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高脂、高能飼料建立肥胖與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方法:140只雄性SD大鼠,體質(zhì)量100±10g。隨機抽取20只作為正常對照組,喂食普通飼料;剩余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飼料。結(jié)果:O-N與OR-N組大鼠在喂養(yǎng)期間體重差距逐漸增大,至8w末,O-N組體重顯著高于OR-N組及正常對照組(P <0.01);兩組ALT、TG均顯著升高(P <0.05),而O-N組大鼠血清TC、TG顯著高于OR-N組(P <0.05);兩組肝重量、脂肪重量及脂體比、肝指數(shù)均顯著升高,O-N組肝重量、脂肪重量及體重均顯著高于OR-N組(P <0.05,0.01),但肝指數(shù)、脂體比間未見顯著差異;O-N組、OR-N組肝細胞內(nèi)彌散大量脂肪空泡。結(jié)論:成功用高脂、高能飼料建立肥胖與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與人類發(fā)病特征相似,為肥胖與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動物模型。
【關鍵詞】 肥胖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動物模型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154-01
近年來,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由于飲食結(jié)構(gòu)的不合理引起的肥胖與NAFL的相關性,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動物模型建立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同一品系、同一批大鼠飼用相同的高脂飼料,其中部分發(fā)生肥胖,部分不發(fā)生肥胖,前者被稱為肥胖傾向(obesity prone,OP),而后者被稱為肥胖抵抗(obesity resistance,OR)[1],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為深入研究NAFLD的發(fā)病機制及肥胖與NAFLD的關系,建立符合人類自然發(fā)病規(guī)律的動物模型極為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 實驗動物:清潔級雄性SD大鼠140只,體重(100g±10g),由第四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2 飼料主要成分:(1)高脂高能飼料:基礎飼料78.9%、膽固醇1%、膽酸鹽0.1%、蛋黃粉10%、豬油10%,能量密度為20.75 kJ/g;(2)基礎飼料為實驗動物標準飼料,能量密度為14.56 kJ/g。飼料均購自于第四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分組與飼養(yǎng):實驗前大鼠稱重,隨機抽取20只,作為正常對照組,剩余120只用于制備肥胖與肥胖抵抗型大鼠NAFL模型。兩組分別喂食普通飼料及高脂、高能飼料,連續(xù)8w后,按體重分為肥胖(O-N組)及肥胖抵抗組(OR-N組)。8w內(nèi)動態(tài)觀察大鼠的一般情況、體質(zhì)量變化,8w末每組隨機取8只,禁食12小時后眼球后靜脈叢取血,制備血清待測,結(jié)束后處死,取出腎周、睪周脂肪墊稱重,肝臟稱重并觀察病理形態(tài)變化。
1.2.2 肥胖與肥胖抵抗判定標準:體重大于正常對照組平均體重+1.96倍標準差的為O-N組,體重小于正常對照組平均體重+1.0倍標準差的為OR-N組[1,2]。
1.2.3 觀察指標及測定方法:(1)一般情況:實驗期間,每周稱大鼠體質(zhì)量1次,并觀察毛色、食欲、行動、糞便、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2)病理組織學檢查:肉眼觀察大鼠肝臟大體變化,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大鼠肝臟脂肪變性情況。(3)血清生化指標:8周末每組隨機取8只大鼠,禁食12 h后眼球后靜脈叢取血,制備血清。采用日立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谷丙轉(zhuǎn)氨酶(ALT)、總膽固醇(TC)、總?cè)8视停═G)(4)生理學指標觀察:肝指數(shù)(liver index)=肝臟重量(g)/體重(g)×100%;脂體比(%)=[睪周脂肪量(g)+腎周脂肪量(g)]/體重(g)×100%。
1.3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以計量資料以 表示,應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差異采用方差分析進行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P<0.01差異非常顯著。
2 結(jié)果
2.1 一般特征
與正常組大鼠比較,造模組大鼠飲水和尿量均明顯增多,有些大鼠大便稀軟,排泄物異味重,體毛光亮度減退,毛色偏黃,活動減少。
2.2 大鼠體質(zhì)量變化
每周稱大鼠體質(zhì)量,動態(tài)觀察其體質(zhì)量間的改變情況(表1)。挑出O-N組體質(zhì)量增加最多的20只和OR-N組體質(zhì)量增加最少的20只,作為觀察對象,發(fā)現(xiàn)不同時間點的體質(zhì)量間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多樣本均數(shù)的兩兩比較,結(jié)果顯示從第5周開始,O-N組體質(zhì)量明顯升高,第6周開始O-N組與OR-N組和正常對照組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OR-N組與正常對照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2.4 對體脂含量及脂體比的影響
肉眼觀察,8w處死的正常對照組大鼠肝臟顏色呈暗紅;O-N組和OR-N組肝臟體積增大,包膜稍緊張,邊緣圓頓,局部呈奶黃色,有油膩感;光鏡下,正常組大鼠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完整,基本無異常情況,O-N組和OR-N組可見彌散性肝細胞空泡變性,未見炎性變、壞死灶及肝纖維化,肝細胞腫脹明顯,胞質(zhì)內(nèi)充滿大量脂肪空泡。根據(jù)《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確定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成功。
3討論
本實驗采用了高脂飲食誘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方法, 8周后大鼠血清生化檢查大鼠TG、ALT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肝指數(shù)升高,病理形態(tài)上形成脂肪肝,表明成功復制實驗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但在實驗期間,每周稱大鼠體質(zhì)量,動態(tài)觀察其體質(zhì)量間的改變情況,發(fā)現(xiàn)從第5周開始,O-N組體質(zhì)量明顯升高,第6周開始O-N組與OR-N組和正常對照組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OR-N組與正常對照組間無顯著性差異。提示同樣喂食高脂、高能飼料,大鼠的體重出現(xiàn)明顯分化。
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26只SD大鼠喂高脂飼料18周后,其中有12只成為DIO-R大鼠[4]。本實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造模成功后,O-N組大鼠為67只(55.8%),OR-N組為24只(20%)。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肥胖抵抗的現(xiàn)象,或?qū)Ⅲw重過低的動物放棄,本實驗將肥胖與肥胖抵抗發(fā)生的規(guī)律與非酒精性脂肪的建立相結(jié)合,利用其模型建立中均需高能、高脂飼料誘導的特性,成功地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在體重的差異上進行分類,從而建立肥胖與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該模型建立的成功,將有助于深入研究肥胖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生的關系及調(diào)控機制,并使研究更加有針對性,為尋找有效地防治措施提供實驗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Levin BE,Triscari J,Sullivan AC.Altered sympathetic activity during development of diet-induced obesity in rats[J].Am J Physio1,1983,244(3):R347-355.
[2] 王舒然, 麻微微, 趙丹, 王國秀, 藺威鳴. 高脂飲食誘導肥胖與肥胖抵抗動物模型建立[J].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7, 7(23): 774-775.
[3] Lin HZ,Yang SQ,Chuckaree C,et a1.Metformin reverses fatty liver disease in obese leptin-deficient mice[J].Nature Medieine,2000,6(9):998-1003.
[4]王從容,譚健,楊錫讓.高脂飼料誘發(fā)大鼠肥胖模型的建立及間接推測體脂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