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新疆地區(qū)老年燒傷患者繼發(fā)感染的特征及炎癥因子的變化。方法 對我院收住老年燒傷患者102例,按照入院期間是否發(fā)生繼發(fā)感染分為感染組(n=58)與未感染組(n=44)。分析繼發(fā)感染患者的感染途徑、病原菌種類。并對比入院7d時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結果 肺部感染是該人群感染途徑的主要原因,占總感染途徑的32.76%。感染途徑所占比例依次為:肺部感染>腸源性感染>創(chuàng)面感染>深靜脈置管感染>導尿管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占該人群繼發(fā)感染病原菌的前三位。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住院日≥18d、年齡≥65歲、侵入性操作、Ⅱ度以上燒傷是老年患者燒傷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感染組患者的IL-6、IL-10,CRP及TNF-α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組(P<0.05)。結論 在新疆地區(qū)老年燒傷患者中,肺部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途徑,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病原體,繼發(fā)感染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顯著升高。
關鍵詞:老年;燒傷;繼發(fā)感染;炎癥因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燒傷的發(fā)生會更加普遍[1]。燒傷會是皮膚能夠抵御細菌感染的表層受到傷害,導致感染及一系列炎癥反的發(fā)生。老年燒傷本身的免疫力較年輕人較弱,如果燒傷發(fā)生,其對燒傷的抵御能力下降,會導致感染,炎癥反應等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因此,明確老年人燒傷后的感染情況及炎癥反應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納入102例老年燒傷患者,對其繼發(fā)感染的特征及炎癥因子的變化情況進行橫斷面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住我院的60歲以上老年燒傷患者102例,男性6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65.84±10.22)歲,平均住院時間(23.78±4.19)d。住院期間,58例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44例未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在58例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65.97±11.24)歲。在44例未發(fā)生感染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5.67±9.65)歲。兩組人群年齡、性別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結果具有可比性。
1.2信息采集 記錄患者發(fā)生繼發(fā)感染的途徑。包括創(chuàng)面感染、腸源性感染、肺部感染、導尿管感染和深靜脈置管感染。
1.3感染標本采集及細菌學檢測 采集發(fā)生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創(chuàng)面感染通過無菌棉簽沾取創(chuàng)面的分泌物、腸源性感染通過采集外周血、肺部感染通過一次性無菌吸痰管吸取氣道分泌物、導尿管和深靜脈置管感染拔除置管后直接送檢。標本采集后送本院檢驗科統(tǒng)一進行分泌物培養(yǎng)及病原菌分析。
1.4炎癥因子測定 患者入院7d時,采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mL,EDTA抗凝后于送我院檢驗科統(tǒng)一檢測。所有炎性因子水平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l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曼氏U檢驗。納入相關危險因素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各感染危險因素的OR值及95%CI。P 2結果 2.1 老年燒傷感染患者繼發(fā)感染途徑分析 在58例燒傷后繼發(fā)性感染老年患者中,肺部感染是該人群感染途徑的主要原因,占總感染途徑的32.76%。感染途徑所占比例依次為:肺部感染>腸源性感染>創(chuàng)面感染>深靜脈置管感染>導尿管感染。見表1。 2.2 老年燒傷感染患者繼發(fā)感染病原菌分析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占該人群繼發(fā)感染病原菌的前三位。見表2 2.3 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我們發(fā)現(xiàn)住院日≥18d、年齡≥65歲、侵入性操作、Ⅱ度以上燒傷是老年患者燒傷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注:OR,比值比;CI:可信區(qū)間。 2.4 感染組及未感染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研究發(fā)現(xiàn)感染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組(P<0.05)。見表4。 注:IL:白介素;CPR:炎性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 3討論 在老年人燒傷的早期,低血容量一般扮演了第一殺手的較色。但如果經過一系列的擴容、糾酸等臨床治療,患者就會度過燒傷休克期,此時,感染與否即成為了燒傷預后決定性因素[3]。燒傷存在兩個較為顯著的來源,①其來自皮膚黏膜的損傷而導致的細菌的定植。②燒傷引發(fā)的免疫反應,會使自身的菌群失調,從而一般不會致病的菌群變?yōu)楦腥揪?。③在燒傷灼傷呼吸道時,氣管插管必然會帶來更多的致病菌的污染,而且補液留置的中心靜脈置管及導尿管也會增加相應部位的感染幾率[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肺部感染是該人群感染途徑的主要原因,占總感染途徑的32.76%。感染途徑所占比例依次為:肺部感染>腸源性感染>創(chuàng)面感染>深靜脈置管感染>導尿管感染。由此可以看出,在燒傷后繼發(fā)感染的老年患者中,創(chuàng)面感染、腸源性感染、肺部感染、導尿管感染和深靜脈置管感染為主要感染途徑[5]。原因如下:①燒傷創(chuàng)面的感染:燒傷會是皮膚表層,呼吸道上皮遭到破壞,對細菌的抵御能力下降,一般細菌會轉變?yōu)橹虏【斐筛腥綶6]。②腸源性感染:燒傷后胃腸道黏膜會發(fā)生缺血缺氧及糜爛出血,進一步導致腸道菌群易位、全身感染和中毒癥狀。③肺部感染:主要原因是失血性休克來影響肺部血液灌流、造成缺氧性損害。部分患者在燒傷過程中合并吸人性損傷,此時,肺部感染的風險將會顯著增加。④導尿管和深靜脈置管感染:二者一般入院后發(fā)生,屬于院內感染。為了靜脈補液及時與便捷,深靜脈置管常用來搶救燒傷的老年患者,而尿管長時間的維持會使尿路感染發(fā)生幾率顯著增加。 本研究對可能的感染部位進行了細菌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占39.66%、27.58%、10.34%,占全部檢出菌的前三位。這提示在治療老年燒傷繼發(fā)感染時,應當挑選對上述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入院7d時,感染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組。這表明IL,CRP,TNF在繼發(fā)性感染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較色,可以被用作對感染一般情況及預后的評估。這就對臨床醫(yī)生對感染的評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手段。其原因如下: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IL-6水平與膿毒血癥和死亡率存在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當人體中的IL-6呈現(xiàn)出高水平狀態(tài)時,機體的免疫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L-8是中性粒細胞活化與遷移最重要的調節(jié)因子,對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RP是反應炎癥水平的經典指標,但在燒傷研究中較少被用于臨床。TNF-α作為一種內源性細胞調節(jié)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既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燒傷發(fā)生后,TNF-α的來源是肝臟的KCs[7]。因此,TNF-α高表達水平與燒傷程度及患者預后存在緊密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Bain J, Lal S, Baghel VS, et al. Decadorial of a burn center in Central India[J]. J Nat Sci Biol Med,2014,5(1):116-22. [2] Edward RS, Toliver K. Mechanisms of the innammatory response[J].Best Pract Res Clin Auaesthesiol,2004,18(3):385-405. [3]包亞明,于冶,唐敏雄.老年燒傷48例治療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5):105-106. [4] Kearns R, Holmes B, Cairns B, et al. Burn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 South Med J,2013, 106(1):69-73. [5] 周永生,許喜生,程勇,等.2006-2008年間我院燒傷感染細菌學及藥敏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12):41-42. [6] 李濤,顏保松,楊小麗,等.燒傷科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的變遷及原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1709-1711. [7] 未培軒,李毅,王洪瑾,等.硫化氫對大鼠燒傷后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2,7(1):40-43.編輯/許言