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經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方法 本組抽取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80例,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前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以及復發(fā)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隨訪6個月,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無顯著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腹股溝疝患者入院后,采用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能夠提高其預后生存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股溝疝;后入路;無張力修補術
目前,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式。以往的手術治療以前入路腹膜修補術為主,該方式雖然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發(fā)展,但是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1]。針對該現(xiàn)象,我院主要采用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還能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本文對醫(yī)院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病歷資料行回顧性分析,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抽取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為43~74歲,平均年齡為(59.62±2.86)歲,病程3~21年,平均時間為(12.62±1.18)年。本組40例患者中,7例Ⅰ型 ,19例Ⅱ型 ,10例Ⅲ型 , 4例Ⅳ型 。其中9例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糖尿病。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為42歲~75歲,平均年齡為(60.09±2.57)歲,病程4年~25年,平均時間為(13.18±1.13)年。本組40例患者中,9例Ⅰ型 ,16例Ⅱ型 ,12例Ⅲ型 ,3例Ⅳ型 。其中11例合并高血壓,6例合并糖尿病。兩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組研究。
1.2方法 兩組患者行手術治療,結合患者臨床檢查資料,了解其是否存在基礎疾病,并取對癥藥物治療。對于存在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應督促其改正。
1.2.1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先輔助患者取仰臥位,調整床位保證呈頭低足高位,沿內環(huán)口上側皮紋取手術切口,分離皮下組織,鈍性擴張腹橫肌,充分顯露腹壁及鄰近組織,確定腹壁下血管的位置,觀察其內外側是否存在疝囊。擴大筋膜切口,利用手指深入至腹膜外間隙,逐步分離筋膜周圍組織以及腹膜附近的輸精管組織,充分顯露髂血管。若疝囊較小,直接進行復位即可;若疝囊較大,則于疝囊頸處切斷,并行近端縫合、復位。選擇大小合適的聚丙烯紡織網片置入腹膜前間隙,經網片平展,覆蓋按照3:2的比例覆蓋腹股溝韌帶以及髂血管。利用可吸收線縫合將網片固定于髂恥束和恥骨梳韌帶間斷,利用紗布吸盡外滲血液,對于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可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1.2.2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前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該組的疝囊處理方式與對照組相同,疝囊處理完成后,取聚丙烯紡織網片置入斜肌弓狀與腹股溝韌帶的中間部位,于網片取缺口,精索穿過該切口。縫合網片與周圍(恥骨結節(jié)、聯(lián)合腱、腹股溝韌帶等)組織縫合,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1.3臨床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②隨訪3個月~1年,了解兩組患者的術后6個月、1年的復發(fā)率。③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文中數(shù)據,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臨床觀察指標 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43.62±10.48)min、(5.22±1.30)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62.09±11.84)min、(6.91±1.84)d,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無顯著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復發(fā)情況 隨訪6個月,觀察組無40例患者中,無1例病情復發(fā);對照組40例患者中,1例病情復發(fā),占2.5%,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無顯著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觀察組40例患者中,無1例病情復發(fā);對照組40例患者中,6例病情復發(fā),占15%,觀察組患者的復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并發(fā)癥情況 見表3,觀察組40例患者中,4例存在并發(fā)癥,占10.0%,對照組40例患者中,14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占35.0%,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腹股溝疝與腹內壓升高的存在直接關系,因此便秘、排尿異常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患者出現(xiàn)腹股溝疝[2]。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男性的發(fā)病率遠高于女性。當患者出現(xiàn)腹股溝疝時初期,癥狀并不明顯,然而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能會伴隨出現(xiàn)各種不適癥狀,進而對未來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腹股溝疝修補術逐漸得到了發(fā)展,在治療該疾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目前,本院主要采用后入路筋膜前修補術治療該疾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研究表明,筋膜前修補術主要是利用網片對恥骨肌孔部位進行修復,它不僅能對疝缺損的部位進行修補,還能夠緩解腹內高壓,預后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腹橫筋膜厚修補術[4]。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采用筋膜前修補術治療,其中觀察組為后入路,對照組為前入路,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已經復發(fā)率等均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既往研究表明,采用后入路筋膜前修補術能夠減少對腹股溝管等組織的損傷,可緩解術后疼痛感,筆者研究結果與其相符。
本研究對行后入路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該手術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①后入路方式能夠清楚探查血管內外情況,能夠用于治療直疝、斜疝等中,適用范圍較為廣泛。②采用后入路方式治療期間,可減少腹股溝內組織的破壞,網片植入結束后,可不將其周邊與腹股溝管內的組織進行縫合,能夠減少術后疼痛感。③手術視野較為開闊,與行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無明顯差異,行手術治療期間,不僅能夠減少對血管組織的損害,還可明確疝囊位置,行針對性處理,保證精索完全復位,避免病情復發(fā)。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患者入院后,采用后入路筋膜前無張力修補術治療,不僅能夠縮短手術時間,還能夠降低病情的復發(fā)率,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華偉,湯治平,趙象文.開放式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溝疝網片修補術的臨床應用及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6):1-3.
[2]曾環(huán)洪.兩種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113-114.
[3]馮偉兆,程碧華.開放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前入路治療腹股溝復發(fā)疝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18):17-1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