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67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42例和對照組125例。觀察組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給予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觀察兩組術手術時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術后感染率。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感染,縮短住院時間,效果優(yōu)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膽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膽結石是一種肝膽外科的常見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膽結石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以往治療膽結石多以開腹手術切除為主,由于手術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造成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較多見,患者不易接受[1]。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臨床的歡迎。其中,腹腔鏡手術的廣泛應用給臨床手術患者帶來了福音,腹腔鏡手術不僅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能減少術后感染的機會,收到臨床患者的歡迎。筆者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膽結石患者267例,均經(jīng)臨床和影像檢查確診,B型超聲可見膽囊有大小不一結石,患者均無發(fā)熱癥狀,部分患者伴有心情焦躁、睡眠不佳等情況。將267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42例和對照組125例。觀察組男68例,女74例;年齡31~55歲,中位年齡(46.3±8.8)歲;病程6~18(12.5±6.7)個月。對照組男56例,女69例;年齡30~56歲,中位年齡(46.5±8.3)歲;病程5~19(13.1±6.5)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全身麻醉下,行四孔法切口,置入腹腔鏡,分離膽囊管,暴露膽囊,以鈦夾夾閉膽囊動脈后,切除膽囊,從劍突下取出膽囊并縫合、處理。對照組給予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于右肋緣下作長約5cm的切口,逐層開腹,暴露膽囊組織,分離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并做結扎,游離膽囊漿膜,剝離膽囊,后行切除術并縫合、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手術時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術后感染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膽結石是一種病情發(fā)展快、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風險較高的膽囊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2]。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是一種臨床治療膽囊疾病常用的方法,對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還可通過延長切口完成術中病理回報為惡變的膽囊疾病和操作困難者的手術。但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需橫斷肌膜,手術切口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易致術后感染的發(fā)生[3]。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手術治療方法,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癥發(fā)生率低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本文結果也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術后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利于切口愈合。飲食方面應注意合理搭配營養(yǎng),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必要時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感染,縮短住院時間,效果優(yōu)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羅職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7:106-107.
[2]張宏,潘耀振,張浩,等.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聯(lián)合?;切苋パ跄懰崤c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對比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4,8(5):873-878.
[3]李才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1):153-154,15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