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近遠期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將其分成保乳術組與改良根治術組,對比分析兩組的療效。結果:保乳術組患者在術后定期隨訪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低于MRM組;存活率與乳房美型效果明顯高于改良根治術組。結論:保乳術治療早期乳腺癌并發(fā)癥少、療效顯著,近遠期療效均高于改良根治術。
【關鍵詞】新生兒稿膽紅素血癥;護理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9-0567-01
本文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對早期乳腺癌的治療效果,以此探討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效果差異。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通過影像學、體格檢查與病理學確診。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保乳手術(BCT)組與改良根治術(MRM)組,每組患者各50例,患者腫瘤直徑均未超過3cm。兩組患者在年齡、有無淋巴結轉移、病理種類與腫瘤直徑上,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1.2 治療方法
1.2.1 改良根治術組 50例患者切口均為梭形,切除腫塊(含乳頭)3厘米內的皮膚。其中16例患者留存了胸小肌與胸大肌,剩下患者只留存了胸大肌。術后化療方案為CAF(阿霉素/環(huán)磷酰胺/氟尿嘧啶)。
1.2.2 保乳手術組 50例患者中腫塊直徑>3cm的,采用區(qū)段切除,切除位置為腫塊在內的乳腺區(qū)段、胸大肌筋膜上附著的腫塊、腫塊表皮。各局部切除范圍為大于腫塊3cm。切除腫塊后,將切緣組織做成快速冷凍切片進行檢查,如發(fā)現(xiàn)仍有癌組織則增加切除范圍,直至冷凍切片上癌組織消失為止[2]。腫塊處于外上象限的患者,采用單切口,否者采用腫塊切口與淋巴清掃雙切口。
1.3 療效判斷標準:術后對兩組所有患者定期隨訪,每三個月回院利用CT、超聲復查復發(fā)情況;每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對患者乳房外形評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shù)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shù)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對兩組患者的定期隨訪發(fā)現(xiàn),保乳術組的患者在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患側上肢水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低于MR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保乳術組無因相關疾病死亡的患者,3年后患者存活率為100%,改良根治術組出現(xiàn)1例患者死亡,3年后患者存活率為97.9%;保乳術組在半年、一年、兩年與三年的定期隨訪中乳房美型效果明顯高于改良根治術組,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3)。
3 討論
目前醫(yī)學界將乳腺癌定義為全身性疾病,保乳手術不僅能滿足療效還能彌補傳統(tǒng)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大的缺陷,正逐漸成為治療早期乳腺癌的首選方式[1]。我國對于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還處于探索時期,關于其療效的報道存在許多非議,缺少關于保乳手術完善系統(tǒng)的近遠期療效分析。
綜上所述,保乳術組在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改良根治術組,3年后隨訪顯示在存活率與乳房美型效果上要明顯高于改良根治術組。保乳術組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顯著提高了乳房美型效果,近遠期療效均要優(yōu)于改良根治術組[3],各醫(yī)療機構可以擇優(yōu)使用。
參考文獻
[1]杜稼苓,路選,王穎等.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4):286-288.
[2]鄧素勤,周鈞.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遠期療效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15(4):306-307.
[3]夏永立,苗景玉,田志剛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08(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