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經(jīng)方小柴胡湯合瀉心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療效。 方法 將68例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采用小柴胡湯合瀉心湯加減治療,對照組26例用奧美拉唑合西沙比利治療, 兩組均以4w為1個療程。1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療效。 結果 治療組42例,顯效30例,有效10例,無效2例;對照組26例,顯效7例,有效10例,無效9例。兩組療效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療效優(yōu)越。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病 小柴胡湯 奧美拉唑 西沙比利
胃食管反流?。℅ER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礎則由于食管暴露在胃酸及胃蛋白酶環(huán)境中從而產(chǎn)生癥狀及食管炎癥或黏膜損傷。餐后發(fā)生的生理性胃酸反流持續(xù)時間短、夜間少見,因此不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但由于食管下端括紅?。↙ES)功能失調(diào),或幽門括約肌的關閉功能不全,胃和(或)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頻發(fā)的長時間的反流以及夜間反流則可對食管黏膜造成傷害,從而引發(fā)GERD。胃灼熱、反酸是GERD的典型癥狀,其他非典型癥狀包括胸痛、吞咽困難、吞咽痛等,還可見咳嗽、咽炎、哮喘等食管外表現(xiàn),有時甚至以胸痛或哮喘作為主訴而就診。流行病調(diào)查顯示, 1998年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GERD在國內(nèi)發(fā)病率為8.97%,近年來有上升趨勢。本病屬于中醫(yī)學中\(zhòng)"噎膈\"、\"胸痛\"、\"吐酸\"等病證范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2010年3月~2013年8月門診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對照組26例,其中治療組女性18例,男性24例,年齡32~65歲,病程(4.32±1.25)年月;對照組女性15例,男性11例,年齡28~67歲,病程(4.17±1.27)年。兩組病例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診斷標準:患者以燒心反酸癥狀為主,胸骨后疼痛或伴上腹悶脹不適、喛氣,餐后明顯。輔助胃鏡、診斷性子泵抑制劑(PPI)、24h食管PH值測定為依據(jù)。中醫(yī)診斷標準:胸骨后灼熱疼痛、燒心反酸、喛氣或胃脘部悶痛、惡心、伴納差腹脹等。納入與排除:篩選年齡18~65歲,排除:①合并上消化道重度潰瘍、異生增生,疑有惡變者;②食管和胃手術后有反流癥狀者[5];③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者;④不愿做胃鏡、24 h食管pH監(jiān)測等相關檢查者、精神病等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奧美拉唑20mg/次,口服,2次/d;西沙比利10mg/次,口服,2次/d。
1.2.2治療組 以小柴胡湯加減,處方如下:柴胡12炒黃芩12清半夏12炙甘草6黨參9炒枳實15厚樸15沉香5(后下)干姜3~6黃連6醋大黃3~6焦三仙各12砂仁6(后下)煅瓦楞子18煅烏賊骨18。胸骨后疼痛明顯者加丹參30檀香12(后下)炒元胡15;胃鏡檢查有潰瘍者加三七粉6(沖服);胃腺上皮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12莪術12公英12。
2 結果
2.1療效標準 顯效:燒心、反酸、胸痛癥狀消失,停藥1個月后無復發(fā);有效:燒心、反酸、胸痛等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停藥后有不同程度的反復;無效:燒心、反酸、胸痛等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2.2治療結果 治療前后癥狀量化分級比較 將34例臨床資料根據(jù)患者就診的時間每3,6,9w作統(tǒng)計學處理比較。見表1。
注:經(jīng)Ridit分析,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3 典型病例
李某,男,43歲,2014年4月3日初診?;颊唢嬀戚^多,噯氣泛酸時作,且噯氣聲高連續(xù),大便溏,飯后腹脹加重。近日因連續(xù)飲酒,出現(xiàn)噯氣加重,胃中隱痛,泛酸,夜間一點鐘左右加重,泛出的酸液上至喉嚨而嗆咳,甚則不頻死感。隨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做胃鏡檢查,結果示:食管反流性胃炎,患者拒服西藥,來我院中醫(yī)科就診??虣z:脈弦,苔薄黃,略膩,口中異味。上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給予上方:柴胡12炒黃芩12清半夏12炙甘草6黨參9炒枳實15厚樸15沉香5(后下)干姜3-6黃連6醋大黃3-6焦三仙各12砂仁6(后下)煅瓦楞子18煅烏賊骨18炒萊菔子12。七7付。4月11日復診:服上藥后泛酸明顯減輕,腹脹略減,大便1次/d,噯氣仍多,苔白膩。原方加木香12后下,續(xù)服7付。4月19日三診,噯氣減少許多,胃部已無不適,因昨日飲酒而出現(xiàn)上腹部沉脹感,怕泛酸再作,遂來復診。給予上方去萊菔子,加炒白術12佛手12山萸肉18,續(xù)服7付。后用香砂六君丸合疏肝丸合用以資礬固。
4 討論
胃食管反流病屬中醫(yī)的\"吐酸\"、\"嘈雜\"、\"痞滿\"等范疇。這類患者的典型癥狀是泛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噯氣、胸骨后疼痛等,其發(fā)病原因多因肝郁氣滯,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所致。如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吐酸》中言:\"酸者,肝木之吐也……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氣喜疏泄而惡凝滯,為表里陰陽順接之樞紐,掌內(nèi)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機。故筆者用小柴胡湯和樞機、解郁結、暢三焦、達氣機,促進五臟六腑新陳代謝。而半夏瀉心湯證患者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diào),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故以半夏瀉心湯復其脾胃之升降,兩方合用,對胃食管反流病能起到很好的臨床療效。由于該類疾病多易復發(fā),故筆者在本病治療的后期常喜加佛手山萸肉杜仲以補肝腎,以\"腎為胃之關\"故也。
參考文獻:
[1] 張?zhí)旎?胃食管反流病[J].天津醫(yī)藥,1979,(1):33
[2] 吳荗林.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論治思路淺析[J].河北中醫(yī),2001,23(8):599
[3] 胡品津.非糜爛性反流病研究的現(xiàn)狀[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1):54-5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