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不同定位方式下的肉毒素注射治療方式對腦損傷后即痙攣的影響,尋找更加合理的注射方式。方法 選取腦損傷后小腿痙攣患者45例,隨機分為A、B、C三組,各15例A組在B超的引導下給與小腿三頭肌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B組在電機刺激定位下給與肉毒素注射治療;C組在B超引導下結合電刺激定位進行肉毒素注射治療,注射治療后第3d及后第4w評估小腿三頭肌臨床痙攣指數(shù)(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及小腿三頭肌表面肌電積分值(Intergrated EMG,IEMG)并做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三種引導方式的治療均明顯緩解腦損傷后肌痙攣;單純B超引導與單純電刺激定位引導方式對A型肉毒素注射治及痙攣的影響無明顯差別。結論 B超引導結合電刺激定位的注射方式能夠更有效的緩解肌痙攣。
關鍵詞:肌痙攣;B超引導;肉毒素
肉毒素:肉毒素又稱肉毒桿菌內毒素。肉毒素作用于膽堿能運動神經(jīng)的末梢,以某種方式拮抗鈣離子的作用,使肌纖維不能收縮致使肌肉松弛以達到除皺美容的目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選自 2009~2012入住我院的腦損傷后下肢痙攣患者。納入標準為: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損傷診斷標準[1];經(jīng) CT 或 MRI 檢查明確存在單側腦組織損傷;偏癱側小腿三頭肌肌張力增高改良的 Ashworth評分≥Ⅱ級[2]。排除標準為:伴有嚴重精神癥狀或認知能力嚴重受損等;共納入 45 例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C三個治療組,每組15例。
1.2方法 三組患者均選取腓腸肌及比目魚肌為目標肌肉,每例患者總注射劑量為 200U[3]。A組患者在B超引導下給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B 組患者在電刺激定位下進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C組患者在B超引導結合電刺激定位下進行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并在注射后第3d及注射后第 4 w時評估治療效果。
1.3療效評估 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結束后分別在治療后 3d、治療后 4w兩個觀察時間點以臨床痙攣指數(shù)[4]作為評定指標對每例患者注射治療后的痙攣緩解情況進行動態(tài)評定,并在治療后 4w評估表面肌電積分[5]變化。具體評估方法如下:CSI 評定 臨床痙攣指數(shù)通過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SS)評定方法及評分標準,見表1。
2結果
3討論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后三組患者治療3d后的CSI評分和治療2w后的CSI評分及IEMG值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提示肉毒素注射治療是緩解痙攣的有效方法。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后 3d及注射治療后4w, A、B兩組CSI 評分無明顯差別,但是C組CSI評分明顯低于A、B組;調整了年齡、病程、體重指數(shù)、治療前CSI、IEMG評分后,C組CSI評分仍然低于A、B組。提示B超引導與電刺激定位這兩種引導方式下進行肉毒素注射治療小腿三頭肌局灶性痙攣無明顯的差別,B超引導結合電刺激定位的方式下進行肉毒素注射治療較單存B超引導及單純電刺激定位的注射方式可更好地提高治療療效,此時注射的 A型肉毒素可能分布在運動終板區(qū)域,并且能夠很好與神經(jīng)肌肉接頭前膜上的受體充分結合,進而發(fā)揮作用。單純電刺激引導定位下,在注射治療后的痙攣緩解程度明顯差于B超引導結合電刺激定位組,這可能是因為刺激神經(jīng)分支導致目標肌肉產(chǎn)生強烈的收縮,單純 B 超引導下雖可以清晰探及靶肌肉,可保證肉毒素肌內注射,但是不能辨別注射點與運動終板的位置關系,其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注射的容積及注射點與目標肌肉的位置關系,注射后A 型肉毒毒素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從注射點向四周擴散,進而發(fā)揮肉毒素注射治療作用。證實本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McGuire JR, Harvey RL,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stroke [J].Rehabil Clin N Am, 1999, 10(4): 857-874.
[2]Yelnik AP, Simon D, 2009, 52(10):746-756.
[3]Simposon, Gracies JM,BrashearA.Botulinumneurotoxinversus tizanidine [J].Psychiatry, 2009, 80(4):380-385.
[4]Unlu E,Cevikol.Multilevel botulinum toxin typa A[J].Clinics 2010,65(6):613-619.
[5]Kaji R, OsakoY, Suyama K, etal. botulinum toxin A in post-stroke lower limbspasticity:doubleplacebo-controlletrial[J].JNeuro2010,257(8):1330-1337.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