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兒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點,藥物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與成年人有所不同。新生兒用藥特點包括口服藥物吸收差異較大,特殊生理狀態(tài),對藥物的反應敏感和免疫反應等。因此,藥師應做到以下幾點:詳細交代藥物的使用方法,詳細交代藥物的使用方法,準確交代藥物的使用劑量等,促進新生兒合理用藥。
【關(guān)鍵詞】新生兒,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630-01
兒童的健康和合理用藥關(guān)系著國家的未來,通常醫(yī)學上指的兒童包括以下幾個時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和青春期。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13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全年出生人口1640萬人,出生率為12.08‰[1]。從統(tǒng)計結(jié)果可以看出,新生兒的數(shù)量很多,加上其特殊的生理特點,如何促進新生兒的合理用藥,是我們必須關(guān)注和值得探討的問題。
生理特點
藥物吸收
胃腸功能對口服藥物吸收的影響。
新生兒胃排空時間長達6~8h,因此主要在胃內(nèi)吸收的藥物吸收較為完整。出生后胃腸細菌的繁殖及內(nèi)臟血循環(huán)的建立,吸收面積大,通透性強,有利于藥物的吸收。藥物吸收與pH值亦有關(guān),新生兒出生24h后胃pH呈酸性,到3歲才達到成人水平。有些藥物不耐酸,因此不宜口服。腸道長度約為身長的8倍,比成人大一倍。新生兒大小腸比為1:6,也與成人不同。
用藥部位的血流對注射用藥的影響。
新生兒平均心率為120-140次/min,比成人快很多;心臟的排血量比成人多2~3倍,血流速度也比成人快。新生兒的皮下組織相對量比較大,肌肉組織比較少,血液循環(huán)較成人差。由于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之后藥物的吸收主要取決于注射部分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因此新生兒的注射吸收較差,而且不穩(wěn)定。當注射部位血流灌注減少時,藥物可滯留在該部位;反之當血流灌注突然增加時,藥物吸收可意外驟增,導致血藥濃度升高引起中毒。
皮膚或黏膜給藥
新生兒皮膚、黏膜、肺泡等相對面積比成人大,且皮膚和黏膜嬌嫩,角質(zhì)層較薄,血管比較豐富,外用的藥物吸收效果比較好,比如口服滴劑、膜劑、貼劑、栓劑等。但因注意防治透皮吸收過多而引起不良反應和中度反應。
藥物分布
第一,新生兒體液總量約為體重的80%,細胞外液占體重的比例約為成人的2倍,藥物濃度約為成人的一半;而細胞內(nèi)液藥物濃度相對較高。第二,體內(nèi)脂肪含量比例較小,血中游離的脂溶性的藥物濃度也較高。第三,由于膜通透性較高,血腦屏障功能相對較低,有些藥物在腦組織和腦脊液中分布較多。第四,一般血漿蛋白含量和藥物的親和力均較低,與藥物的結(jié)合能力較弱,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較高。因此,新生兒相對成人甚至中毒。
藥物代謝
第一,藥物代謝最主要的器官是肝臟,新生兒肝臟重量約占體重相對較大,對藥物代謝有利;但藥物代謝酶系統(tǒng)尚不成熟和完善,某些酶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少,酶的活性相對較低。 第二,氯霉素成人口服后迅速轉(zhuǎn)化為氯霉素葡萄糖醛酸酯,由尿排出;新生兒體內(nèi)的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很低,結(jié)合和排出僅為不到50%,腎功能低下,排出的游離型和結(jié)合型氯霉素量少,導致血中氯霉素濃度增高,可引起心血管循環(huán)衰竭(灰嬰綜合征)死亡。第三,新生兒高鐵血蛋白還原酶活性比較低,某些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磺胺、氯丙嗪、非那西丁等 。第四,新生兒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可在某些藥物作用下引起溶血:氯霉素、磺胺類、阿司匹林等。
藥物排泄
第一,腎是藥物排泄的主要通道,腎小管排泄功能為成人的1/5~1/3,清除率遠低于成人水平,故新生兒的腎功能相對較差。第二,有些藥物通過腎臟排泄,t1/2 延長,血藥濃度升高,藥物有效作用時間延長,甚至可能引起蓄積中毒。這類藥物有:地高辛、洋地黃類、磺胺類、氨基苷類、林可霉素類等。
用藥特點
口服藥物吸收差異較大
口服藥物吸收差異較大,不可靠。肌內(nèi)或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靜脈注射吸收最快,藥效最可靠。例如:苯巴比妥口服吸收差,而肌注吸收快;地高辛口服吸收充分,肌注吸收很慢。
特殊生理狀態(tài)
易出現(xiàn)生理性血清膽紅素升高和游離脂肪酸濃度增高,游離的藥物濃度明顯增高,導致藥理作用增強,容易出現(xiàn)中毒反應。有些藥物可與血清膽紅素競爭白蛋白的結(jié)合部位,將膽紅素置換出來,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成熟,大量膽紅素極易進入腦組織中,引起核黃疸。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的藥物有吲哚美辛、維生素K、地西泮、磺胺、紅霉素、腎上腺素等。
對藥物的反應敏感
對藥物的敏感性較成人強,耐受性差,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和中毒反應。
免疫反應
新生兒體內(nèi)有來自母體的一些免疫球蛋白,6個月以后逐漸消失,此時易受微生物感染。此后緩慢產(chǎn)生各種抗體,微生物感染對此有促進作用。如果經(jīng)常使用抗生素殺滅病原體,將不利于自身免疫系統(tǒng)的建立,使新生兒抗感染的能力大大降低。
藥物不良反應
抗菌藥物
氨基糖苷類易引起腎臟和聽力損害;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導致造血功能障礙,對新生兒早產(chǎn)嬰可導致“灰嬰綜合征”;喹諾酮類可損害幼年軟骨發(fā)育,此類藥物避免用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四環(huán)素可引起8歲以下小兒牙釉發(fā)育不良。
過敏反應
用青霉素類藥物及β-內(nèi)酰胺類- 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芐西林-舒巴坦等藥物前應詳細詢問?;純杭案改赣袩o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過敏史,用藥前必須做青霉素皮試[2]。
茵群失調(diào)
長期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如枯草桿菌腸球菌顆粒等,可補充正常生理性細菌,糾正腸道菌群失調(diào),多用于兒童腹瀉及消化不良的治療。當上述藥物與口服抗生素合用時,抗生素可以殺滅具有生理作用的微生物使藥效降低。因此在配發(fā)此類藥物時應向家長特別交待,應用涼開水沖服,且與抗生素間隔1h以上服用。 長期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和廣譜抗菌藥容易引起胃腸道菌群失調(diào)。
激素類藥物
對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或免疫功能有影響,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可導致新生兒生長發(fā)育障礙。
呼吸系統(tǒng)用藥
氨茶堿可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中毒時可致驚厥、呼吸衰竭,應用中應注意監(jiān)測血藥濃度。
長期大量輸注葡萄糖注射液
新生兒腎小管對葡萄糖的最大回吸收量僅為成人的1/5,對糖耐受力低,胰島細胞功能不全,胰島素的活性低,因而過快或持久地靜脈滴注可造成醫(yī)源性高血糖癥。
小結(jié)
由于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特點,新生兒用藥需慎之又慎。如何促進新生兒的合理用藥,藥師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詳細交代藥物的使用方法。比如眼膏宜睡前涂用,若白天應用膏劑,患兒常因視物模糊,哭鬧而擦掉,影響藥物吸收。第二,詳細交代藥物的使用方法。某些混懸液型藥物如口服的布洛芬混懸劑,外用制劑爐甘石洗劑,應囑咐家長用前搖勻,使藥物發(fā)揮其最大療效。 第三,準確交代藥物的使用劑量 。適用于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藥物劑型比較缺乏,在使用成人藥物劑量時,嬰幼兒有時只需成人藥物劑量的1/3甚至1/10,所以必須向家長交待清楚劑量、用法,以免發(fā)生用藥差錯。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2013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2014-02-24
[2]黃志華.重視兒科合理用藥.中國臨床醫(yī)生,2006,34(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