57.
[3] 楊華.化療藥物輸注的特殊要求與外滲的護理對策[J].甘肅醫(yī)藥,2012,31(5):391-393.
[4] 馬小平,丁海燕.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27(6):99-100.
[5] 許玉環(huán),郭培蘭,呈衛(wèi)紅.輸液靜脈炎的防治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25):3097-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