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是嬰幼兒最普遍、最常用的給藥、給液方法之一。在兒科頭皮靜脈穿刺是護士常用的技術(shù)操作。作為兒科護士有效的靜脈穿刺,是配合醫(yī)生搶救患兒生命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詞: 頭皮靜脈; 穿刺; 原因;分析; 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3-0232-01
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由于小兒血管細小,以及小兒不合作等一些因素經(jīng)常使穿刺不成功[1]。以我們在兒科工作多年的心得體會以及查閱一些參考文獻,現(xiàn)就小兒頭皮靜脈穿刺失敗的原因和處理做總結(jié)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小兒自身的原因:(1)血管細小,特別是肥胖患兒皮下脂肪厚致使靜脈不明顯;(2)脫水及循環(huán)不良的患兒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穿刺時回血慢及無回血等情況致穿刺難度加大;(3)長期反復穿刺使大量血管受到破壞,造成皮下出血影響血管的選擇;(4)患兒高熱及營養(yǎng)不良時血管脆性增加;(5)由于寒冷及缺氧時嬰兒發(fā)紺致使皮膚青紫,嚴重影響血管的觀察;(6)患兒恐懼,穿刺不合作。
1.2 環(huán)境因素:(1)光線不足;(2)溫度低血管收縮。
1.3 家屬因素:家屬過于擔心患兒,情緒激動,要求護士一針見血;堅持自己選擇穿刺部位;及對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給操作者造成心理壓力。
1.4 操作因素:(1)操作者經(jīng)驗缺乏,技術(shù)不熟練;(2)心理因素不穩(wěn)定,缺乏自信如:緊張,煩躁,焦慮等;(3)穿刺針、血管選擇不合適;(4)進針位置角度不適合;(5)進針太快,見回血時針尖已穿破血管或還未見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6)見回血后潛行過多穿出管壁;(7)固定時方法不正確致使針尖扎破管壁或針頭滑出管壁。
2 處理辦法
2.1 做好準備工作:準備專門的小兒靜脈穿刺室,保證光線充足,調(diào)節(jié)合適的室溫。護士必須耐心,細心挑選血管,應(yīng)選擇走行直,粗大,富有彈性的額正中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手應(yīng)輕、準、穩(wěn),掌握好角度進行穿刺[2]。選擇好血管,針頭后,剃去局部毛發(fā)(穿刺前對進針部位估計黏貼膠布的位置,剃去該部位的毛發(fā),范圍包括進針點前后各3 cm左右的部位即可,以保證膠布的牢固固定)。充分暴露血管,準備好膠布,將患兒置舒適及方便操作的體位,并固定好患兒頭部。
2.2 加強技能訓練:苦練基本功,掌握扎實的穿刺技術(shù)。提高心理素質(zhì),保持冷靜,與患兒家屬多溝通。
2.3 穿刺前準備:穿刺前要安撫患兒,消除恐懼感,分散其注意力以減少哭鬧。對不合作的患兒在可能的情況下,讓患兒家屬回避,由其他護士協(xié)助固定好患兒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交托家屬,以避免家屬給操作者造成心理壓力。
2.4 對特殊情況的處理:(1)肥胖患兒,血管較深肉眼觀察不明顯,可用拇指或示指順靜脈血管的方向探摸,可有彈性或凹陷性,沿靜脈走向在皮膚上做一標記,消毒后順標記線穿刺;(2)對脫水及循環(huán)不良的患兒,穿刺時沿血管方向緩慢進針,若感覺進入血管腔而無回血時,可稍等片刻或用注射器進行抽吸,若仍無回血,可試注入等滲液體,如局部不腫脹,且注入時通暢,即為穿刺成功[3];(3)對長期輸液的患兒,要注意保護血管,多使用靜脈留置針,并可減少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與恐懼;(4)由于寒冷或發(fā)紺致皮膚青紫的嬰兒可用溫熱濕毛巾熱敷局部,或?qū)⒒純褐糜诒EO(shè)施內(nèi)再行穿刺;(5)對血管穿刺困難的患兒,若退針后回血好,則可指壓前方穿破點2~4 min后再開放輸液,這樣可使原穿破點愈合,有一部分患兒也可成功輸液,但要注意觀察,以免藥液外滲。
2.5 穿刺成功并固定后,要勤巡回、勤觀察,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固定的膠布松動、針頭移位、局部腫脹等異常情況,做到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保證穿刺成功及輸液的順利進行[4]。
總之,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是一項技術(shù)難度較高的操作,但只要我們了解穿刺失敗的原因及處理方法,并不斷加強自身的技術(shù),就一定能逐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患兒順利地接受治療,并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麻淑君,孔祥穎,林萍.小兒靜脈輸液針頭不同固定方法200例臨床觀察.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7,30(3):3.
[2] 譚菊開.小兒靜脈輸液過程誤區(qū)及改正技巧.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28(3):354-355.
[3] 李淑明,劉志紅,張雙蘭.小兒靜脈穿刺失敗的原因分析及應(yīng)對措施.山東醫(yī)藥,2006,46(31):86.
[4] 何英,范麗.小兒頭皮靜脈穿刺失敗原因分析與對策.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3,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