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鼻內鏡修正手術治療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可參考依據(jù)。 方法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門診以及住院部收治的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鼻內鏡修正手術,統(tǒng)計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 統(tǒng)計術后6~12個月的治療效果,治愈57例(71.25%),有效21例(26.25%),無效2例(2.5%),總有效78例,總有效率97.50%。接受鼻腔鏡下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5例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5%,其中有2例鼻腔粘連,分離粘連后痊愈,有3例框板損傷,眼瞼淤血2例,氣腫1例,使用局部抗炎治療后,癥狀消失。結論 鼻內鏡修正術治療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鼻內鏡;修正手術;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病機制復雜、病變范圍廣,發(fā)病后病情嚴重,在選擇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后,有部分患者復發(fā)還需要再次手術[1]。鼻內鏡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用于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2]。本文總結我院80例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研究手術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門診以及住院部收治的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2.5±11.3)歲.所有研究對象接受過鼻腔、鼻竇炎手術,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期Ⅰ型2期31例,Ⅱ型3期14例,Ⅲ型35例。接受過的手術有鼻息肉摘除術、篩竇開放術、上頜竇口、額竇口和(或)蝶竇口開放術。
1.2 方法 手術前5d常規(guī)劑量使用抗菌藥物,鼻腔局部使用類固醇皮質激素噴鼻劑7d。對出現(xiàn)過敏反應的患者口服潑尼松,并且術前當天肌肉注射蛇毒凝血注射液1KU。手術全麻,氣管插管輔助護理,維持正常血壓,保證血液循環(huán)。
在鼻腔鏡下進行手術,切除鼻腔前端以及鼻后孔息肉;中鼻甲息肉患者,僅切除息肉保留中鼻甲骨;泡性中鼻甲患者切除中鼻甲外側部分黏膜和骨質保留內側的黏膜和骨質。切除殘留鉤突,使篩竇開放,盡可能的完全切除息肉,而且保留正常的篩竇黏膜和鼻粘膜。根據(jù)患者病情需要,進行上頜竇、額竇和(或)蝶竇開放術,使用電鉆開放各竇口,盡可能保護竇口黏膜完整性,保護竇內黏膜。有鼻中隔扭曲以及鼻腔粘連的患者,在鼻腔鏡下進行鼻中隔矯正以及粘連分離術。
手術后1~2d將鼻腔內的凡士林砂條抽出。術后7d用生理鹽水清洗竇腔。術后14d進行第一次鼻內鏡復查,分別在1、2、3、6、12個月進行鼻內鏡檢查,必要時清洗術腔痂皮、小塊息肉等,分離有粘連的術腔,直到上皮化。
1.3 療效評價指標[3]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可見竇口開放良好,竇腔內黏膜均勻上皮化;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鼻內鏡檢查可見竇內黏膜有部分位置水腫肥厚,有膿性分泌物或肉芽組織;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鼻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術腔粘連,竇口狹窄甚至閉鎖,竇內有息肉,有膿性分泌物??傆行侵斡陀行У暮汀?/p>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所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統(tǒng)計術后6~12個月的治療效果,截止至隨訪結束時,80例研究對象中治愈57例(71.25%),有效21例(26.25%),無效2例(2.5%),總有效78例,總有效率97.50%。接受鼻腔鏡下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5例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5%,其中有2例鼻腔粘連,分離粘連后痊愈,有3例框板損傷,眼瞼淤血2例,氣腫1例,使用局部抗炎治療后,癥狀消失。見表1。
3 討論
伴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炎手術的普及,很多因素會導致手術不成功鼻竇炎復發(fā)[4]。鼻內鏡修正手術就是針對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進行再次或多次手術,和第一次手術相比較,鼻內鏡修正術缺失正常的鼻腔解剖結構以及手術標志發(fā)生變形,手術中準確定位很難,容易發(fā)生迷失方向而誤傷正常鼻腔結構,造成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因為前一次手術破壞鼻腔的正常解剖結構,造成結構結構異常,增加再次手術的難度以及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所以再次進行手術前,要進行影像學檢查,用于確定以前手術失敗的位置和這次手術的位置。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愈57例(71.25%),有效21例(26.25%),無效2例(2.5%),總有效78例,總有效率97.50%。接受鼻腔鏡下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5例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5%,其中有2例鼻腔粘連,分離粘連后痊愈,有3例框板損傷,眼瞼淤血2例,氣腫1例,使用局部抗炎治療后,癥狀消失。所以,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扎實的竇腔解剖學知識以及熟練的手術技巧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修正手術操作時照明好、手術視野清晰、創(chuàng)口小,手術臨床療效好,可以在臨床治療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時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冬顯, 陳麗麗.鼻內鏡修正手術治療80 例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病例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喉科雜志,2008,16(06):431-433.
[2]何際全.鼻內鏡修正手術治療80例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07):944-945.
[3]賈建,萬保羅,李林冬,等.鼻內鏡修正術治療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05(06A):25-26.
[4]趙長青,安云芳.再次鼻內鏡手術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眼耳鼻喉雜志,2008,08(03):137-139.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