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高原地區(qū)H型高血壓與2型糖尿病頸動脈硬化的關系。方法 選擇65例符合疾病診斷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非該疾病患者7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血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t-C)、血糖(FP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危險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對頸動脈硬化的影響。結果 研究組SBP、DBP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頸動脈硬化發(fā)病率高于對照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高血壓、高血糖、HCY和Cyst-C是致頸動脈斑塊的獨立預測因子。結論 高原地區(qū)患H型高血壓的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發(fā)病率高于血壓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H型高血壓的2型糖尿病患者HCY和Cyst-C水平升高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密切相關,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高原地區(qū);H型高血壓;胱抑素C;半胱氨酸;頸動脈硬化
在高原地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很高,能反映腦動脈病變的頸動脈硬化與H型高血壓關系怎樣,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青海大學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的H型高血壓患者65例,糖尿病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H型高血壓符合美國高血壓協(xié)會和腦卒中協(xié)會在2006年發(fā)布的H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1],作為研究組,住院期間完成頸動脈超聲檢查;以同期在內分泌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頸動脈超聲檢查合并頸動脈硬化的非高血壓患者70例,作為對照組。
1.2方法 ①收集所有研究對象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2型糖尿病病程、既往史、家族史、體重、身高、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記錄,體重指數(shù)(BMI)。②取研究對象清晨空腹血測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t—C)、血糖(FP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③超聲科專人用同一臺彩色B超儀對研究對象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④研究對象符合以下納入標準[2]:無嚴重肝、雙腎、心功能異常,無甲狀腺功能減低、痛風、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嚴重的全身感染或發(fā)病前2w內有外科手術和創(chuàng)傷史;近期未曾服用過B族維生素和葉酸;末使用免疫抑制劑、雌激素、避孕藥、抗凝劑、炎癥抑制劑、抗癲癇藥。記錄所有人選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情況。
1.3頸部血管彩超檢查 應用飛利浦公司HD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是7.5~11.0MHz,由有超聲經驗的主治以上醫(yī)生進行頸動脈顱外段檢查。動脈硬化斑塊評定的標準參考文獻[3]:血管中層內膜厚度(intima-medithickness,IMT)大于1.0mm為內膜增厚,IMT>1.2mm為斑塊形成。
1.4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資料使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類變量以頻數(shù)(%)表示,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預測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在135例研究對象中,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的H型高血壓患者65例,平均年齡(58.43±15.40)歲,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對照組70名,平均年齡(51.25±11.53)歲,其中男性33例,女性37例。年齡、性別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SBP平均值為(173.65±23.43)mmHg,DBP的平均值為(103.69±20.83)mmHg,BMI為(26.32±4.62)kg/m2;對照組SBP平均值為(121.17±16.61)mmHg,DBP平均值為(72.52±11.29)mmHg,BMI為(24.68±3.76)kg/m2。研究組SBP、DBP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MI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研究組TC、LDL-C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研究組出現(xiàn)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有45例,占研究組人數(shù)的69.23%,其中31例為雙側頸動脈出現(xiàn)斑塊,占研究組人數(shù)的47.69%;對照組僅有20例出現(xiàn)頸動脈斑塊,其中7例為雙側出現(xiàn)斑塊,分別占對照組人數(shù)的28.57%和10%。
2.4 Logistic回歸分析如表1。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SBP、DBP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型高血壓組的頸動脈硬化發(fā)病率高于非高血壓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高血壓、高血糖、HCY和Cyst-C是致頸動脈斑塊的獨立預測因子。高原地區(qū)H型高血壓的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發(fā)病率高于血壓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H型高血壓的2型糖尿病患者HCY和Cyst-C水平升高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密切相關,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高血壓診療指南撰寫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1[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
[2]陳國棟,劉兵榮.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性[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4,21(1):32-35.
[3]陳彩霞,路永坤,鮑玉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嚴重程度與血清CRP、IL一6、TNF—d水平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l,5l(I3):62—63.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