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與無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經(jīng)過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者56例,無糖尿病者44例,比較兩組得出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結果 合并糖尿病組的冠狀動脈狹窄長度、狹窄程度、狹窄支數(shù)明顯高于無糖尿病組,完全閉塞及彌漫性病變分別為5例(8.9%),7例(12.5%);明顯高于無糖尿病組2例(4.5%),3例(6.8%)。結論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更重,完全閉塞以及彌漫性病
變較無糖尿病患者更為常見。
【關鍵詞】老年患者;冠心??;糖尿??;冠狀動脈造影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169-02
冠心病(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CAD)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人多見。糖尿病作為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越來越受到廣大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指南已經(jīng)明確將糖尿病視為冠心病的等危癥,甚至認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①。本文通過上級醫(yī)院冠狀動脈造影進行確診,分析近年來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并或不并有糖尿病患者,對兩組冠狀動脈病變的差異進行比較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通過上級醫(yī)院冠狀動脈動造影確診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者56例(DM組),無糖尿病者44例(NDM組)。DM組中男31例,女25例,同時合并有高血壓者21例。平均年齡(66±3.5)歲。NDM組中男25例,女19例,同時合并高血壓者19例,平均年齡(65±2.6)歲。
1.2入選標準 年齡大于60歲,明確診斷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冠心病定義即為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顯示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狀動脈或其分支狹窄≥50%。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jù)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對糖尿病的最新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11.0mmol/L,符合兩條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時,即可診斷患有糖尿病。排除血液系統(tǒng)疾病、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脈管炎等。
1.3術前常規(guī)血生化常規(guī)檢查,超聲心動圖,心電圖以及股、橈動脈彩超檢查 用Seldinger的改良法來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使用的對比劑為碘普羅胺370mg/mL,兩組都只測量血管不小于2毫米的冠狀動脈血管,其中,每支血管投照至少2個體位。
1.4冠狀動脈病變的評價方法 15個冠狀動脈片段按照狹窄最嚴重的直徑減少程度分級:0級:狹窄<25%;1級:狹窄<50%;2級:狹窄<75%;3級:狹窄≥75%;4級:狹窄>95%且前向血流嚴重減少或無。冠狀動脈動粥樣硬化用3種指標來描述分別為:狹窄支數(shù),狹窄范圍,狹窄程度②。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結果
2.1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比較 兩組間年齡、吸煙、性別比例、高血壓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DM組甘油三酯(TG)水平明顯高于NDM組(P<0.05)。
2.2冠狀動脈病變的比較 DM組與NDM組的狹窄支數(shù)、狹窄程度、狹窄長度明顯高于NDM組(P<0.05),完全閉塞及彌漫性病變分別為5例(8.9%),7例(12.5%);明顯高于無糖尿病組2例(4.5%),3例(6.8%)。
3討論
我國人口現(xiàn)呈現(xiàn)老齡化趨勢,老年性疾病更為凸顯。老年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亦呈上升趨勢,為了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必須了解老年冠心病的特點。本資料中顯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其冠狀動脈狹窄支數(shù)、狹窄程度、狹窄長度明顯高于無糖尿病患者;完全病變,彌漫性病變也較無糖尿病患者更為多見。原因可能有:糖尿病和冠心病有一共同基礎,即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通過促進脂質合成以及刺激動脈內膜平滑肌細胞增殖,進展較快,在糖尿病代謝異常的基礎上,特有的微血管病變和冠狀動脈病變,及其引起的低氧血癥和代謝障礙,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纖維化等構成糖尿病心肌病。此病情惡化均與高血糖未及時控制有密切關系。提示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療冠心病并發(fā)糖尿病的關鍵。
參考文獻
[1]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J].JAMA,2001,285:2486
[2]胡雪松,虞準,方正華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對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2,1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